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茶是技术活,更是精细活。从选水、煮水、选器、备茶到冲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茶汤造成影响。
	01
	选水尽量选软水,避开碱性水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水对茶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水中的矿物质和水的酸碱性。
	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称,水中有多种矿物质,含量丰富、影响最大的一般是钙离子和镁离子。它们的含量可以用水的硬度来衡量,含量越高,水就越硬。
	一般来说,现成的纯净水就比较适合泡茶。若想再进阶,可以买个酸度计来测酸碱性,再买个电导率仪来测量水的硬度。
	02
	煮水自来水需要煮久一点
	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关于煮水沸腾的记载:
	一沸:当水如鱼目,微微有声时;
	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
	三沸:势若奔涛、腾波鼓浪。
	如果使用自来水泡茶,需要煮稍久一点。自来水沸腾时,把烧水壶的盖子打开,保持沸腾一分钟左右,能够除去一部分消毒残留的氯,降低异味。
	03
	选器不同的茶要使用不同的茶具
	04
	比例严格控制茶水比例
	要想泡出一杯风味稳定的茶汤,茶水比例的控制尤为重要。
	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杨多杰认为,茶汤是一种动态平衡下的美感。只要找准平衡点,茶汤的美感自然而生。他按照不同场景,划分了两种比例。
	1.安全比例。当难以实现茶水分离,比如旅途中或使用马克杯时,将茶水比例严格控制在 1.5:100(即 100 毫升水对应1.5克茶)这一“安全比例”,即使一直闷泡也不会苦涩。
	2. 日常比例。日常泡茶中,建议用1:30(即 30 毫升水对应 1 克茶)的茶水比例,更适合多次冲泡品饮。
	如果没有电子秤,只要按照茶叶的形态和茶壶的体积,也能大概确定放多少茶叶。
	绿茶:扁平形绿茶、竹叶青等,铺满壶底薄薄一层就差不多了。毛峰、瓜片等稍蓬松的绿茶,占壶体积的 1/5左右。
	1/4。
	白茶:白毫银针约投放占壶体积的 1/3,而像白牡丹、寿眉或贡眉较为粗老的白茶,非常蓬松,需投放约 1/2的量。
	05
	水温用手掌感受热力尝试最适宜水温
	控制水温,是泡茶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绿茶:不能用高于 90℃的水冲泡,否则茶汤的鲜活力会下降。
	红茶:要用85℃~90℃的水冲泡,以保持最香甜的口感,温度太高容易酸涩。
	乌龙茶:要用沸水冲泡,否则香气不扬,阳刚的风格也表现不出来。
	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用 90℃以下的水冲泡,突出其鲜甜味,避免苦味,嫩度较低的贡眉可以用沸水冲泡。黑茶:沸水才能冲泡出其稠厚的汤感和浓醇的滋味。
	对于温度,也无需特意买一个温度计。对于不能用沸水冲泡的茶,一般做法是先把水倒入公道杯中凉一会儿,把手掌放到上面感受一下热力(距离不可太近以免烫伤),多尝试几次就能把握到最适宜水温的热度。
	06
	手法冲泡手法对茶汤的影响极为微妙
	常见的注水方法有悬壶高冲、回旋低冲、定点注水等等。
	高冲&低斟
	香靠冲,汤靠吊
	茶香需要冲击,如果想要激发茶高扬的香气,就高温高冲,让水与茶叶激荡而产生鲜明的香气。而汤感需要细细吊出来,如果想要品尝到细腻、有层次的茶汤,就需要把壶放低,沿着壶的边缘,用细柔的水流让茶叶慢慢浸出。
	用心用好增减原则展现人际关切之情
	爱茶者千千万,有人好淡,有人嗜浓。怎么办?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如果能按照前面的茶水比例冲泡,一般能做到稳定而不难喝。之后,再用陆羽所传授的“增减原则”,将茶汤调至最合自己口感的状态即可。
	若是自泡自饮,相对简单。若是泡茶给他人,则应根据对方“好淡”还是“嗜浓”的偏好进行微调。
	泡茶,于细微处见关切之心。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