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普洱茶存储 >

普洱茶为什么需要存茶?

时间:2024-08-23 11:34来源:普洱杂志 作者:小杨浏览:
“存茶”一词是民间的习惯称谓,是普洱茶陈化的替代用语,即我们经常提到的普洱茶后发酵。
老茶”不仅代表年份,更是一种品质与境界的象征。其高品质是第一位。普洱茶属于“酶促发酵”,更准确地讲,属于“多酶体系的酶促发酵”。
 
普洱为什么需要“存”?
“存茶”一词是民间的习惯称谓,是普洱茶陈化的替代用语,即我们经常提到的普洱茶后发酵。严格地讲,“存茶”的用语并不规范,它与普洱茶的后发酵相距甚远,因为普洱茶后发酵并非简单一“存”了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仓储概念,而是类似葡萄酒窖能够满足陈化条件的特殊过程。这个特殊过程其实就是陈化,食品化学专业用语称作“后熟作用”。
 
“后熟作用”在茶叶化学中归属于茶叶贮藏化学范畴。很长一段时间,茶学专家始终认为只有普洱茶才需要陈化,需要“后熟作用”,后来发现,不仅普洱茶,其它一些茶类,都有“后熟作用”。所谓“后熟作用”,是指茶叶品质从略生变为良好这段过程的品质变化。以西湖龙井为例,刚制作出来时明显带有“生青气”,经1~2个月的石灰缸贮藏,“生青气”消失,香高馥郁。当然,不同的茶类所采用的陈化方法不同,其“后熟作用”也不同。除普洱茶、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之外,其它茶类的陈化时间较短,主要目的是使茶叶经过短暂的“后熟作用”之后,使“生青气”消失,显现正常茶香,变得醇和,茶汤浓度增大,叶底变得明亮。
 
当然,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即茶叶界新冒出的“老绿茶”“老观音”“老红茶”之说,这是对茶叶陈化的又一种误解。因为绿茶、乌龙茶、红茶、黄茶的陈化是“非酶促氧化”的过程,要求的陈化时间较短,反之,会形成茶叶多酚类物质与儿茶素的自动氧化,儿茶素脱氢成醌,聚合形成褐色物质,其进一步氧化的中间产物再与氨基酸、蛋白质等结合,形成暗色的高聚化合物,使茶味变得淡薄而缺乏收敛性和鲜爽感,从而降低茶叶的品质,变成陈茶。由于这些茶最初的加工过程有高温的环节,其化学成分已被固化,再进一步的氧化仍是“非酶促氧化”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霉变”,属于非安全饮品,更不是健康的饮品。
 
但普洱茶不同,它的陈化不是“非酶促氧化”,而是“酶促发酵”。“酶促发酵”是借助茶叶的内源酶与外源酶(特定环境提供),有意识将茶叶的多酚类物质产生降解、缩合,产生新的化合物,有初级代谢物质,然后有二次代谢物质,直到终产物质的出现。因此,它的陈化过程对技术与环境场所要求相对较高,要求陈化的时间也较长,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或许正因为时间太长,我们才在普洱茶前面冠以“老”字,并习惯用“老茶”称谓。
 
但是,“老茶”并不等同于年份长的普洱茶。近些年来,很多人对“老茶”也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具备储藏几十年的普洱茶都可视为“老茶”。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有些年份二三十年的普洱茶,同样不能称为“老茶”。属于这种情况一般基于两种原因:
 
一是初制的时候就是“绿茶思维”,从选料到加工引进绿茶的工艺,有普洱茶的“外形”,没有普洱茶的“内质”,如将“晒青”变为“烘青”等工艺的改变,存放再长时间也不能转化为“老茶”。通常我们视这种现象为“基因缺陷”,同样归于陈茶;
 
二是将普洱茶的陈化过程过于简单化,缺乏专业的陈化条件,或存放不当,转化效果不理想,达不到“老茶”的品质要求。它只能代表年份,却不具备“老茶”的品质。同样属于陈茶的概念。
 
“老茶”不仅代表年份,更是一种品质与境界的象征。其高品质是第一位。
 
让我们再回到原来的话题——“后熟作用”,其实它是由两个主导模型构成:非酶促氧化与酶促发酵。
普洱茶属于“酶促发酵”,更准确地讲,属于“多酶体系的酶促发酵”。
或许我们会问:“酶促发酵”给普洱茶带来什么?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一并解决我们另一种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存茶?
 
答案非常简单——即普洱茶存在着“越陈越香”的陈化机理,也是它的“后熟作用”。
“越陈越香”是什么?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陈化过程的形象化描述。“越陈”是时间概念,“越香”是品质概念。普洱茶陈化的过程,是普洱茶最后的一道加工过程,是品质提高或再造的关键。
很多人对“越陈越香”这一提法存在质疑。他们认为只要是茶叶就不存在“越陈越香”地说法。茶叶存放时间长了,就没有味道了。还算是茶吗?说普洱茶可长期存放,且品质越来越好,那是骗人的,是为了让消费者大量存茶。这种说法实质上已经使消费者把普洱茶当成一种投资工具,改变了茶叶本身价值。
 
质疑者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否定主要是源于其对这一词语字面上的误解,他们认为,既然是“越陈越香”,其香气应比照绿茶甚至乌龙茶。如果接照这种理解,普洱茶不仅没有绿茶的“清香”,更不具备乌龙茶的“奇香”。而且,就芳香类物质而言,普洱茶不是“越陈越香”,而是“越陈越弱”,很多“老普洱茶”甚至香气极弱。足以证明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本身就是子虚乌有。
 
而普洱茶界则认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它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普洱茶经陈化之后,确实存在樟香、兰花香、枣香等芳香类物质,这些香型唯普洱茶所独有,与绿茶与乌龙茶的香气有很大不同,不能用绿茶与乌龙茶的品饮标准去简单地套用与比照;二是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对普洱茶陈化过程的一种形象化表述,其“越香”不单单指香气而言,而是泛指品质的概念。
 
那么,哪一种观点更有说服力呢?
我们在品饮绿茶中经常是采用“感官审评”的方法去鉴别,如干茶的形态、茶叶冲泡后的汤色、叶底的条索表现形态及茶汤的滋味和香气等。这种审评主要是靠眼看、嘴尝加上经验的方法,它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对茶叶评审中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方法。但是,人们的眼、嘴、鼻毕竟不是化学分析仪器,很难发现和区分茶叶内几百种内含物质的存在及含量的大小,势必造成鉴别过程中误差的出现,有时这种误差还会很大。
 
因为人们的感官,除了受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的影响外,还存在人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受到饮茶习惯、嗜好、心情、健康状况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没有通过化学分析手段,并提供相关数据作为依据,其判断的结果只能属于主观臆断范畴。因此,无论绿茶、乌龙茶、普洱茶或其它茶类,相对茶叶的滋味与香气而言,至今没有定性和定量的标准,更没有这方面的质量标准及产品检测标准。很多研究成果仍处在探索与求证阶段。这就是为什么质疑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人,至今也没有提供任何一项“陈年普洱茶”关于芳香类物质或其它化学成分的检测报告的原因,并依据这样的报告及相关的数据,得出“没有味道”及“没有品饮价值”的结论。
 
其实,普洱茶所指的“越陈越香”已超出了茶叶滋味与香气的范畴,更多的是针对品质的概念而言,已经成为普洱茶存在价值的“生命线”。
我们知道,普洱茶在经过了特殊工艺加工后,直至包装的完成,并没有完成最终的产品的塑造,尚需一个陈化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普洱茶与白酒、葡萄酒有极为相似的一面。这些酒类在经过了蒸馏之后,立刻进入窖藏阶段,其陈化的时间有的达到十年、二十年之久才能上市,有的则时间更长。普洱茶的陈化,其时间要求比酒类更为严格,历史上出现的“爷爷制茶、孙子卖茶”习俗,证明普洱茶的陈化时间远远超过酒类。
 
普洱茶之所以需要陈化,是因为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相对普洱茶生茶而言,其前期所有工序都是为发酵做准备的,而真正的发酵,是在陈化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也有人将陈化阶段称为自然发酵(或后发酵)阶段;相对普洱茶熟茶,虽然也经历了人工渥堆发酵,但在出堆后,仍需一段陈化时间,其品质才能进入佳境,只是陈化时间相对生茶缩短了很多而已。
 
说得更直白一点,普洱茶是“变”的艺术。这与绿茶的“变”,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以普洱茶内含的叶绿素为例,普洱茶(生茶)生产的最初,其叶绿素的含量与绿茶一样都很高,但陈化过程中,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又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并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苯醌类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聚合成为黑色素(melanin)。 
 
这时,绿茶“变”了,是伴随大量有害物质的滋生,最终导致霉变——实际上是“变质”。普洱茶也“变”了。而普洱茶的“变”却是物质的转化,是酶促反应的结果,形成大量的衍生物质,出现难得的褐变现象。这是因为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能使空气中的氧气透过已经破坏了的茶叶组织(普洱茶晒青过程中的多次揉捻以及后来的紧压成形,都对茶叶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使多酚氧化酶能够顺利接触到茶叶的酚基底物而产生酶促反应,其涉及到的主要底物是黄酮类物质,如根皮苷、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基于表儿茶素骨架结构的一系列花青素配基低聚物(二聚体至七聚体)。
 
这种状况也使普洱茶内含的茶多酚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发酵前,茶多酚含量很高,发酵后茶多酚指标则迅速衰减。这种发酵没有因茶多酚的衰减而使普洱茶走向霉变,而是将其大量的酚类物质在微生物及酶类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茶叶内含物质的降解与转化,并导致大量具备营养价值的衍生物的出现。
 
普洱茶的陈化是缓慢的发酵过程。我们之所以说普洱茶的陈化是品质再造,是因为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品质提高,而是“脱胎换骨”的改变。
以普洱茶陈化过程含氮化合物变化为例,普洱茶在最初的加工过程中,由于采用忌高温的手段,使茶叶氨基酸含量较高,但普洱茶的发酵,又使这些氨基酸成为微生物的氮源,发酵过程又使部分氨基酸,如茶氨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急剧降低。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微生物对茶叶内含物质的降解,又合成了茶叶中原来含量较低的一部分氨基酸,如赖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缬氨酸等,其含量比陈化前都有明显提高,形成了此消彼长的格局。而且,这些氨基酸又都是人体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
 
从这个例子上,我们不难看出,将普洱茶的陈化过程定性为品质再造,是因为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活”的产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酵过程的渐进,又体现出“变”的特性。这种“变”,不是数量的增减,而是“质”的改变。这其中,体现最明显的是茶的颜色的变化。
 
普洱茶含有大量的(达干物比重30%)儿茶素,它是一种易于被多酚氧化酶(P和过氧化物酶作用的多酚化合物)。在完整的叶片中,我们可从细胞的液泡中分离得到这种多酚氧化物。但当液泡破裂时,儿茶素迅速氧化,产生两种主要的色素基团,即茶红素茶黄素。多酚氧化酶主要作用于儿茶素,产生茶黄素,而过氧化物酶主要产生茶红素。陈化后的普洱茶,其品质受茶黄素和茶红素比率影响极为明显,茶红素比值越大,普洱茶品质越好。
 
节选自《普洱》杂志
《存茶的魅力》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的后发酵 普洱茶后发酵 陈年普洱茶 茶叶内含物 酶促反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一分钟了解普洱茶的“陈化”
一分钟了解普洱茶的“陈化”
简易的普洱茶陈放方法
简易的普洱茶陈放方法
如何给普洱茶定岁数
如何给普洱茶定岁数
细说六堡茶和普洱茶的明显区别
细说六堡茶和普洱茶的明显区别
普洱茶拼配绝招大解密
普洱茶拼配绝招大解密
普洱茶干仓与湿仓茶的区别
普洱茶干仓与湿仓茶的区别
几个普洱茶冲泡细节
几个普洱茶冲泡细节
普洱茶术语温故知新
普洱茶术语温故知新
你会仓储普洱茶吗
你会仓储普洱茶吗
你不知道的普洱茶抗毒成分和机
你不知道的普洱茶抗毒成分和机
网购普洱茶的风险如何避免
网购普洱茶的风险如何避免
中立态度来看看普洱茶拼配茶
中立态度来看看普洱茶拼配茶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