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禅一味 >
如果中国没有佛教或许我们现在就没有茶喝
普洱茶
在嵩山西麓五乳峰一座石洞中,达摩祖师曾面壁九年参悟佛理。由于在打坐时经常受到瞌睡困扰,达摩祖师羞愧欲愤,将双眼眼皮撕下来仍在地上。
被撕下来的眼皮化作两颗小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用这两颗树上的叶子泡水喝,可以有效地提神醒脑,使人不再瞌睡。这两棵小树就是我们现在的茶树。
在这个传说故事中,达摩祖师是佛教中最先与茶有联系的人。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僧人们对于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佛教与茶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的呢?
据说,达摩祖师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出身高贵,自小聪明灵慧,饱读佛经。虽然生卒年月不详,但他为弘扬佛法于南北朝时期东渡来到了中国,因此可以确定佛教与茶产生交集就是这个时期。
从很早之时起,僧人们便开始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最早的茶园都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因此,中国也有“名山出好茶,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寺僧除了必须的修行功课之外,仍然要从事生产劳动,负责种茶、制茶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中研究、探讨了种种茶叶制作、栽培等的技术,成为最早的“茶人”,他们为中国古代茶叶种植技术的推动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僧人齐已在《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对春天采茶、制茶、饮茶的情景做了描述:
枪旗冉冉绿欉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唐朝诗人刘禹锡也作诗《西山兰若试茶歌》,描写了寺中僧人采茶、制茶的场景:
山僧后檐茶数欉,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欉摘鹰嘴。
欺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唐代僧人的饮茶风气极为兴盛:饮茶时间可以从初春到寒冬、从早晨到傍晚、从日落到深夜;饮茶在各种场合都可以进行,诵经、坐禅、饭店、纳凉、休息、吟诗、下棋等,都离不开茶;僧人们在各种地方种植茶树,寺前、寺后、庭中、墙外,都种了茶,并且是自种、自制、自饮的。
唐朝时饮茶的盛况逐渐普及全国,众多佛家大师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茶史资料。赵州高僧从稔禅师,曾留下「吃茶去」的偈语,很好地体现出茶在佛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 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佛家认为,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提倡僧侣多饮茶,以助思悟。久而久之,由“茶之德”发展出禅宗茶道。自唐宋之时,日本僧人学习了大量种茶、制茶的经验和技术,发展出独具一格的日本茶道,与我们相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什么名茶是僧人创制出来的呢?
西湖茶:西湖茶的出现源于僧人,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被列为贡茶。
宜兴阳羡茶: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757--762),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宜兴古属常州)李栖驾,茶会品饮有陆羽出席,陆羽称“阳羡紫笋茶” 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制作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百倍。
松萝茶:松萝是一位佛教徒创制的。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庵焙制,远迹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
庐山云雾:庐山云雾原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进入名茶系可。
君山银针: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
 
云雾茶:云雾茶因产于南岳的高山云雾之中而得名,古称岳山茶。《黄山志》载:“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从唐代以来就作为向皇帝朝贡的“贡品”,主要生长在海拔800-1100米高度的广济寺、铁佛寺、华盖峰等地带。
大红袍:武夷岩茶与龙井齐名,属乌龙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评,其中又以“大红袍”为佳。
蒙顶山茶:蒙顶山茶亦称“蒙顶茶”,属于绿茶类,因产于四川名山县蒙山之顶,故名“蒙顶山茶”。该茶一直为僧人所种植采摘炒制,自唐朝起就作为贡茶,到了清代蒙顶“仙茶”更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
【结语】
如今,不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佛教与茶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多年的世俗化,茶文化已经变成了人人都懂的生活习俗之一,但我们不得不感谢僧人曾作出过的贡献。
作者:佚名
日期:2023-11-30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