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易武茶马古道形成原因

时间:2018-07-03 10:28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易武茶马古道形成原因 唐人樊绰在《蛮书》中曾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银生城指的是唐南诏所设的开南银生节度区域,辖今景东、景谷、普洱,西双版纳。成书于清嘉庆时期的《滇海虞衡志》记载:普洱茶所属六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
普洱茶
 
   易武茶马古道形成原因
 
   唐人樊绰在《蛮书》中曾写道:“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银生城”指的是唐南诏所设的“开南银生节度”区域,辖今景东、景谷、普洱西双版纳。成书于清嘉庆时期的《滇海虞衡志》记载:“普洱茶所属六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专、六日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足见当时茶业之盛。道光及光绪本《普洱府志》,则以攸乐、倚邦、莽枝、蛮湍、慢撒、易武为六茶山,去革登而新增易武,革登茶业产量,当时可能已衰落,由易武取而代之。易武海拔较高,最高处达2000多米,产茶各山,干季期间,晨雾甚浓,日中方散,雾凝如雨,茶树赖以滋润,茶质优良。据当地人的讲述,易武土著民族在东汉末年将野生茶树引为药用,并从药用变为饮料,发展成主要的经济作物,投入市场交易,但没有史实可考。然而,易武在唐朝时开始大量种茶,却有据可依。据李石续《博物志》,认为“茶出银生诸山,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樊绰《蛮书》约成书于唐懿宗咸通四年,后于《茶经》面世一世纪,此当为易武产茶的最早记录。易武茶业经唐、宋两代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形成茶产业。到了元代,因为战争和疾病的危害,土著村寨大量迁并,人口逐年减少,茶业也随之衰落。明朝茶业有所恢复。明末清初,内地人看到易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以及发展茶业的巨大潜力,相约迁居易武,特别是石屏人大量迁居而来,掀起了“奔茶山”的热潮。石屏人迁居易武后,不仅恢复了荒废的茶园,还新垦种植了许多新茶园,使易武的茶业开始复苏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有名的万亩茶园和万担茶的主产区茶叶的加工也从加工散茶转向加工成型茶,分别制成元宝茶(七子饼茶)、长方形茶砖(砖茶)和团茶。其中以圆形饼茶最为出名,曾一度扬名海内外。茶成为易武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清嘉庆至道光年间,茶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据李拂一先生著《镇越县新志稿》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是六大茶山最辉煌的时期,易武茶山年产晒青毛茶7万担,最高时达10万担。”茶业的发展,使当地人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呈现出盖楼房、建寺庙、办茶庄、开店铺、办学堂、筑路架桥的兴旺发达景象。至今还保留有大量的古茶园、古建筑、茶马古道等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马古道 晒青毛茶 西双版纳 普洱府志 易武茶山 七子饼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藏茶--茶马古道上的千年茶香
藏茶--茶马古道上的千年茶香
西藏旅委到粤推介“茶马古道”
西藏旅委到粤推介“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西藏秘径”大型系
“茶马古道、西藏秘径”大型系
茶马古道通往民族魂和生命净地
茶马古道通往民族魂和生命净地
茶马古道探秘之一:原始密林的
茶马古道探秘之一:原始密林的
寻访失落的茶马古道(二):野
寻访失落的茶马古道(二):野
也说茶马古道
也说茶马古道
关于陕西茶马古道的推论
关于陕西茶马古道的推论
茶马古道上艰辛的分段运输
茶马古道上艰辛的分段运输
五峰茶马古道力争申遗成功
五峰茶马古道力争申遗成功
普洱茶马古道珍贵的商路
普洱茶马古道珍贵的商路
普洱:“茶马古道”沟通中外
普洱:“茶马古道”沟通中外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