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藉由普洱茶开始嬗变的茶文化

时间:2016-08-18 15:47来源: 《普洱》杂志 作者:马哲峰浏览:
我们总在说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真正的茶文化一词是否是几百年前就产生的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怎么解读的。以下为原文。 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一词的诞生时间,距今并不久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有,如今俨然成为时下世人的口头禅,非此不足
普洱茶
我们总在说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真正的“茶文化”一词是否是几百年前就产生的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怎么解读的。以下为原文。
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一词的诞生时间,距今并不久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有,如今俨然成为时下世人的口头禅,非此不足以显示自己的风雅。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新茶”。自唐陆羽与其所著《茶经》以降,一千多年以来,绿茶一直蔚为中国茶的主体,由绿茶衍生的茶文化一直主导中国茶文化的走向。在唐以降明以前中国紧团茶的古典时代,普洱茶籍籍无名,以“散收,无采造法”行世。
 
未被《茶经》收录,一直使许多普洱茶学者耿耿于怀。云南本土的学者詹英佩老师专门在自己的书中考究,普洱茶产地在唐代游离于中央政府控制范围以外,由此造就了遗珠之憾。到了明末清初,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诞生了,承继的却是古典茶时代紧团茶的衣钵。而此时,历经了明代一个王朝,散茶已然成为正统流布天下。负有远见卓识的云南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慨叹普洱茶:“藏之年久,味愈胜也!”而这却与追求新鲜自然为上的主流认识相左,未被时人广泛接纳。
为了融入华夏茶文化的正统,普洱茶从未停止过尝试。少数民族的未婚女子采摘早春农历清明、谷雨时节幼嫩芽叶,精心制作出“味淡香如荷”的散茶,藉此来取悦皇帝,龙心是否大悦犹未可知,但并未大兴于世却是事实。清朝后期陷入深重灾难的这个国家,自身犹自难保,更无心与茶,普洱贡茶也戛然而止。惊醒了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全面的学习西方,尤重科学,文化被置诸于一旁。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又开始构建茶文化,却囿于西方的思维,争相套用西方学术概念解释茶文化的定义,名虽大却内容苍白。想要用传统文化来阐释却力有所不逮。
 
直到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问世。这本书抛开了概念上的各种纠缠,却接续传统阐释了普洱茶文化,娓娓道来,引领人们走进深邃的普洱茶世界。我认为,20世纪出版的茶类著作中,《普洱茶》一书毫无疑问是最具价值的,它承接传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茶文化体系,这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当年的《普洱茶》一书风行,坊间遍寻不见,好容易从一朋友手中借阅,却时时催还,无奈只好原书复印了下来。多年后,辗转托朋友从台湾带回此书,直到2014年延请邓时海教授来河南郑州举办讲座期间,提请先生亲笔签名,先生挥笔签名之后笑嘻嘻地说:“小马,你买的书是盗版哦!”引来周边人善意的哄笑。
据先生说这本书的正版至少都销售了一百万册以上,足以令人惊叹!引来大量的盗版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民间层面比学术层面更早认知了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传统的学养,艺术的见解,文化的重构。
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茶中,唯有普洱茶率先打破了名优绿茶的藩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塑造了普洱茶美学,普洱茶由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一凡)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产地 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普洱 茶经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贵州省青年之声”湄潭县首届
“贵州省青年之声”湄潭县首届
第二届采茶文化旅游节在西兴镇
第二届采茶文化旅游节在西兴镇
《金瓶梅》除了潘金莲还有茶文
《金瓶梅》除了潘金莲还有茶文
第三届中国(廊坊)茶叶茶文化
第三届中国(廊坊)茶叶茶文化
是时候来一场新的茶文化运动了
是时候来一场新的茶文化运动了
从《茶》看茶文化的兴起
从《茶》看茶文化的兴起
第三届伍家台贡茶文化节将在万
第三届伍家台贡茶文化节将在万
茶文化以及茶百戏的千年解读
茶文化以及茶百戏的千年解读
茶文化的四个层次是什么?
茶文化的四个层次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中的客来敬茶
中国茶文化中的客来敬茶
西藏茶文化的起源和现状
西藏茶文化的起源和现状
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成立18周年纪
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成立18周年纪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