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栽培 > 茶树知识 >

勐海茶叶资源概述

时间:2015-06-08 12:17来源:未知 作者:玲儿浏览:
勐海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生产的自然优势,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产茶大县,大叶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普洱茶产量居全国第一。所产普洱茶具有内含物质丰富,外形紧结壮实
普洱茶
 
      勐海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生产的自然优势,是国际界公认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产茶大县,大叶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普洱茶产量居全国第一。所产普洱茶具有“内含物质丰富,外形紧结壮实,色泽墨绿油润,叶底肥厚鲜嫩,香气馥郁飘荡,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回甘,久放之后汤色更透亮鲜艳,味道更纯浓爽口,陈香独特持久”的特点和“清热解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抑菌降脂,减肥降压”的药用功效,人们得之为幸,饮之为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传承千年的普洱茶制作技术,形成了以“勐海味”为特征的普洱茶,为国内外饮茶爱好者所喜爱,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
      悠久的产销历史  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
      勐海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指三国时期的蜀国宰相诸葛亮)之说。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225年)到南糯山(今勐海县境内),许多士卒无缘无故昏睡不起,百治无效。诸葛亮探视后即将一手杖植于土中,随之发芽着叶,尉然成树,诸葛亮取其叶煨水煮汤,令人给病人服用,昏睡士卒即清醒恢复正常。据说,这些树木就是茶树。后来,每到清明节、鬼神节、泼水节,当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纪念诸葛亮。这一传说说明,茶叶为当地人民所栽培利用至少有1700多年的历史。境内树龄1700余年的野生型茶树王和树龄800余年的栽培型茶王树,是研究茶树种源、茶叶生产历史状况的活化石。茶学界将这两株茶树和澜沧县发现的邦崴千年过渡型大茶树同称“三大古茶树王”。值得一提的是,树龄1700余年的巴达野生型茶树王与“武侯遗种”历史时间恰好吻合。这充分说明,勐海早在1700多年前已种茶,勐海是世界茶树的发祥地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
      唐代,境内所产的茶叶已远销西藏。清�6�1阮福《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清代,普洱茶已成为贡茶。清阮福《普洱茶记》中又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宫廷专设有普洱茶“贡茶案册”,每年上缴贡茶1千多担,将其视为珍品。清赵宇敏《本草纲目拾遗》载“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也黄,不如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
      历史上,采制于春季雨水来临之前的普洱茶称毛尖;采制于夏季的称芽茶;采制于秋季的(俗称“谷花茶”)称“女儿茶”,清倪蜕《滇云历年传》载:“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治,故名”。普洱茶之所以能“名遍天下”是与其独特的陈香味分不开的。勐海等地所产茶叶在靠人背马驮辗转半月、1月以上的运输长途中,受潮湿多雾气候的影响,发生微妙的后熟发酵作用,产生独特的陈香味,如此一变,反倒倍受饮者喜爱。
      民国年间,内地商人纷纷来勐海开设茶庄,加工茶叶,勐海茶业产销兴旺,运输茶叶之人群马帮不绝于道,成为西双版纳地区的茶业中心。   
      民国27年(1938),白耀明(字孟愚)受云南省财政厅委派到南糯山建立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前身)。
      民国28年(1939),建立南糯山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机制出第一批红茶绿茶,产品远销香港、缅甸、印度,开创了云南省机制茶先河。同年,云南省中茶公司委派范和钧、张石城筹建佛海茶厂。
      民国29年(1940),佛海茶厂(勐海茶厂的前身)建成投产,诞生了云南省骨干制茶企业。当年,佛海茶叶产量达4万余担,创民国时期最好水平。勐海等地所产茶叶之所以称为“普洱茶”,李拂一《佛海茶业概况》(民国年间所著)载“十二版纳(即今西双版纳)出产茶叶,概集中普洱制造,同时普洱又为普思沿边一带茶叶之集散地。”“‘普洱茶’一名之由来,当以开始集中普洱制造,以普洱为集散地得来为近似”。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建立茶叶科研(建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管理、加工经营机构,发动群众垦复老茶园,建设新茶园,茶业发展迅速,成为勐海县支柱产业之一。1973年,勐海茶厂在“热蒸”的基础上,借鉴广东和香港“发水茶”的经验,结合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试验成功人工速成发酵工艺,使普洱茶制作技艺发生飞跃性变革。1974年,勐海县被列为全国100个产茶5万担的重点县之一。1987年,勐海县被列为国家茶叶出口创汇县之一。   
      1989年,勐海茶厂的 “大益”牌普洱茶商标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为云南茶产业中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驰名商标。
      1992年,勐海茶厂率先在同行业中制定普洱茶产品标准并发展为行业标准,年生产能力达7500吨,成为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紧压茶、保健茶等系列112个花色品种的云南省骨干制茶企业。
      2004年,云南省博文投资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勐海茶厂,成为自主经营的民营企业。
      2005年,勐海茶厂率先通过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成为云南省获得QS中A级认证的唯一企业。 2006年,勐海县精制茶产量1.3万吨,首次突破万吨大关。同年,福海茶厂茶叶出口创汇位居云南省茶企叶第一,出口茶叶261吨,创汇388万美元,占全省一半以上(全省茶叶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
      2008年,勐海茶厂荣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称号,“普洱茶制作技艺�6�1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有精制茶企业123家,其中:89家企业通过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茶叶初制所559家,精制茶产量1.46万吨,年产千吨以上的规模生产精制茶企业有:勐海茶厂、黎明茶厂、福海茶厂、郎河茶厂、兴海茶厂、鹏程茶厂、双溢茶厂、博友茶厂等10多家。勐海加工的茶叶以“白毫悦目,汤色浓艳,香气馥郁,滋味醇厚”而深受饮者喜爱,产品远销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和英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波兰等20多个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普洱茶圣地—勐海,当之无愧。
      古老的茶园�0�2 尽显普洱茶圣地魅力
      勐海县境内不仅有勐遮、勐混、勐海、勐阿等平坦无垠、美丽富饶的坝子,更有延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山山有树,沟沟有水,是个充满绿色的家园。座座茶山,点缀其间,更是盎然生色。勐海普洱茶,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毫无雕琢之气,散发纯朴自然本色美。200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33.21万亩,干毛茶产量1.32万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境内生长着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4.6万亩,占全州古茶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先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有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其中:格朗和乡1.5万亩,布朗山乡0.95万亩,勐混镇0.8万亩,勐宋乡0.2万亩,西定乡0.38万亩,勐阿镇0.3万亩,勐往乡0.2万亩,打洛镇0.06万亩,勐遮镇0.05万亩,勐满镇0.04万亩,勐海镇0.03万亩。
      主要古茶区有:
      布朗山古茶
      布朗山是勐海县生态环境最好的乡,是中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是勐海县的土著居民,古称“濮人”、“扑子蛮”、“浦蛮”,凡是布朗族居住地都是古茶树丰富地,形成“濮人种茶”现象。
      云南茶学专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已经定论布朗族是云南省最早种茶的民族。布朗山古茶区与贺开古茶区相邻,主要分布在班章村委会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新竜村委会曼新竜等村寨。老曼峨,是布朗山乡建寨历史最早、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于639年建寨,至2008年已有1369年历史,古茶树面积3205亩。
      班章,意为“桂花飘香的地方”,分老班章和新班章,曾是布朗族居住地,后为哈尼族居住地,古茶树面积3000多亩。老曼峨、班章的古茶园海拔在1600~1900米之间,平均海拔1700米,土壤为黄棕壤或黄壤。茶园内森林密布,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茶树长势旺盛。古茶树树龄均有200多年。所产茶叶具有“白毫显著,芽尖厚亮,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回甘好,耐泡”的特点,是勐海茶中之精品。尤其是班章古茶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第一泡,茶劲很足,滑爽感中有很浓的苦味,略有涩味,但茶香馥郁;第二泡,茶劲更足,苦味转化很快,回甘上升,油滑感强,高香张扬;第三泡,茶劲不减,回甘明显,舌底生津,喉韵舒畅。有茶人称赞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是绝佳的收藏品。曼新竜,为布朗族村寨,古茶树面积300多亩,所产茶叶具有“汤色呈黄,香高馥郁”的特点。
      贺开古茶区
      贺开,典型的古茶树观赏园林,原始的拉祜族风情村寨,位于勐混镇境内。古茶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村寨,面积1万多亩,是西双版纳州境内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景观迷人,树枝高低错落,树形奇美,好似一个园林,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曼弄新寨是贺开古茶山中最具代表性的茶林村,茶树在寨子里,寨子在茶树中,形成独特的景致。贺开的古茶品质与布朗山的接近。
      南糯山古茶
      南糯山,系傣语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笋,是哈尼族集居地,位于格朗和乡东面,隔流沙河与勐宋茶山相望。南糯山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笼罩,是个神秘的雾区。全年降雨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年雾日为120多天.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土壤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且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南糯山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由于雾日多,茶山常笼罩于云雾之中,故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生产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传,南糯山先民植茶始于三国时期,种茶技术为诸葛孔明所授,距今已1700多年。古茶树面积1.2万亩,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大都树龄200~500年,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也是云南省机械制茶的发祥地。1938年4月,受云南省财政厅委派,白耀明(字孟愚)到南糯山创办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采取梯台栽种。次年,建立南糯山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机制出第一批红茶、绿茶,产品远销香港、缅甸、印度。古茶区内,生长着2棵树龄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历史。
      南糯山茶王树 
      生长于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山箐中,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茶树。1951年8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时称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成立,开展茶树地方品种调查工作。当时,在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0.3米以上、树高3~5米的栽培型古茶树,其中:3株主干直径在0.38~0.54米、高3.5~4米、树冠直径8米左右的大茶树。1951年12月,科技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发现了1株高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被尊称为“茶王树”。195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分所的周鹏举实地考察了“茶王树”。1954年,在周鹏举陪同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慕名到南糯山考察“茶王树”。1957年,南糯山修通简易公路,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教授、学者不远万里,纷纷赶赴南糯山,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王树”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推断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树王”。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南糯山参拜“茶王树”后,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珍迹。随着考察、观光人员的增多,“茶王树”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树体也受到许多损伤。勐海县政府成立“保护茶树王管理委员会”,采取技术措施,保护和挽救茶树王。1995年“茶王树”不幸“仙逝”。
     “茶王树”树姿开展,树幅9.6米,叶长16.7~20.9厘米,宽6.8~7.9厘米,侧脉11~14对。花色白中带绿,花冠直径3~4.1米,花瓣7~8片,柱头3~4裂。茶果呈三角形。叶芽长3.43厘米,一芽二叶重0.57克。鲜嫩叶内含茶多酚17.37%、水浸出物59%。老叶含茶多酚8.9%、水浸出物32.68%。
      南糯山古茶树
     在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们又发现一株较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2002年5月8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及勐海县茶叶办公室主任曾云荣等人实地考察,其树高5.3米,主干基部直径0.76米,胸径0.4米,树姿开张,树幅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树龄800多年。
      帕沙古茶区
      帕沙,属格朗和乡所辖的村委会,是哈尼族集居地,西部与勐混镇贺开古茶区交界。帕沙村委会有5个哈尼族村寨,其中帕沙老寨已有500年历史,从帕沙老寨分出新建寨的已有七八个,布朗山的老班章、新班章也是从帕沙老寨分出建寨的。古茶园面积2000余亩。帕沙老寨生长着一棵高2.1米的茶王树,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
      帕真古茶区
      帕真,属格朗和乡所辖的村委会,古茶园面积500多亩。
      2006年2月8日、3月7日,经茶叶界专家实地考察,初步确定有600年以上的历史,但还不能确定是人的还是野生的。整片茶园分布在5座山林上,间隔的4个山凹流淌着清澈的山泉。山林中多是20至30米高的阔叶乔木,树下混生着连片的刺竹林。古茶树最高的一株高18.96米,径围1.95米,两人才能合围。茶树枝叶高度大多在10米以上,采摘非常困难。采摘下来的古茶叶片叶面光滑,不像人工栽培的台地茶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叶肉较单薄。含一片鲜叶在口中,苦味很重,过后感到喉咙回甘。
      这片古茶园是当地哈尼男子桑大在10年前就发现。当地群众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此片茶园系布朗族先民栽种,至今约有1100年历史。
      巴达古茶区
      巴达,野生茶树群落区,位于勐海县西部,是哈尼族、布朗族集居地,原属勐海县所辖乡,2005年1月正式撤销,与西定尼族乡合并成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哈尼族乡。
      巴达古茶区内有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1961年10月,当地哈尼族人在贺松附近的山林中发现1株大茶树,云南省茶科所派科研人员前往调查。1962年2月,时任所长蒋铨再次委派张顺高、刘献荣前往调查。二次调查结果证实:这株大茶树树龄1700余年,属植株乔木野生型,树高32.12米(1967年被风吹断,高14.7米),主干直径1米。它的发现震惊茶坛,被誉为“茶树王”。同时,在“茶树王”的附近发现野生茶树群。1980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的王海思在巴达山林中又发现1株特大型野生茶树,树高34米,主干围粗3.8米。野生古茶树的发现充分证实了勐海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的客观事实,巴达也就成为茶人朝拜的圣地。2004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西双版纳州政府组织科技工作者对巴达小黑山野生茶树资料进行考察,证实小黑山原始森林中有古茶树群落6000多亩。
      巴达古茶区,还有栽培型古茶树,主要分布在章朗,面积1000多亩。章朗是西双版纳州内最大的布朗族古村寨,已有1400多年历史。
      勐宋古茶区 
      位于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纳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州境内最高的山峰,山坡四周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树群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直径达1.8米,高约30米。
      勐宋古茶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纳卡古茶,面积300多亩。纳卡茶可以与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纳卡,是个拉祜族村寨,位于勐宋乡与勐往乡交界处。纳卡古茶叶片较小,像中、小叶茶,香气悠长,有兰花韵味。纳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宣慰。据说缅甸王曾喝过纳卡竹筒茶。民国时期和建国后曾一度停产,1981年勐海茶厂厂长唐庆阳为发掘、弘扬民族茶文化,深入到纳卡茶区,将纳卡竹筒茶重新制作、扬名。纳卡竹筒茶兰香中带有竹香,韵味独特,唯纳卡独有。
      勐宋古茶区内,还有野生型古茶树生长。其中一株生长于勐宋乡曼松寨的山林中。树龄1000余年。树高13.4米,主干直径0.35米。叶形椭圆,色深绿,叶面平整、光滑、油亮。叶长15厘米,宽4.6厘米,叶脉7~8对,叶缘锯齿多分布于叶尖,叶片呈下垂状着生。
      曼糯古茶区 
      位于勐往乡境内,主要分布于勐往村委会曼糯大寨、曼糯上寨和曼允村委会的曼糯中寨。其中:曼糯大寨为布朗族村寨,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集居地,已有400多年历史;曼糯上寨为汉族村寨;曼糯中寨为汉族和拉祜族杂居的村寨。茶园面积815亩,茶树分散,连片较少,属栽培型古茶园,树龄300多年,年产干毛茶226.5公担。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制作工艺 南糯山古茶 布朗山古茶 贺开古茶山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也说普洱茶勐海茶区那些事
也说普洱茶勐海茶区那些事
勐海的那些名山古树普洱茶
勐海的那些名山古树普洱茶
“融合共赢”大益集团2017年渠
“融合共赢”大益集团2017年渠
勐海沱茶不容错过的普洱茶
勐海沱茶不容错过的普洱茶
普洱茶熟茶的普洱味和勐海味
普洱茶熟茶的普洱味和勐海味
“勐海冰雹”究竟是好事还是坏
“勐海冰雹”究竟是好事还是坏
冰雹突袭西双版纳勐海县预计今
冰雹突袭西双版纳勐海县预计今
勐海——普洱茶圣地
勐海——普洱茶圣地
勐海遇冰雹班章头春茶热炒 201
勐海遇冰雹班章头春茶热炒 201
寻访全球古茶第一村:西双版纳
寻访全球古茶第一村:西双版纳
喝了这么久的勐海普洱茶你真的
喝了这么久的勐海普洱茶你真的
诗和远方先放一边先尝下这杯“
诗和远方先放一边先尝下这杯“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