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美文 >

茶之道在于品在于一种思想心态

时间:2018-07-25 11:00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有些人喝茶仅仅只是为了喝茶,而有些人喝茶时为了品茶。品茶之美,美在一种意境,醉在一种情调。喜欢呷一小口普洱茶,任一种苦涩在舌齿间荡漾开来,会有一种甘醇充溢喉腔间,回甘与余香慢慢在肺腑间蔓延开来。 对于喝茶品茶,一般人开始时大都是附庸风雅,茶
  有些人喝茶仅仅只是为了喝茶,而有些人喝茶时为了品茶品茶之美,美在一种意境,醉在一种情调。喜欢呷一小口普洱茶,任一种苦涩在舌齿间荡漾开来,会有一种甘醇充溢喉腔间,回甘与余香慢慢在肺腑间蔓延开来。
  对于喝,一般人开始时大都是附庸风雅,之道在于品,在于一种思想心态。饮茶雅称品茗,从古至今,喜茶人一直有意识地将品茶作为高雅素养的一种展示,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来刻意追求。
  如何品味普洱茶?首先要会喝茶,慢慢由“喝”再过渡到“品”。把茶当做饮料而大杯大碗海饮解渴,此为喝茶。品普洱茶,一是品其香味。先靠近精致的茶杯边沿,用鼻由轻至深地嗅其香气;二是品其滋味。即将茶汤少量入口,用舌尖将茶汤边吮啜边打转,以辩别茶味的浓淡、醇甜和苦涩。三是如果上升到“茶艺”,那么就要在品茶时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人际关系等。最高境界即为“茶道”,就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和道德,讲究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参禅悟道。普洱茶入口,先微苦而稍后回味甘甜,慢慢感觉口内生津、气脉顺畅,随后会感到全身鲜爽烦倦消除。
  有诗为证:“清茶待客无需酒”。沏上一杯普洱茶,先让客人感受茶中自然飘荡出的香鲜味儿与汤色的红黄鲜亮,然后品味茶的醇厚与陈香。普洱茶给人的感觉是,口感厚重味道足、香气饱满、苦涩中回味甘醇。
  普洱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到唐代已成为主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云南的少数民族“不可一日无茶”。 清代普洱茶入贡朝廷,便声名鹊起。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主要有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转运到港澳等地,并行销至越南、缅甸、泰国等甚至欧洲等国家。
  普洱茶有散茶饼茶沱茶砖茶和柱茶等。按制法来分,又可分为生茶熟茶。其制作过程可称得上是一种艺术文化。制茶的第一步是“杀青”和揉捻。杀青是使鲜嫩的茶叶失水,炒制时,必须用手工团揉,这样的揉捻一来是打破了叶肉组织,便于以后茶汁容易泡出;二来是塑造形态,为后期干燥工艺打下基础。然后是置于烈日下晒干,如果不巧下雨,就只能用火烤,不过这样茶可能会有烟味。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普洱茶具有降血脂、尿酸、减肥、抗癌、解酒、预防糖尿病及前列腺肥大、抗菌消炎等功效。普洱茶是所有茶叶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种茶叶,茶多酚经研究具有养颜、增加皮肤抗氧化水平,可直接吸收紫外线,是皮肤的有效保护剂。茶多酚因含大量亲水性基团,因此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皮肤的水份含量。茶多酚还可以使皮肤增白,消除皮肤色斑。
  喝茶要喝鲜茶,这几乎是品茶的一般常识。但普洱茶却正好相反,存放越久茶香越加醇和,它追求的是岁月的痕迹,一种永恒的美。一杯小小的普洱茶,可以让你感受到山野大地温馨的气息。普洱茶同古玩、艺术品、瓷器一样有收藏价值,所有茶品中只有普洱茶有此地位,这也是普洱茶的精妙之处。
  “仙山灵草湿行云”,普洱茶出自深山幽谷,生长茶树的地方一般都在云雾缠绕的高山之上,茶树所依赖的只有风、雨水和阳光,他们扎根于云南高原的红土之上,得益于山野宁静的自然造化,禀性高洁,就如高人雅士一样不入俗流。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马古道 制作过程 茶的历史 普洱茶 茶多酚 喝茶 普洱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做普洱茶投资不能自欺欺人
做普洱茶投资不能自欺欺人
景谷茶区乔木茶的共性特征
景谷茶区乔木茶的共性特征
10万祥源祁门红茶免费大派送
10万祥源祁门红茶免费大派送
唐代煮茶法
唐代煮茶法
怎样鉴别普洱茶老茶
怎样鉴别普洱茶老茶
普洱茶作假的方法
普洱茶作假的方法
日落不眠 或茶至三更
日落不眠 或茶至三更
器越用越精 茶越喝越细
器越用越精 茶越喝越细
玩茶爱宠
玩茶爱宠
一方水土泡一方茶
一方水土泡一方茶
普洱茶最明显的功效
普洱茶最明显的功效
普洱茶发霉三阶段及处理
普洱茶发霉三阶段及处理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