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中国古代茶事(四)明清茶事

时间:2023-09-15 11:54来源:福建茶叶网 作者:朱自振浏览:
从茶业和茶学的发展来说,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茶业和传统茶学由鼎盛走向终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国茶事极为纷繁复杂,尤以下面三点为突出:一是团茶、饼茶进一步边茶化,末茶衰落,叶茶和芽茶成为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导方面。二是随着饮用和加工茶叶技艺的发
普洱茶
业和学的发展来说,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业和传统茶学由鼎盛走向终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国茶事极为纷繁复杂,尤以下面三点为突出:一是团茶饼茶进一步边茶化,末茶衰落,叶茶和芽茶成为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导方面。二是随着饮用和加工茶叶技艺的发展及娴熟,特别是明朝中期和后期,我国古代制茶技术和传统茶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是这一时期,西方在世界各地不停地进行殖民和侵略,茶作为中国和西方贸易的主要物品,也不可避免地变成了殖民主义者掠夺与侵略我国的一种对象和诱因。换句话说,也就是我国古代茶业和茶叶文化,是在殖民侵略的狂潮中被裹诸世界,在痛苦中走上近代的。
1.散茶的兴起和制茶的革新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散茶、芽茶、叶茶的概念非常混乱,有的甚至释义相反。如散茶,宋时也称草茶,南宋《韵语阳秋》对唐时宜兴贡茶考证说:“当时李郢茶山贡焙歌云,‘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声如雷’,……观研膏之句,则知尝为团茶无疑。自建茶人贡,阳羡不复研膏,只谓之草茶而已。”由这里看,散茶是不加研膏的草茶。但是,在明·丘濬的《大学衍义补》(1487年)中,其按称:“宋人造作有Th类,曰片曰散,片茶蒸造成片者,散茶则既蒸而研,合以诸香以为饼,所谓大小龙团是也。”这就是说,宋朝的散茶,不是“草茶”,而正好是紧压茶类的团茶、饼茶。
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茶类生产,在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以采造团茶和饼茶为主,但也有旅摘旋炒的炒青一类茶叶。所以,茶叶的名字,除团茶、饼茶或片茶一类的称谓外,与这些紧压茶相对的,还有“芽茶”、“散茶”一类的名字。毛文锡《茶谱》(935年前后)称:“眉州洪雅、昌阖、丹棱,其茶如蒙项制茶饼法,其散者叶大而黄,味颇甘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片甲、蝉翼是“散茶之最上”者,以其芽叶的形状而名。这也即是说,散茶是各种非紧压茶的统称,其下还可以有片甲、雀吉、麦颗等一类专名。至于芽茶,可以是散茶,但也可以如毛文锡《茶谱》所说的蒙山“压膏露牙、不压膏露牙”和宣城用茗牙装面的小方饼——丫山阳坡横纹茶等一类的紧任茶。唐朝散茶生产、消费的数量不大,有关散茶的记述也不多。至宋朝特别是南宋以后,随散茶生产的发展,史籍中正式出现“片、散”两种茶叶花色。片茶,福建称为腊面茶或腊茶,有的地方称为研膏,属团茶和饼茶一类。散茶,包括蒸青、本茶或炒青一类的茶叶,有的地方,把蒸青、炒青也称为草茶。明朝所称的芽茶和叶茶,实际就是宋元所说的草茶。所以,明清芽茶、叶茶的独兴,从发展的角度说,也可以称是过去草茶或散茶的盛起。
元朝时团茶、饼茶主要用作贡茶,民间一般只饮散茶和未茶。尽管元朝的茶类生产已转入以散茶为主,由于充贡的建茶仍是龙团凤饼,所以时人仍有以团、饼为“天下第一茶”的传统印象。入明以后,如《馀冬序录摘抄内外篇》所载:“国初建宁所进,必碾而揉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如宋蔡君谟所贡茶例,太祖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一照各处,采芽以进。”即是指明朝初年,建宁贡茶还一如宋制,专以来造龙团凤饼等一类的紧压茶,后来朱元璋认为这样太“重劳民力”,才下令“罢造龙团”,改造芽茶以进。这一改革,从统治阶级的本意来说,是通过轻摇薄赋等一些体恤民力的措施,把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以稳定新建立起来的政权。但是,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茶、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朝叶茶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在各地名茶的繁多上。如前所说,宋朝散茶在江浙和沿江一带发展很快,但文献中提及的名茶,只有回注、双井、顾渚等不多几种,但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1591年)中,其所辑录的“今茶名”就有(雅州)雷鸣茶、仙人掌茶、虎丘茶、天池茶、罗茶、阳羡茶、六安茶、日铸茶、含膏茶(邕湖)等97种之多。
《事物绀珠》,成书于万历初年;上述记载表明,散茶或叶茶经过明朝两个世纪的发展以后,在中国不但形成了如此众多的名特茶叶,而且其地域从云南的金齿(治位今保山)、湾甸(州治在今镇康县北)起,向北绵延一直到今山东的莱阳,基本上各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主要茶叶产地和代表名茶,从而也奠定了我国近代茶业或茶叶文化的大致格局和风貌。
明朝叶茶的突出发展,还表现在制茶技术的革新上。元朝散茶的采制,如前引《王祯农书》所见,虽其工艺流程已颇系统、完整,但介绍的只蒸青一种,而且从高档茶的要求来看,不免粗略。至明以后,如闻龙《茶笺》(1630年)所说,“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宜于蒸焙”,在制茶上,普遍改蒸青为炒青,这对芽茶和叶茶的普遍推开,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炒青等一类制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如明代罗廪《茶解》(1609年)的炒青技术要点载,采茶“须晴昼采;当时焙”,否则,就“色味香俱减”。采后萎调,要放在箪中,不能置于漆器及瓷器内,也“不宜见风日”。炒制时,“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具体工序是:“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乎,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挼,再略炒,入文火铛焙干。”这段文字,讲了杀青、摊凉、揉捻和焙于这样一个过程,在这几道工序中,书中指出,杀青后薄摊用扇扇冷,色泽就如翡翠,不然,就会变色。另外原料要新鲜,叶鲜膏液就具足;杀青要“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炒后“必须揉挼,揉挼则脂膏熔液”,等等。有些制茶工艺,如松萝等茶,对采摘的茶芽还要进行一番选拣和加工,经过剔除枝梗碎叶后,“取叶腴津浓者,除筋摘片,断蒂去尖”,然后再付炒制。所有上述这些工艺和认识,在近代茶叶科学出现之前,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传统制茶经典性的工艺和认识,即便是现在,其许多工艺和技术要点,仍沿用于中国各种名特和高档茶叶的制作过程之中。
明朝叶茶的独兴于时,还表现在促进和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上。除绿茶外,明清两朝在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方面,也应运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黑茶,据文献记载,四川在陕洪武初年便有生产,后来随茶马交易的不断扩大,至万历年间,湖南许多地区也开始改产黑茶,至清朝后期,黑茶更形成、发展为湖南安化的一种特产。花茶源于北来龙风团茶掺加龙脑等加工工艺,后来如旅岳《茉莉词》(约12世纪)所示,至迟在南宋前期,就发明了用茉莉等鲜花窨茶的技术,但花茶的较大发展,还是兴之于明代。据朱权《茶谱》(1440年前后)、钱椿年《茶谱》(1539年)等茶书记载,明朝常用以窨茶的鲜花除茉莉外,更扩展到木樨、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桅子、木香、梅花和莲花等十数种。乌龙茶,亦有称青茶的,是明清时首先创之于福建的一种半发酵茶类。红茶创始年代和青茶一样,也无从查考,从现存的文献说,其名最先见之于明代中叶的《多能鄙事》(约十五六世纪)。入清以后,随茶叶外贸发展的需要,红茶由福建很快传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在福建还形成工夫、小种、白毫、紫毫、选芽、漳芽、兰香和清香等许多名品。
明清芽茶、叶茶的发展,取决于其本身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清朝尤其是茶的对外贸易的刺激和促进的结果。
2.古代传统茶学的终结
中国古代的茶叶科学技术,主要汇集在茶书之中,并通过茶书表现出来。古代茶学自陆羽撰写《茶经》起,经唐宋两代的发展,至明清特别是明朝中期和后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清朝中期和后期,中国古代茶书就很少再见新作,传统茶学走到了静止待变的阶段。所以,如果说明朝和清初是中国传统茶学的一个繁荣期或高峰的话,那么,至清朝中后期后,中国传统茶学,也由式微慢慢走向了终极。
据万国鼎先生在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发表的《茶书总目提要》中介绍,中国古茶书的撰刊情况是:唐代7种;两宋25种;元代未见有专门的茶书;明代55种;清代11种,总计98种。当然,万氏所举的“茶书总目”,不能说十分完全(据统计,还有近30种茶书未列进总目),茶书愈多的朝代,一般遗漏也多,但本书还是较能正确反映我国传统茶学发展情况的。
分析以上数字可以发现,如果把明清合作一个阶段,那么明清二代的茶书共66种,唐宋包括元代才32种;这就是说,明清552年中撰刊的茶书,较唐至元代750年撰刊的总数增加了一倍还多。如果把明、清分开,那么,明朝一代的茶书,就占中国古代全部茶书的一半。再以明清茶书撰刊的年代来看,在明代的55种茶书中,属于明朝初期的著作,仅未权《茶话》和正统年间谭宣撰的《茶马志》2种;中期的茶书10种;其余43种,悉为明代后期撰刊。清代的茶书中,属康熙及其相近年代撰刊的7种,3种成书年代不详,光绪年间刊印的只程雨亭《整饬皖茶文牍》1种。应该指出,《整饬皖茶文牍》,农学丛书把它收作一种茶书,实际它只是给南洋大臣写的要求整顿徽州茶商的一个报告。所以,由上可以看出,从茶书撰刊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茶学,明清是一个高峰。其最为发展的时期实际只是从明宪宗成化(公元1465~1487年)时起,到清世宗雍正(公元1723~1735年)止的二百多年时间。雍正以后,可能我国古代茶事和茶叶生产技术,已为明清形形色色茶书反复叙述或叙述已尽,所以,直至清朝覆亡,基本上未再有新的茶书出版。
当然,明朝中后期茶书的众多,与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和刻书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它总是现实茶学发展的一种反映,以至形成了中国传统茶学发展的一个顶峰。
中国古代茶书除陆羽的《茶经》以外,大多只是起到了汇集历史科学材料的作用。那么,明清茶书在茶叶生产技术上到底有什么发展呢?应该说,其成就是突出的6关于制茶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在上节已有所述,现再看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以茶树繁殖说,在唐朝以前,如《茶经》所反映:“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当时种茶和种瓜一样,是采取直播丛栽的。这一方法,在宋元直到明朝中期,被奉为经典,但是,在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公元1664年)中就记到:“种以多子,稍长即移,大即难移”,说明在明朝,至少在明朝后期,有的地方除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但这还是有性繁殖法。为了保持优良茶树品种的性状,如《连阳八排风土记》(公元1708年)所载,茶树繁殖引用了插枝繁殖技术。《连阳八排风土记》是康熙年间的作品,由此不难想见,茶树插枝无性繁殖的方法,是明朝至少是明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技术。此外,据民国《建瓯县志》记载,在清代闽北一带,对一些名贵和优良茶叶树种,还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方法。
再如在茶园管理技术上,明朝较唐宋也有一个明显的飞跃。程用宾在《茶录》(1604年)中说:“肥园沃土,锄溉以时,萌蘖丰腴”,这是明人对茶园管理的概括,也是他们力行的目标。宋时对茶园建设、施肥除草讲得都很简单,明人罗廪在《茶解》中对茶园的建设过程,就提出了“土地平整”的要求。至于茶园的耕作施肥,《茶解》讲得更精细:“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怎样培法?“每茶根旁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晴昼锄过,可用米泔浇之。”另外,在茶园间种方面,宋时只提到间植桐树,《茶解》中进一步提出可种植桂、梅、玉兰、松、竹和兰草、菊花等清芳之品,即上层种乔木形花果,中间为茶树,下层种兰、菊一类草本卉,一使茶园幽香常发,二可以蔽土抑制杂草生长,现称“立体种植”。关于用覆盖的办法抑制杂草生长,在清代《时务通考》(1897年)一书中,提到在锄地以后,“用干草密遮其地,使不生草莱”。其实这除可防止杂草生长外,还具有防止土壤流失、蓄水保墒和施肥等一连串的效应。
在元朝以前,史籍中对茶树的更新复壮,无甚记述,直至清初的《匡庐游录》、《物理小识》和后来的《时务通考》中,才提到了茶树更新方法。如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称:“树治则烧之,其根自发”;《匡庐游录》载:“山中无别产,衣食取办于茶,地又寒苦,茶树皆不过一尺,五、六年后梗老无芽,则须伐去,侯其再蘖。”这是有关更新方法的最早记载,也较原始。至咸丰时,张振夔在《说茶》一文中提及:“先以腰镰刈去老本,令根与土平,旁穿一小阱,厚粪其根,仍覆其土而锄之,则叶易茂。”显然,这时已从消极的“俟其再蘖”,进而采取一系列措施,促其叶茂了。《时务通考》的记载是:“种理茶树之法,其茶树生长有五、六年,每树既高尺余,清明后则必用镰刈其半枝,须用草遮其余枝,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后,方除去其草,此时全树必俱发嫩叶,不惟所采之茶甚多,所造之茶犹好。”这里讲的,是一种类似现代的重修剪。
此外,在掌握茶树生物学特性和茶叶采摘等方面,在明清时也都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这些方方面面的发展,也就构成了这一时期的茶学的基本内容和水平。近代茶叶科学技术,是上一个世纪特别是上一个世纪后期,在中国传统茶学的基础上引进近代科技成果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日此,从这一角度上说,虽然明清时代的有些茶叶科学技术不免有点幼稚,但确确实实代表了中国传统茶学所达到的技术高度,也代表了当时中国和世界茶叶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
3.茶业向近代转变的过程
茶叶原是中国的特产,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西亚,又在唐朝由日本、朝鲜来华留学的僧人传之彼国,但茶叶的生产或饮用,主要仍限于汉文化圈的范围。那么,茶的知识、饮茶习惯和茶叶生产何时传到欧洲、普及世界的呢?悠远之前的情况已不可知,在现存的文献中能够找到的最早记载,是1559年威尼斯作家拉马锡所著的《中国茶》和《航海旅行记》二书。之后到过中国和日本的传教士和旅行家,绘形绘色,不断把中国这种“药草汁液”的饮俗、效用著之于书报杂志,使西方世界对这神奇的东方异物,更具一种钦羡之感。所以,经过约半个多世纪宣传,当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首先把少量的茶叶运回欧洲以后,犹如久旱遇甘露一样,茶叶的饮用,很快在欧洲,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风靡开来,并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这一过程,也正好发生在明朝后期;至清朝,由于茶已成为充实和丰富西方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茶不只吸引了所有西方的商人,也最终撞开了中国长期封闭和海禁的栅栏,使中国与西方以茶丝为主的贸易,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根重要牵索。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饮茶习惯 茶园管理 制作过程 茶叶采摘 半发酵茶 普洱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七月流火 一盏清茶
七月流火 一盏清茶
沏一杯清茶 放一曲淡淡的音乐
沏一杯清茶 放一曲淡淡的音乐
无法体会到一杯清茶的心意
无法体会到一杯清茶的心意
品一杯清茶,意境幽远,长长久
品一杯清茶,意境幽远,长长久
找个靠窗的位置 泡上一壶清茶
找个靠窗的位置 泡上一壶清茶
用雨露清茶洗去一身铅华
用雨露清茶洗去一身铅华
一口清茶和一段雅韵的故事
一口清茶和一段雅韵的故事
一盏清茶 时光仿佛就慢了下来
一盏清茶 时光仿佛就慢了下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 几杯清茶解烦
问君能有几多愁 几杯清茶解烦
一杯清茶
一杯清茶
以平常之心,喝盏中清茶,得惬
以平常之心,喝盏中清茶,得惬
一席宁静出宇宙 一壶清茶煮人
一席宁静出宇宙 一壶清茶煮人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