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易武茶,普洱茶里的“陈化之王”!

时间:2024-02-05 11:08来源:中廊茶文化 作者:佚名浏览:
很多人喜欢易武,是因为其香扬水柔。易武茶的甜、柔、香等独特茶性,乃其所处生长环境的气候、海拨、土壤、水份、生态条件等所决定,无可复制。但易武茶还有另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历经时间所带来的精彩转化。 何为普洱茶的陈化? 对普洱生茶而言,仓储陈化是普洱茶加工中的关键一环,它已不仅仅是贮藏,而且是向着香、醇、甘、润、滑方向转

很多人喜欢易武,是因为其“香扬水柔”。易武茶的甜、柔、香等独特茶性,乃其所处生长环境的气候、海拨、土壤、水份、生态条件等所决定,无可复制。但易武茶还有另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历经时间所带来的精彩转化
 
何为普洱茶的陈化?
普洱生茶而言,仓储陈化是普洱加工中的关键一环,它已不仅仅是贮藏,而且是向着香、醇、甘、润、滑方向转变的重要步骤。
陈化可以从感官变化与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两个方面来感知,如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的变化密切相关,从感官上来看,生普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水分、温度、阳光等因素,在汤色、滋味、香气等方面发生改变。
 
易武茶的“陈化之王”从何而来?
1、易武的生态环境
易武茶区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北部,所处纬度相对偏低,山高雾重、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而刮风寨丁家寨都地处老挝边界,周围多是原始森林,也让其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古树茶资源,使得出产的茶叶品质在易武茶山中更胜一筹,经过后期陈放陈化,茶味会越来越劲。
2、易武茶的品种
易武大叶茶又被称为“易武绿芽茶”,其茶叶具有芽叶肥硕,茶梗纤长的特点,而茶梗中含有的甜味物质(如蔗糖、还原糖)相对于嫩叶、嫩芽来说更加丰富,因而奠定了易武茶甜润细腻的口感特点,也赋予了易武茶的陈化的基础。
3、易武茶的制作工艺
易武茶的采摘和其它茶区有些不同,春茶一般会采摘稍成熟的芽叶,标准是一芽二叶或三叶,这样的采摘标准,加之绿芽种本身的特点,会给相对应的杀青工艺带来较高难度。
易武茶由于轻杀青、轻揉捻,古树茶表面的茶质层密度大,茶质大部份没有表现出,所以新茶的滋味相对较淡,汤感甜柔,但随着陈期的增加,茶汤会变得日益浓稠;而相对成熟的叶片和茎梗带来的高甜度,也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易武茶陈化的几个阶段
1、鲜明期(1-2年)
前1-2年的易武茶还处在“新茶”期,新茶的日晒气褪去,清香铺面,有果香,特别是杯底留香时间加长;入口有油润感,滋味转醇厚,汤感转浓;略有收敛性稍带涩感,回甘生津快,喉韵长。
2、变化期(3-5年)
存储了一段时间的易武茶,随之时间的沉积,存储陈化速度加快,整体柔和。蜜香渐显;汤质渐稠,微涩但化的快,口腔持续回甘生津;蜜韵也渐渐浓郁突显,整体感觉是令人愉悦的,清香甘甜中带着醇和。
3、稳定期(5年以后)
这一阶段的易武茶,茶叶中的儿茶素、咖啡碱等的含量变化渐趋稳定,随着时间的陈化,其物质转化出良好的汤色、香气、口感,水浸出物也随之增加:蜜香高扬,略显陈香;汤感厚实甜滑,滋味平衡饱满;两颊涩但很快就消失,继而生津回甘,整体协调度好,喉韵深远悠长。
 
存新茶,喝老茶
时至今日,茶圈仍有一种说法:易武茶,是喝茶人的最终归属,新茶友喝它的香甜柔滑,老茶客感受它的柔中带刚。而在易武茶的“七村八寨”中,刮风寨、丁家寨无论在品质、滋味、陈化之中都属于又是最为出类拔萃的。
如果想要感受易武茶“陈化之王”的魅力,那还是选择比较实惠的方法——“存新茶,喝老茶”。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西双版纳 易武茶区 回甘生津 采摘标准 普洱生茶 易武茶山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普洱茶人——王树文
普洱茶人——王树文
普洱茶人——段国成
普洱茶人——段国成
普洱茶人——周德光
普洱茶人——周德光
普洱茶人——刘湘云
普洱茶人——刘湘云
普洱茶人——朱志安
普洱茶人——朱志安
普洱茶人——何健玲
普洱茶人——何健玲
普洱茶人——艾田
普洱茶人——艾田
普洱茶人——阮殿蓉
普洱茶人——阮殿蓉
普洱茶人——杜春峄
普洱茶人——杜春峄
普洱茶人——雷平阳
普洱茶人——雷平阳
普洱茶人——冯炎培
普洱茶人——冯炎培
普洱茶人——周红杰
普洱茶人——周红杰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