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研究 > 普洱茶物质分析 >

原来影响普洱茶回甘的是这四种可溶性糖

时间:2023-12-07 10:32来源:才者 作者:才者浏览:
回甘是在品饮普洱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味觉体验现象。大叶种普洱茶本来就具有强烈的苦涩味道,这种现象称为回甘生津。普洱茶的回甘一般比较持久,而且很容易渗透到咽喉部位,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甘韵扩及两颊,并不局限于舌面。
普洱茶
回甘是在品饮普洱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味觉体验现象。大叶种普洱茶本来就具有强烈的苦涩味道,这种现象称为回甘生津普洱的回甘一般比较持久,而且很容易渗透到咽喉部位,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甘韵扩及两颊,并不局限于舌面。
甘,是茶类的高层次口感需求,有些茶香气好,有些茶苦涩,有些茶回甘强,茶为什么会回甘?主要原因是几种化学物质的影响结果。
 
普洱茶回甘是因为云南种普洱茶内质丰富,让口感更加的多样性。茶叶当中含有:
一、以游离态存在于茶叶中的单糖和低聚糖(可溶性糖);
二、带甜味的氨基酸
三、儿茶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
而这三类中占据主要的是第一类,即以游离态存在于茶叶中的单糖和低聚糖,是让茶叶回甜的主要物质。
糖类物质不仅仅为茶树提供贮藏养料,也是茶叶内重要内含物的前体。茶叶被采摘后,依然进行着呼吸作用,此时消耗的能量来源于糖类物质。
茶鲜叶中的糖类物质包括:茶叶中的单糖、寡糖和多糖。而单糖和双糖是构成茶叶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
一、单糖
单糖(是一类不能再水解的最简单的糖类物质),主要有阿拉伯糖、鼠李糖、果糖、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
单糖为茶鲜叶细胞的快速增长提供能量,而茶鲜叶离体后,不能借助光合作用合成糖类物质,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此时单糖为茶叶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基质。单糖作为可溶性糖,能增加茶汤甜度。
 
二、双糖
双糖(是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分子缩合而成),主要有蔗糖、麦芽糖。多糖不仅为茶叶提供能量基质,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由于酶、热或氨基化合物的存在,会发生水解作用(水解成单糖)、焦糖化反应及美拉德反应,生成单糖类、多聚色素及香气物质。
由于糖类物质在茶叶加工中发生反应,使得茶叶产生令人愉悦的颜色和香气,但若过量又会产生焦糊气。在加工过程中,若茶叶经过高温时间过长,会出现糊点、爆点,不严重的话会出现高火香。
 
三、不溶水性多糖
不溶水性多糖,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和果胶。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构成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其化学性能比较稳定,在一般的茶叶加工中几乎变化不大,对茶汤口感的影响不大。但在普洱熟茶的加工中,由于微生物大量繁殖分泌大量水解酶,使得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为可溶性糖,普洱熟茶茶汤甜度增加。
淀粉是一种贮藏物质,茶叶越成熟含量越高,难溶于水,冲泡时不对茶汤产生影响。但在茶叶加工中由于酶或水热作用,会被水解转化为可溶性糖类,这也是黄片甜度大的主要原因。
果胶物质是一类胶性物质,跟茶叶品质有相关。一是因为其在酶和水热作用下水解成为可溶性糖,增加茶叶甜味物质成分,也对香气有一定提高,二是其为高粘物质,具有凝胶性质,对茶叶外观条索紧结度油润度等有直接关系。
 
四、活性多糖
活性多糖(指主要由葡萄糖、阿拉伯糖、果糖、木糖、半乳糖及鼠李糖等组成的聚合度大于10的聚糖。)
这类多糖具有多方面生理功能,茶多糖是生物活性高分子物质,茶叶中的活性多糖最早在1985年被日本清水岑分离。其在治疗糖尿病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此外还具有增强免疫、抗辐射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以及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血栓等功效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熟茶 回甘生津 茶汤口感 氨基酸 茶多糖 抗辐射 普洱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走进普洱茶的故乡
走进普洱茶的故乡
普洱茶熟茶年份的断定
普洱茶熟茶年份的断定
普洱茶熟茶制假有哪些方法呢?
普洱茶熟茶制假有哪些方法呢?
易武麻黑普洱茶特点
易武麻黑普洱茶特点
普洱茶基础的知识
普洱茶基础的知识
普洱茶生茶的魅力
普洱茶生茶的魅力
普洱茶漫谈
普洱茶漫谈
普洱茶存放过程中水分变化
普洱茶存放过程中水分变化
茶多酚在普洱茶的贮存过程中的
茶多酚在普洱茶的贮存过程中的
普洱茶存放过程中水浸出物变化
普洱茶存放过程中水浸出物变化
普洱茶储存注意事项
普洱茶储存注意事项
普洱茶需要进行“拼配”
普洱茶需要进行“拼配”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