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普洱茶百科 >

什么是普洱藤条茶?为何藤条古树茶如此受追捧?

时间:2021-04-07 14:43来源:生茶张古树普洱 作者:佚名浏览:
什么是普洱藤条茶?为何藤条古树茶如此受追捧?
提起勐库大家避免不了的都会说到大名鼎鼎的“勐库十八寨”,其中有耳熟能详的冰岛,也有以藤条茶独树一帜的坝糯,还有懂过,小户赛,南迫等等非常有名的茶区
 
勐库镇是勐库大叶茶的故乡,作为普洱茶的原产种,深受广大普洱茶爱好者的追捧。同时茶叶还是勐库镇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今天生茶张不说勐库普洱茶,要说说普洱藤条茶怎么样?
 
1、什么是藤条茶?藤条茶树有何特点?
进入云南勐库,就可以看到一些怪异的茶树,它们就像狂风过后被捋了一道一样,光秃秃的树枝上顶着几片叶子或嫩芽,像柳条,但没有垂萎,迎着风摇摆,彰显生命的坚韧。
 
特别是在双江县勐库镇及沙河乡、忙糯乡许多村寨的老茶地里可看到一种形态奇特的茶树,这种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
 
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看上去带有一种柳树般低垂柔软的姿貌。
 
由于枝条分布均匀,多而不乱,疏而不稀,其形如辫,柔如藤,韵如柳,顶端的芽叶随风舞动,故而被当地村民称为“会跳舞的茶树”。
 
双江人将这种树上尽是长藤,叶片很少的茶树称为藤条茶。藤条茶是靠人工修整培养出来的,将茶树塑成藤条状。
 
其实这是运用一种传统的去顶养标园艺管理技术后出现的情形,每年春芽发后,将每根枝条尖端发出的新芽留下两个芽头,每个芽头下边留两片嫩叶,多余的芽和叶带根连蒂全部抹去。
 
所以藤条茶叶底多出现“马蹄”,既是因为采摘时连根抹去,以防藤条生多余的枝杈。
 
2、为什么这么多茶友喜欢喝藤条茶?
树型独特,原料产量非常低,却由于芽叶有着顶端优势,因此造就了其独一无二的品质。由于藤条茶产量比较少,比较珍贵,所以一般只拿来做普洱生茶
 
每一片芽叶都能被阳光照到,每一条枝条都只向顶端的芽叶输送养分,所以其内含物质特别丰富,持久耐泡,茶气充足。
 
茶性阳刚,香气高扬,滋味绽放。
 
清澈的茶汤,微微刺激着你的舌面,带来迅速而舒爽的回甘。那淡淡的幽香,随着每一泡越来越优雅沉稳,像山涧里的青苔被清凉的泉水亲吻过一样,持久,让人回味无穷。
 
3、藤条茶的发展历史从何时开始?
藤条茶采养法是云南古老的种茶制茶传统与来自中原的先进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的雏形可能早在明代及以前就已出现,成熟于清朝,并在清末民国得到大规模推广。
 
从清朝开始,勐库东半山,居住均为汉人,汉人与布朗族,对于茶树的管理是完全不同,布朗任其生长,而汉人对茶树精心培育。
 
每年春发时,将枝条上新发新芽采摘只留两个芽头,芽头两边保留两到三片嫩叶,其余的芽叶,连同根蒂全部抹除。
 
年复一年的发新,与修剪,茶树枝条延伸3—4寸,新叶通过长期去除,枝条上就无保留。枝叶特征也就形成了藤类植物的特征。新叶的生长形态就形成了枝条顶端生长的模式。
 
经过长时间的采摘管理才造就这种藤条状态,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成为一座活的古茶树博物馆。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生茶 小户赛 藤条茶 大叶茶 普洱茶 内含物 普洱 茶树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勐库东半山坝糯藤条茶
勐库东半山坝糯藤条茶
勐傣“古树藤条茶”今日正式上
勐傣“古树藤条茶”今日正式上
老乌山将被建成“中国藤条茶之
老乌山将被建成“中国藤条茶之
为被低估和妖魔化的藤条茶正名
为被低估和妖魔化的藤条茶正名
藤条茶是独特的茶种吗?
藤条茶是独特的茶种吗?
为什么说藤条茶是云茶高度商品
为什么说藤条茶是云茶高度商品
藤条茶起源于哪里,怎么传播的
藤条茶起源于哪里,怎么传播的
为什么说藤条茶是云南独有的农
为什么说藤条茶是云南独有的农
藤条茶会对茶园造成过度管护与
藤条茶会对茶园造成过度管护与
藤条茶采养法的基本原理与操作
藤条茶采养法的基本原理与操作
怎样避免藤条茶树衰老死亡呢?
怎样避免藤条茶树衰老死亡呢?
藤条茶独特采养方式对云南当代
藤条茶独特采养方式对云南当代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