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喝茶方式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0-07-01 14:14来源:昆明自然仓本真普洱 作者:佚名浏览:
喝茶方式的历史演变
为更好地喝好茶,在慢生活中享受更多的快乐,了解、读点历史,除增长知识外还能增加喝茶的兴趣和乐趣!本期与茶友们聊聊我国喝茶方式的历史演变,也可以说喝茶是如何变革进化的。
 
一、古代,茶作“药用”
翻阅典籍,中国古人茶作“药用”。对茶的吃法,首先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的,后发现茶叶是可以解毒的药材,就煮了吃。煮中药大家都懂,煮出的茶水,其滋味苦涩,古人称为“苦荼[tú]”,所以茶最早是药用的茶叶片煎汤法。
 
大约成书于春秋至东汉的我国第一部医药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托名为神农所作,传说共记录了365种药名,多为神农氏亲自尝试了解得来。记载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二、中唐《茶经》前→粥茶
两汉至中唐《茶经》前,茶从最先的“药用”过渡到了“食用”。即在茶里放上葱姜、橘皮,盐等,甚至是与米饭、蔬菜等混在一起煮了吃。煮成粥状,即所谓的“可煮作羹饮”的“粥茶法”。
 
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里饮用
 
三、中唐《茶经》后→煮茶
公元761年(唐萧宗上元二年)陆羽《茶经》问世,更把饮茶一事推向艺术领域,并与精神世界结合起来→“精行俭德之人”喝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了,茶道也从这里开始!《封氏闻见记·饮茶》:“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宋代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自从有了陆羽《茶经》之后,饮茶的功能从单纯治病、菜用,升华到了“流华净肌骨,疏瀹[yuè]涤心源”(唐·颜真卿《月夜啜[chuò]茶联句》,诗的意思是洁净的茶汤能够洗净人的肌骨,而烹茶品茗可高洁人的心灵)的新境界。
 
陆羽是被茶水净化的第一人,不断地用茶、用他自己创立的茶道净化着自己,最终成为了“茶圣”。
 
陆羽《茶经》倡导的煮茶法多以饼茶研碾成粉末后为之。
 
唐代制茶流程图:采、蒸、捣、拍、焙、穿、封
 
制作饼茶的方法:《茶经·三之造》要经过7道工序,如上图,是将茶叶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而成。
 
喝茶(煮茶法)过程:根据《茶经·四之器》和《五之煮》的描述,操作步骤有8步,1炙烤茶饼→2研碾茶末→3罗筛茶末→4茶鍑或茶铛煮水→5投茶末入鍑或茶铛→6以茶匙或箸搅拌茶末→7培育汤花(育华,打出茶末)→8酌茶于婉,即可饮用。
 
也是从陆羽《茶经》开始,彻底将有茶意义的“荼”变成了今天的“茶”字。
 
明万历四十年·丁云鹏《玉川子(卢仝)煮茶图》
 
四、宋代→点茶
 
宋人饮茶以末茶为主。宋徽宗称赞“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并撰仅次于《茶经》(761年)的《大观论茶》(1107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帝专论茶书。
 
制作团茶的方法:据赵汝砺《北苑别录》(1186年)所载制作工序为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入模固定,方銙、团銙,花銙或龙凤纹即在此时成型)、过黄等7道程序。
 
喝茶(点茶法)过程:见下图,也是8个步骤。
 
第一步,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成金黄色(跟唐代煮茶前烤茶饼相同)。
 
第二步,把茶饼敲碎,碾成极细的茶末,用筛子把茶末筛一遍,去掉粗末,把细末装进茶箩里备用(这一步也跟唐代煮茶前的筛茶相似,但要求茶末更细)。
 
第三步,取一定量的茶末放进黑色的茶碗里,加入少量开水,搅拌调匀,调成膏状。
 
第四步,往茶碗里注入更多的开水,一边注水,一边用一个叫茶筅的特制工具击打或搅拌茶汤,这个过程通常要经过七次注水,每次注水茶筅击打的次数不同,轻重缓急不同,搅拌速度不同,直到把茶汤调至理想状态,非常讲究技巧。
 
实际上,唐宋时的喝茶就是“吃茶”。唐宋时期的人们,先用茶臼[jiù]将茶叶碾碎,然后放入沸水中煎煮,搅匀。所谓喝茶,是连开水带茶叶一同咽入肚子的。相传赵州禅师有一句口头禅,叫“吃茶去”。古人是真正的“吃茶”。
 
今天通行的饮茶方法,其实应该叫做“喝茶叶水”。
 
五、元代→末茶向泡茶的过渡
 
元代由于蒙古人统治,茶文化不发达,虽泡茶已在南方流行,但仍以饮用末茶为主。具有典型的过渡期特征,由宋代末茶点茶至明代叶茶泡茶过渡。
 
元·王祯在《农书》记载有“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腊茶。凡茗煎者择嫩芽,先以汤泡去熏气,以汤煎饮之,今南方多效此。然末子茶尤妙。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以供点试……蜡茶最贵,而制作亦不凡。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文中的芽茶即叶茶,不研磨成茶末,而直接以汤泡煎饮。
 
在元代,中原传统文化地位衰退,茶道因而大衰,就连身为元朝重臣的耶律楚材也“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六、明代→泡茶
 
冲泡,主要是明朝时期废饼成散,冲泡法开始。
 
1391年9月(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认为这种做法是浪费百姓的劳力,下令停止龙团制作,直接进献芽茶。伴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逐渐趋于简化。
 
1391年,是中国饮茶史的一个转折点,意义重大。朱元璋是这种新式饮茶法的发明人,贡献巨大。明代成为中国茶业与饮茶方式发生重要变革的发展阶段。
 
从此,“唐煮宋点”变沸水冲茶。
 
明代以后茶的形态以叶茶为主→散茶
 
明代泡茶过程:许次纾(1549~1604)成书于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的《茶疏·烹点》记载的明代晚期泡茶方式,过程为:注水→投茶→倒盂→返→倒出品饮。 “万泉佳茗访陆羽,一好茶问次纾”说的是陆羽的《茶经》是唐宋煮茶法的“教材”,许次纾的《茶疏》是明代泡茶法的“规程”。
 
记载:“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开口以待。盖或仰放,或置瓷盂,勿意覆之。案上漆气、食气,皆能败茶。先握茶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顷,以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吟坛发其逸思,谈席涤其玄襟。”
 
译文:还没有打来水前,就要先准备好茶具。茶具一定要清洁干燥,并打开盖子等待使用。盖子要么向上摆放,要么放到瓷盂上,不要直接覆盖在桌案上。桌案上的油漆味和食物味,都会破坏茶的味道。先把茶叶握在手中,等把开水倒进茶壶时,随即把茶叶投入壶里,再把盖子盖严。等待约呼吸三次的时间,然后把茶水全部倒进瓷盂中,再(将瓷盂中的茶水)倒进茶壶里,用此方法使茶的香气和韵味散发出来,同时茶汤颜色不会停滞下沉。再等呼吸三次的时间,就能将汤中轻薄漂浮的茶叶沉淀下来。然后才全部倒出茶汤来招待客人,这样茶汤就能乳花嫩白清滑,香气萦绕鼻端。喝了这茶,可以使生病的人好转,可以使疲惫的人神清气爽,可以引发诗人超逸的思想,可以荡涤谈经论艺者深奥的情怀。
 
七、清代→清饮
 
“直取名芽,投以瀹水即饮”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饮用方法。
 
清饮法:过程为:投茶→注水→品饮→再注水→再品饮→重复到味淡换茶。也就是我们现在仍沿用的方法,比明代更简单顺手。
 
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在茶汤中不加任何调味品,使茶叶发挥固有的香味,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是最通常的饮用方法。清饮时,一杯好茶在手,在静品默赏,在细评慢饮中,最能将饮茶者带入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真正享受到茶的“纯美”,正如苏东坡比喻的“从来佳茗似佳人”。
 
八、当下→喝水法
 
当下,更为简单快捷,特别是快节奏的人们,没闲暇品饮茶滋味,已将喝茶等同于喝水,目的是用来解渴,仅是在喝水用的杯中放点茶叶提点味道。
 
当然也有少部分慢生活的人,在继承古法品饮,追求色香味,做“茶”的忠诚粉丝!正如时代更替,继承唐宋茶道衣钵的还只有普洱茶一样!
 
茶的演变归结:
 
用途:药用→食用→饮用
 
食法:远古生嚼→汉以前煎药法→汉至中唐《茶经》前粥茶法(混吃法)→唐代《茶经》后煮茶茶(末茶饼)→宋代点茶法→元代过渡期→明代泡茶法(散茶叶)→清代清饮法→当下喝水法
 
茶道:食品物→精神世界升华,从唐陆羽《茶经》开始,“茶禅”及“茶美学”应运而生!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得荼而解之 饮茶方式 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煮茶法 喝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杯会成为喝茶的好搭档
茶杯会成为喝茶的好搭档
喝茶是一种宁静而自由的活动
喝茶是一种宁静而自由的活动
你敢和处女座一起喝茶吗
你敢和处女座一起喝茶吗
小肚腩 多喝茶消消
小肚腩 多喝茶消消
喝茶的时间决定养生效果
喝茶的时间决定养生效果
越喝茶觉得口越干是怎么回事
越喝茶觉得口越干是怎么回事
喝茶对肾脏的利与弊
喝茶对肾脏的利与弊
喝茶 就是喝茶 很纯粹
喝茶 就是喝茶 很纯粹
千万别再乱喝茶了
千万别再乱喝茶了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
喝茶要分时间
喝茶要分时间
喝茶要分季节
喝茶要分季节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