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普洱茶百科 >

茶汤色差与茶叶感官品质

时间:2018-07-30 11:53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茶叶不仅含有诸多对身体有益的元素,其品饮更是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茶叶的色、香、味及其品是饮茶文化的关键词,其中茶汤的色泽能够给人以直观感官上的享受,而其本身也是饮茶和茶叶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茶叶分布广泛且品种多样,不同品种的茶叶的茶汤颜色各异。而同
普洱茶
 
    茶叶不仅含有诸多对身体有益的元素,其品饮更是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茶叶的色、香、味及其品是饮茶文化的关键词,其中茶汤的色泽能够给人以直观感官上的享受,而其本身也是饮茶叶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叶分布广泛且品种多样,不同品种的叶的茶汤颜色各异。而同一品种的茶叶,茶汤也会因茶叶大小、制作手法、存放年限等原因而不同。茶汤的色差与其感官品质密切相关,直接影响茶叶的销售和饮用效果。
​    茶汤色差与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 茶汤颜色的形成及变化
  茶汤的颜色的形成主要是因所含元素本身颜色,或发生氧化、发酵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不同茶叶的茶汤会因茶叶品种、制作工艺等原因而不同。而泡好的茶叶也会因水质、时间、沏茶方法而不同。常见的绿茶茶汤中含有黄绿汤色的物质,绝大部份是茶多酚及其氧化物。组成茶多酚的有花黄素与花青素,大多能溶于热水的有色物质。花青素的种类很多,有黄色、有绿色,是绿色茶汤的重要部份。儿茶素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部分氧化,变成极易溶于热水的黄色物质,绿茶汤色的主要物质,加工过程中茶温度不够高,会使儿茶素进一步氧化,由黄变红褐色。一杯茶若放久了,颜色会加深;茶叶保存不良,冲泡出来的也会呈现深色,是因茶多酚氧化所引起的。
  再如红茶,因红茶不经过高温杀青处理,茶多酚变化剧烈,尤其经过发酵以后(渥红),茶多酚大量氧化,颜色加深,变成红黄色、红褐色物质;主要有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统称为红茶色素,所以优质红茶的茶黄素与茶红素含量较多。此外,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冲泡后的茶汤呈黄红色。黑茶都是用粗老的鲜叶为原料,茶汤为棕红色。黄茶类茶汤色泽黄色,叶底黄色。白茶属于轻度发酵,茶多酚在未经氧化的条件下属无色,而稍有氧化就变成黄白色,因此白茶的汤色黄白而明亮。
  从上可以看出,茶汤的颜色与茶叶的品种直接相关,同时也受茶叶加工方法的影响。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茶汤和变化规律。因此,茶汤的色差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分析,必须建立在茶叶品种识别,茶叶加工工艺等的判断的基础上。此外,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也直接影响着茶叶的感官品质。
  茶汤色差的消费偏好
  消费者对茶汤的偏好差异较大,有的人喜欢清亮的绿茶、白茶,而有的人喜欢浓郁深色的乌龙茶、黑茶等。茶汤色差与茶味相配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茶品,因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得以满足。而对于行家或茶叶经营者而言,茶汤色差则直接反映出茶叶的品质,从感官看就能判断出茶叶的原料品质、存放、制作工艺等等情况。
  消费者的茶汤色泽偏好
  普通消费对于茶汤的偏好,完全依据个人的直观感受。大部分消费者都能接受绿茶、花茶等颜色较为透亮,香气较为清新的品类,而如铁观音、乌龙茶等味道浓郁、颜色较暗的品种,则受大众关注的规模稍微小一些。消费者对于茶汤颜色的偏好与年龄、性别及职业等有较强关联。如某些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限,且无闲余时间进行品茶,他们更喜欢颜色和口感能够持续很久的品种,铁观音及大叶绿茶是他们比较日常消费最多的。对于只能持续一两冲,且颜色较淡的品种,并不能引起这类人群在感官上的共鸣。而对于一些白领阶层,则更加喜欢颜色清淡,气味柔和的品种,如龙井普洱等。
  随着各种饮料的诞生,喝茶,品茶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如何识别茶汤更是只有少数人有兴趣去学习。许多新生代对于茶叶并没有强烈的感官认识,如他们对于大部分的绿茶不能很好地分辨,而只关注口感是否好。
  以茶汤辨别茶的优劣
  对于行家而言,茶汤的色差是茶叶品质的辨别重要标准。各类茶基本上都有其标准的茶汤颜色,大多数以透亮澄清其颜色突出者为上,红茶除外。如绿茶茶汤颜色碧绿,而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乌龙茶茶汤呈橙红色,具有熟果味的芳香。如果颜色昏暗、有青草味或涩味,甚至一泡后就淡然无味,则说明茶叶品质较差或已变质。当然,茶汤的颜色也会因为器具、水质而不同,因此在对茶汤的颜色进行鉴别时,需要认真筛选并清洁茶具茶树在偏酸性的环境中生长,因此使用偏酸性的水进行冲泡,可使茶叶的颜色表现地更加突出。而我们常用的金属容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在用金属器具烧水冲泡时,会使得的茶汤颜色变暗发黑。
  茶汤色差与感官品质的关系
  茶汤的色差包括不同品种之间的颜色差异,也包括同品种茶叶中因不同原材料、制作工艺等呈现不同的颜色。茶汤的色差与感官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受消费者的偏好和认知、茶叶的品质、泡茶的器具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简单的色差大小与感官品质之间的正向或负向的关系。因此,综上所述,茶汤色差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包括:茶汤色差与品种直接相关;消费者偏好决定其对茶汤色差的感官认同;茶汤色差反映茶叶品质:
  茶汤色差与品种直接相关
  茶汤的色差在不同茶叶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茶汤色泽,因此没有优劣之分。因此,每一品种的茶都应保持其特有的茶汤颜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的差异性。在同一品种茶叶中,茶汤颜色会因为季节、叶芽生长阶段、加工深度等的不同而不同。在对茶汤的感官品质进行鉴定时,必须以明确茶叶的生产加工过程为前提。而不能过于死板,否则会做出不科学的判断。
  然而目前,在市场上,不良商家利用添加色素等等手段,人为改变茶汤的颜色,以冒充优质名茶。这不仅影响到正品的声誉,更是对消费者的权益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但是,经过人为处理的茶叶,在经过几次冲泡和品尝后,其本质会很快显现。因此通过观察茶汤及口味的变化,能够高效地识别出茶叶的品质。
  茶汤色差反映茶叶品质
  对于同一品种的茶叶而言,茶汤的色差能够直接反应茶叶的品质。以普洱茶为例,茶汤呈翠绿而微黄,清澈鲜艳,则表明鲜叶采制及时,杀青恰当,干燥迅速不受沤的优质晒青毛茶汤色,早春茶常见此汤色。随着生茶的不断陈化,汤色逐渐变为杏黄明亮。而当呈现黄汤时,即晒青毛茶汤色黄而无绿色,则表明晒青茶在加工时,杀青叶湿热“闷黄”或揉捻叶受沤变黄的表现,属不良茶品。
  通过茶汤对茶叶进行品质鉴别,需要具备深厚的茶叶知识。对于广大群众而言,茶叶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在购买茶叶时仅仅凭借感觉,而不法商贩在销售的过程中,往往会利用优质的试用茶来让消费者辨别,真正的包装中却是经过处理的次品茶叶。因此,质检工商部门,应当建立起茶叶销售和追踪的信息管理体系,对于问题茶叶进行追根溯源,并禁止不法商贩从事茶叶生产和销售行业。只有消费者有信得过的品牌和检验,才敢放心大胆地喝茶。
  消费者偏好决定其对茶汤色差的感官认同
  茶的感官品质也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它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和认同。首先,消费者必须对不同的茶叶有基本常识性的了解,如优质的绿茶、红茶的茶汤颜色一般是什么样子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如何变化。其次,消费者都有自己喜爱的茶叶品种,对茶汤的颜色也是一样。对于自身偏好的茶来说,其茶汤的感官品质也是最高的。因此,从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讲,只有消费者具备辨别茶叶标准茶色的能力,才能客观反映茶的感官品质。
  对于茶叶生产和销售企业而言,通过各种方式向消费者普及茶叶知识,能够更好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例如,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可以根据其喜好的茶叶,赠送“品茶知识卡”,图文并茂地宣传其所买茶叶的特征,茶叶辨别方法,品茶技巧等等。特定消费者都有一定的茶叶偏好,并长期保持不变, 一旦消费者学会了识别自己喜爱的茶的方法,那么对于后续的销售而言,能够跟进一步与消费者进行品茶及茶文化层面的交流,增进消费粘性。
  茶汤的色差存在于不同品种的茶叶之间,也存在于同种茶叶的不同产品之间。茶汤的色差是特定茶叶的特色,因此不能以色差来直接论定感官品质的好坏。同时,茶汤的感官品质是人的主观判断,反映的是个人对茶叶的偏好,因此感官品质必须与消费者的偏好紧密联系。此外,通过茶汤能够判断茶叶的品质,消费者必须对自己偏好的茶叶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进行所谓的品茶。同时也是作为一种防伪的方法,避免自己受到欺诈。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晒青毛茶 半发酵茶 茶文化 茶红素 茶褐素 早春茶 茶黄素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叶也能酿酒?!这样的“茶酒
茶叶也能酿酒?!这样的“茶酒
大叶种茶叶比中小叶种更好吗?
大叶种茶叶比中小叶种更好吗?
几个通用标准教你判断茶叶品质
几个通用标准教你判断茶叶品质
茶叶为什么会变质,是什么影响
茶叶为什么会变质,是什么影响
茶也需要醒,这样喝茶才能真正
茶也需要醒,这样喝茶才能真正
茶叶里的稀土是什么物质?对人
茶叶里的稀土是什么物质?对人
铁观音茶叶“红镶边”的消失之
铁观音茶叶“红镶边”的消失之
秋天喝茶,茶叶该怎么选?
秋天喝茶,茶叶该怎么选?
茶叶是如何提神醒脑的?
茶叶是如何提神醒脑的?
茶叶有哪些好处?这“3点”是
茶叶有哪些好处?这“3点”是
茶叶的冲泡时间和次数,差异真
茶叶的冲泡时间和次数,差异真
茶叶店的老板都喝什么茶?
茶叶店的老板都喝什么茶?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