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生产 > 普洱茶制作 >

杀青与茶叶品质关系

时间:2019-09-25 14:07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杀青的过程与制茶品质关系很大,杀青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杀青方式、杀青温度、杀青时间和鲜叶质量的相互关系。在相同技术因素条件下,技术措施改变,杀青实际效果将有很大差异。 1.杀青方式 目前我国茶叶的主要杀青方式有滚筒杀青、锅炒杀青、热风杀青、蒸
 
    杀青的过程与制品质关系很大,杀青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杀青方式、杀青温度、杀青时间和鲜叶质量的相互关系。在相同技术因素条件下,技术措施改变,杀青实际效果将有很大差异。
 
  1.杀青方式
 
  目前我国茶叶的主要杀青方式有滚筒杀青、锅炒杀青、热风杀青、蒸汽杀青、微波杀青、蒸汽-热风混合式杀青等。由于杀青机种类不同,其杀青效果不一样,因此制茶品质也不尽相同。
 
  微波杀青总体杀青质量较好,但现有的微波杀青机普遍存在产量低、成本大、能耗高等问题,因此没有被普遍应用。
 
  蒸汽杀青是提高绿茶色泽的理想方式,具有能有效地保持鲜叶的绿色,一般日本蒸青绿茶多采用此方法。
 
  锅炒杀青(滚筒杀青)是我国茶叶传统的杀青方式,目前除少数名茶高等级别(特级至一级)的还采用手工杀青外,大多数茶叶都选用滚筒杀青机进行杀青,一般可达到干茶及茶汤色绿、香气高长、滋味浓爽的要求。
 
  2.杀青温度
 
  杀青首先要求迅速、及时地破坏酶的催化。温度是影响酶的催化作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茶类杀青时要遵循“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首要原则,即刚开始杀青时温度要高,使酶的活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受到破坏,随后温度降低,促进内含物转化,保证杀青的理化变化程度都能达到茶叶品质的要求。
 
  鲜叶中所存在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对叶中内含物的变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红茶品质形成最重要的工序——“发酵”,就是根据这一原理使茶多酚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而绿茶为了保持其“绿叶绿汤”的特征,必须利用杀青来高温使酶失活,防止“红变”。多酚氧化酶热失活的临界温度为60-65°C,要阻止鲜叶因酶促氧化而红变,必须迅速(最长在2min以内)使杀青叶温上升到80°C左右,并持续1min左右。
 
  但并不是温度越高越好,过高温度对茶叶品质不利。杀青温度过高时,叶片易焦边,这是目前有些茶叶烟焦味重,茶中碎末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叶绿素破坏较多,叶色泛黄;咖啡碱、茶氨酸、可溶性糖类等含量下降,造成茶叶品质的改变。温度过低易产生杀青不足,易造成红梗红叶,成茶有青味甚至是酸味,温度低且杀青时间过长会使茶叶在杀青锅里就会变暗发黑。因此正确掌握温度是保证杀青叶质量的前提。
 
  杀青火温还与品种、叶种、时间等有关系。叶片大而厚、含水量较多的品种、火温应高些;春茶早期嫩叶肥厚宜高,夏秋茶嫩叶瘦薄宜低。
 
  普洱茶的杀青与其它茶类不同。
绿茶杀青的目的在于停止发酵,而普洱茶杀青则是抑制酶活,减缓发酵速度。为了后期有良好的陈化效果,普洱茶制作时杀青温度要比绿茶低,而时间要更长一些。普洱茶强调在存放过程中的持续后发酵,而在杀青以及之后的低温干燥过程中没有被杀死的”酶“,仍然保持一定的生物活性,对于普洱茶的后发酵而言较为重要。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的后发酵 普洱茶制作 茶红素 茶黄素 后发酵 普洱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叶杀青过后多长时间揉捻比较
茶叶杀青过后多长时间揉捻比较
茶叶改变了世界,世界也改变了
茶叶改变了世界,世界也改变了
认识品种,茶叶风格的形成
认识品种,茶叶风格的形成
茶叶独特的香气从何而来?
茶叶独特的香气从何而来?
抢占茶叶大众消费市场,从哪些
抢占茶叶大众消费市场,从哪些
影响茶叶存放品质的关键点有哪
影响茶叶存放品质的关键点有哪
如何让茶叶安全度过梅雨季节?
如何让茶叶安全度过梅雨季节?
全国90%的茶叶都用机器加工,
全国90%的茶叶都用机器加工,
怎么样评判茶叶的等级和储存的
怎么样评判茶叶的等级和储存的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识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识
哪些茶平时喝需要醒茶?为什么
哪些茶平时喝需要醒茶?为什么
红茶知识详解 茶叶小白迅速入
红茶知识详解 茶叶小白迅速入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