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茶有“苦涩味”,究竟是茶的问题,还是被泡坏了?

时间:2020-09-11 15:30来源:茶香记生活家 作者:佚名浏览:
茶有“苦涩味”,究竟是茶的问题,还是被泡坏了?
平日里,一得知有即将上新的品,我们一群人便会围聚一起试,交流感官体验。
 
其中,谈论最多的还是茶汤的滋味。
 
当遇到风格甜柔,喝到口感甜柔的茶时,迎合了人类天然的嗜甜喜好,这茶总是容易获得一致的认同/夸赞,“好甜,好好喝”;
 
而当味蕾一旦感受到茶中的苦涩味,不由眉头一皱,有了疑惑,唔?是不是茶不太好?还是泡坏了?
 
这样的“苦涩感”,无法带来直接的愉悦感,很容易让人以为是茶的缺陷/不完美,尤其是在认知有限的情况下。
 
而茶为什么会有苦涩感?
 
先从茶叶本身的成分来看。在茶叶的成分构成中,其中的生物碱(以咖啡碱为主)是影响茶叶苦味的主要物质;
 
而让茶汤有涩味呈现的物质成分主要在于茶多酚类(亦称“茶单宁”),喝茶时感受到收敛的涩感,是因单宁等多酚物质与口腔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由此可以看到,茶叶中的苦涩味来源于其成分构成,是客观存在的。
 
这也是当被问及此问题时,茶人们总爱提及那句“不苦不涩不为茶”。这样的苦涩收敛感,也颇受老茶客青睐,若苦能回甘,涩能化开,那么茶汤带来的回味远胜于简单纯粹的甜。
 
不过,还需知道的是,尽管茶的苦涩味不可避免,其程度却有高低之别。这不仅与茶本身有关,更与人(制作人/泡茶人)有关。
 
就茶本身而言,主要体现在品种/时节/生长环境等方面
 
茶树品种:
 
有些品种的苦涩感明显,通常在一些野生茶树/未经驯化培育的茶树中表现较为突出,像云南布朗就分为苦茶系/甜茶系/苦甜茶系。
 
主导苦涩滋味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在品种中的整体表现为:紫芽的品种含量高于黄绿芽,高于绿芽。
 
比如茶香记先前就推出了一款紫芽生普,其茶汤表现是甜醇之中略带些许涩。
 
再如武夷岩茶中的肉桂,入口时会有轻微的苦涩感,其原因在于内含物质较为丰富,肉桂的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整体高于其他品种。
 
茶树生长环境:
 
如土壤、光照、水分、海拔高度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茶叶内含物质的含量/比例。
 
通常高海拔茶的茶多酚含量较低,低山茶则较高;位于阴面的茶树,其咖啡碱含量高于阳面。因而高山茶表现是甜度较好、汤水细腻。
 
茶叶生长季节:一般春茶的苦涩度相对较低,夏秋茶较高,因其咖啡碱/茶多酚物质的含量随芽叶老化而减少。
 
此外,影响着茶汤苦涩程度的还有人为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冲泡环节。
 
在其制作过程中,制茶师对于茶青的把握拿捏,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款茶的品质。
 
无论是茶叶的采摘时间,还是摇青走水/炒青/揉捻的环节,均会影响茶叶的苦涩程度,到位的工艺,有助于去除青涩感和青气等。
 
在武夷岩茶中,其焙火若焙的好则可以降低甚至是消除苦涩感。当茶叶在火气未褪尽时,也会存在一些属于火气的苦和涩感。
 
另外,在冲泡过程中采取一定的冲泡手法,看茶泡茶,也可避免或减少茶叶中析出苦涩滋味。
 
比如绿茶/红茶/白茶中的降温泡,或是通过控制投茶量/出汤时间,以避免苦涩感的出现。
 
当我们喝到苦涩的茶汤时,先别急着皱眉,不妨仔细感受,看其中的苦涩是否能及时化开,再结合滋味、香气、汤色叶底多方面呈现的状况综合判断。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叶内含物 武夷岩茶 制作过程 多酚类 野生茶 茶多酚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洗净茶上的尘封
洗净茶上的尘封
今夜 带回一树茶花的记忆
今夜 带回一树茶花的记忆
高端普洱茶的标准
高端普洱茶的标准
投资普洱茶需要规避的风险
投资普洱茶需要规避的风险
普洱散茶的拼配技术要领
普洱散茶的拼配技术要领
普洱茶拼配应注意的两点事项
普洱茶拼配应注意的两点事项
30年代同昌黄文兴普洱生茶
30年代同昌黄文兴普洱生茶
85年厚纸7542七子饼普洱生茶
85年厚纸7542七子饼普洱生茶
99年大渡岗野生圆宝七子饼普洱
99年大渡岗野生圆宝七子饼普洱
88年7532七子饼普洱生茶
88年7532七子饼普洱生茶
30年代鼎兴号普洱蓝圆茶
30年代鼎兴号普洱蓝圆茶
80年代8582七子饼普洱生茶(厚
80年代8582七子饼普洱生茶(厚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