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普洱茶品介绍 >
众多茶饼 为何唯独大益7542是“标杆” ?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峦白云间燕雀的鸣叫。
 
正这么品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抠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佯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
 
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因此对陈旧的味道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更何况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制作低劣、存放不良的普洱茶带着近似“霉锅盖”的气息,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
 
但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又停步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霉锅盖”?而且,这些人不存在“炒作”、“忽悠”普洱茶的动机。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茶。
 
这一回头,性命交关。如果他们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如果他们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那么,事态就会变得比较严重。这些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喝上了,再也放不下。
 
《红楼梦》里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宫廷回忆录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由京城想到茶马古道,那一条条从普洱府出发的长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区。那里本该发生较多消化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终于从马帮驮送的茶饼、茶砖上找到了原因......
 
回顾云南普洱茶的重要历史阶段,清朝贡茶,以八色品种著称,当时著名的紧压茶,是所谓的“团茶”,实际上是粗简的压制模具使然,产品大的似人头,即“人头茶”,雅称“金瓜贡茶”,其他还有许多不同的规格,小的团茶,为著名的“女儿茶”。这个阶段,以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产品进贡京城,史料记载颇多。
 
从周朝“濮人种茶”,再到唐朝南诏国“银生城界诸山(现普洱市境内)”产茶,最后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用“普茶”一词首次形容云南茶叶。明末清初,普洱茶在茶界初露峥嵘,刚崭露头角便享有“贡茶”的地位。末代皇帝溥仪便对作家老舍说过:“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
 
普洱茶经历了清朝的荣耀巅峰之后,随着近代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战乱动荡再次跌落谷底,经数代茶人先贤不断地努力与探索,如今再次占据茶界中一席之地。普洱茶能走向世界,期间勐海茶厂底蕴与历史渊源在普洱茶发展中作为不可或缺的推手之一,为普洱茶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生茶标杆“7542”唛号渊源
 
以普洱茶之形态而论,普洱茶最早的“团”形态源于明朝太祖朱元璋一道“摆造龙凤团茶”的圣旨。到了清朝,普洱茶成为“贡茶”,便有了鼎鼎有名的“女儿茶”与“人头贡饼”,并渐渐衍生了“饼”“砖”“沱”三个形态,到了近代又以“饼”形为主,渐而完成了“团茶”到“圆”茶之间的过渡。
 
截止上世纪60年代,“圆茶”又经历了“号级茶”“印级茶”两个时期,正式进入“七子饼”时代,也开启了“唛号”的辉煌之旅。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以中茶、大益、下关沱茶等为代表的普洱茶品牌已然得到国外茶人的认可,外贸出口量急剧高涨。
 
而在七十年代,传统圆茶产品,档次上分高中低,即甲、乙、丙三个等级。“甲级圆茶”为高档饼茶,“乙级圆茶”为中档产品,“丙级圆茶”也属于中低档茶。“甲、乙、丙”产品质量等级,及配方等特点,奠定了“唛号”茶配方的基础,传承了普洱茶的历史轨迹。为使普洱茶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成为了现实。1973年已启用唛号,并于1976年正式得到规范。
 
饼茶唛号用4位数表示,前两位为该款茶品配方研制成功的年份,第三位为拼配原料中主要毛茶原料的等级,第四位为茶厂编号。如“7542”便可解释为:1975年研制而成的配方,用4级茶青为主要拼配原料,由勐海茶厂生产的云南普洱茶。
 
其实最具权威的茶厂编号由中国茶叶总公司而制定,昆明茶厂为1,勐海茶厂为2,下关茶厂为3,普洱茶厂为4。这是根据茶厂的质量表现而划分的编号,后来很多新兴的茶厂纷纷给自己制定编号,使得普洱茶的“唛号”的解释在业界一直存在争议,茶厂编号存在的意义也越来越小。
 
生茶标杆“7542”等级标准
 
自1973年“唛号”诞生以来,茶企便根据茶青等级将普洱茶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分别销往海外、内地、边区。“7432”生茶、“7452”熟茶便是首批采用唛号的产品在市场正式亮相,应“甲级圆茶”理念及配方而成,即高档饼配方。
 
而“乙级圆茶”的代表则是在业内声名赫赫,便是一直被誉为生、熟茶的标杆之作的“7542”生茶、“7572”熟茶。谈及至此,顺便在此提及一下“丙级圆茶”的代表作:7582青饼(8582定制茶)、7592熟饼。
 
生普标杆“7542”的“近亲”
自普洱茶“7542”问世以来,曾出现过很多“近亲”,这些“近亲”很多在普洱茶界鼎鼎有名,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经典。
 
“73青饼”
早些时期,有业内人士认为“73青饼”生产于上世纪70年代左右,不过后来经证实真实生产时间为80年代初。关于名上却有两种说法,最开始的说法在业内广为流传,说的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产的老生茶多来自台湾,所谓“73”指的是民国73年,也就是公历1984年。
 
不过,73青饼于1998年12月命名,命名人台北钰壶轩主人黄瑟琴老先生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之所以把这款茶品命名为73青饼,是因为黄先生之前在香港的义安茶行买过许多的73厚砖,73厚砖在市场上受到了许多茶友的欢迎,顺市场之势就把手中的这款茶品命名为73青饼。
 
“88青饼”
“88青饼”并非像其字面意义一样产自1988年,业界人士认为,该品多指是在1989年-1992年之间生产的“7542”普洱生茶。这批茶品一直存放在干仓储环境下,陈化后品质更为出众,此茶由港商陈国义发现,后被普洱教父白水清收藏推广。几经转手后一时在茶界声名鹊起。到了2006年,一件88青饼(84片)的价格高达20多万,如今甚至达到11万元1片。
 
88青饼的存在,证明了干仓存放对于普洱茶品质转化的重要意义,也例证了拼配茶也可与号级茶接踵比肩。
 
“94事业青”
“94事業青”,是1994年勐海茶厂生产的唛号7542普洱生茶,简称“94青”,版面印刷上的错版暗记。由(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中的茶“叶”的叶字错版为事业的“業”因此市场命名为94事業青。
 
“96紫大益”
“96紫大益”是1996年生产的“7542”普洱生茶,正中大益商标是带有 ® 的,紫色印刷。饼面上埋贴有红色印刷内飞,印有“西双版纳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字样。外包装棉纸上的字体、图案均用紫色印刷,而内飞则保持着红色标识。而这种紫色又酷似玫瑰紫,因此被称为“96紫大益”。
 
“97水蓝印”
“97水蓝印”指勐海茶厂90年代末生产的7542普洱生茶,外包棉纸极薄(为勐海茶厂最薄的棉纸),内飞为纯白纸,大字简体厂,下面是“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字样,其中“叶”字用了繁体“葉”字。因其中间的“茶”字颜色为特殊的水蓝色,因此被称为“水蓝印”青饼。由于“97水蓝印”口感品质皆较为出色,被不少茶人认为是“88青饼”之后的“接班茶”。
 
“无R红大益”
R是REGISTER的缩写,指“注册商标”之意。圆圈R是“注册商标”的一种标记,特指商标注册成功。“无R红大益”是2000年左右生产的普洱生茶,当年大益的商标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但批准手续还未正式办完,因此就产生了无R标记的印刷版面。无R红大益共有7542、7042、7062、7262四款,其中无R7542有YSE和TSE两个版本,YSE是省公司内票、TSE是责任公司内票。“
 
这个时期大益茶包装纸上出现了全红色印刷的“大”字,“大”字包裹着无色“益”字,又因为这批茶漏印了商标证明“R”字母,因此便有了无R标记的印刷版面,“无R红大益”的称呼也是由此而来。
 
“大益501”(白布条)
501是大益“7542”的批号,也是勐海茶厂改制后的第一批唛号为“7542”的茶品,特指2005年勐海茶厂生产、第一批次的“7542”普洱生茶。据坊间传闻这批茶品用了改制之前存下来的老料,刚上市便让很多带有怀旧情结的茶友追捧。
 
至于“白布条”这个称谓的由来,因为2005年的首批次7542整件竹筐麻绳上栓有一条白布条,为了区别同年份的7542,就把这批栓有白布的7542称作“白布条”了。白布条上有七个手写大字“责任公司说明书”,而且内票也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也有同年同批次的7542,不过整件竹筐上没有白布条栓着的,就只称作“501批7542”。)而同年其他批次的“7542”内票上均为“勐海茶厂”。而这批有白条的“7542”在口感、香气各方面都优于同年其他批次的“7542”,“白布条”的称呼便由此而来。
 
大益7542,作为普洱茶届公认的标杆茶,茶青的配比、后期的转化都较为成熟与稳定,是入普洱茶圈必备茶饼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年代太过久远的“7542”就算已经不具备品饮价值,但其独特历史背景下蕴含的纪念价值,仍是收藏的不二之选。
 
今天,我们喝到的“标准化”、“稳定化”的普洱茶产品,是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达到的。衷心希望类似“7542”这样的经典茶品能多多呈现。
作者:子軒
日期:2024-04-2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