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茶之最高境界“茶和”的25个体现与修持

时间:2023-08-31 10:16来源:茶百科 作者:佚名浏览: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中华文化自古重视和,天人合一的和谐。 和有和敬、和睦、和平、和谐、和合、和顺、中各,乃至人与自我、人
普洱茶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中华文化自古重视“和”,“天人合一”的和谐。
“和”有和敬、和睦、和平、和谐、和合、和顺、中各,乃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中的“和”,有人与人之和敬,人与环境、人与器具的和谐,物与物间的协调。与人和、与自我和、与物和、与天地和、与自然和,从而达到“物我无
二、天人合一”之境。
茶家中的“和”
裴汶《茶述》言“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稟。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西晋杜育的《荈赋》:“调神和内,慵解倦除。” 茶能致和。
晁补之《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 茶性中和。
屠隆《茶说》“惟素心同调,始可呼朋篝火。” 所谈为茶人之和。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风炉的设计就应用了儒家《易经》的“八卦”和阴阳家的“五行”学说。风炉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鍑的设计为:“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
张源《茶录》“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不可”。茶、水、器、火四者相辅相承。器乃土、木、金,茶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调和。
 
当今世界的茶“和”道
日本茶道核心是“和、敬、清、寂”四规;韩国是“和、敬、俭、真”;朝鲜是“清、敬、和、乐”。
中华茶“和”道
中华茶道虽无此严格的四字规礼,但在诸多的研究总结中,张天福提出“俭、清、和、静”,林治提“和、静、怡、真”,陈文华言“和、静、雅”,丁以寿讲“清、淡、静、和、真”。
无论是日韩朝,还是中华茶道,所言核心虽各有提法不同,但“和”基本都是共通的。
 
茶“和”的体现与修持
与茶和
有“人与茶和”、“茶与茶和”二者。
人品与茶品相得。《煎茶七类》开篇所说,品茶一事,第一条要看人,“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需其人与茶品相得。”。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明代屠隆在《考槊余事》言: “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假辨味,俗莫大焉。” 陆羽在《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徳之人。”
了解体质选对茶,根据自己口感、爱好、资本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品。泡茶品茶的当下,人与茶的相望、相知、相惜、和谐统一,不但是人选择了对的茶,也是茶遇见了对的人。人遇茶欢喜,茶遇人舍己,是为彼此的成全。否则就是人厌了茶,茶损了人。
不同的茶,都有自己的独特茶性,能否适当调和搭配?品完一道茶,再品另一道茶,二者间能否与一个品茶人身心相宜?
 
与境和
有“人与境和”,“器与境和”、“茶与境和”三者。
境,有景和意境。景,是现实之景,而境是境界,是意境。
与境和,有与天气、四时、品茶周遭茶景相和谐搭配,不同节气不同茶,不同天气不同茶,因为节气不同,所采制茶品不同,天气不同,所泡茶味不同,这都是环境不同,影响茶人身心,茶意亦不同。
人不同,意境自然不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工环境,亦或专设的茶室茶寮茶境,更加影响人心境不同。因而也就相应的选择不同的器与之匹配,符合环境相设。
明代许次纾 《茶疏》“饮时”条有“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清幽寺院、名泉怪石”等二十四宜的“与境和”。
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 清静、清洁、清雅之景,或松间石上、泉侧溪畔,或皓月清风丽日、茂林修竹月半,随景而置器与茶,景增人趣,人添境意,器搭境幽,境择其器。
 
与器和
有“人与器和”、“茶与器和”、“器与器和”三者。
茶器具在品茗的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实用器具出现,一方面又游离了实用功能,成为独立存在的一个审美对象。不同时代,为增益茶事,有陶、有瓷、有木、有竹、有石、有骨、有金玉锡铜铁等。有古朴素雅、有采绘描金。有白、有青、有黑、有粉彩。
而泡好不同茶,就更需要事先选择好不同的茶器与之相配。所谓“器为茶之父”,就是讲茶事“茶和”的择器重要性。张又新《煎茶水记》中言:“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 茶离开所产之地水土,如果烹制得法,再加上器洁相配,还是一样可以烹制出上佳茶味。
由于唐帝国的空前强盛,整个时代都有一种博大的精神与气势。同样,在艺术上也呈现出一种包容的精神,反映在茶与器和上就是华贵大度的风貌。
宋代受理学影响,人的心境和意绪,成为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种对韵味与超脱境界的追求,反映在茶与器和上,便是力求质地之美,以单色釉及窑变效果为基本特点,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
一个时代的审美离不开一个时代的思潮。明代,思想继宋代程朱理学后,发展为王阳明的心学,在中国学术思想上,被称为新儒学,集儒释道为一体,在艺术主张上,以自然为美,反映在茶与器和的品位上,便要求平淡闲雅、稳重自然、质朴内涵、简易敦厚、静穆……
清代在茶与器和上的风格,与唐之华贵,宋之纯净迥然不同,它是倾向于富丽浓艳、纤细繁缛的。
茶席间,就是一个生生流转不息的道场,都是一方小天地、小宇宙的和谐。“与器和”,人的坐置,心手闲适,以不同爱好、不同兴趣选择与不同器具相和。为显茶色、以增茶韵需要器与茶和。席间不同茶器的摆设呼应,是否得心应手,器与器的相配、协调是否更合意念、美感,是否便于茶汤流转,就需要不同器之间的照应衔接,器与器和。
 
与礼和
有“人与礼和”、“茶与礼和”二者。
所谓茶礼,即是茶事活动中要遵循的一定礼法,即礼节、礼仪。“茶和”,其中一项重要的和合,就是“与礼和”。
我们以茶待客,叫“敬茶”,常用的话是“请用茶”,此即为恭敬之心。敬茶,其实是敬人,也是敬自己的心。
《茶经》“五之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此为陆羽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客来敬茶”;工夫茶的互相尊重、互相谦让、韩信点兵;鞠躬礼、伸掌礼、拱手礼、叩指礼等等,是谦和平待的茶礼,体现的皆是人与礼和、茶与礼和。
 
与人和
有“人与人和”、“茶与人和”、“器与人和”三者。
其中“茶与人和”,就是前面所言“与茶和”中的“人与茶和”。“器与人和”就是前面已经所讲“与器和”中的“人与器和”。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清洪升《长生殿·定情》:“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茶里,是平等包容、和谐共处的。“人与人和”,一是茶里,兴趣相投、气味相投的人,找到与对的人,品对的茶。二是茶无高低贵贱,对人一视平等,即使身居高位、财倾天下、权临朝野,坐下来,一杯茶里,简朴中见自然,只要爱茶,都是真君子,都有自己的品格在其中,你我共处。
 
与心和
有“人与心和”、“茶与心和”、“心与心和”三者。
泡茶,知性;喝茶,知味;论茶,知心。喝茶时能感觉到内心的和谐。每人所选之茶,皆是合乎己心之选,所泡之茶味,亦希望求得合乎内心所期望之况味。喝茶的过程,就是静下来体会内心从容的过程,享受当下、充盈内心丰富意趣的过程,此谓“人与心和”、“茶与心和”。
“心与心和”,人心、茶心殊同殊异?遇一对的人,相见欢喜,是知音是最完美的深交,是知己最贴心的默契。两颗茶心的相识相惜交流碰撞与相和,才有了心有灵犀,才有了“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才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才有了“在远方,在身旁”。
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保持心思的澄澈,让自己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然。在这怡情悦性的清浅里,你能听见山风,能感受到山泉,一泡茶的前世今生,都在你内心的和合里被唤醒了。
 
与火和
有“茶与火和”、“水与火和”二者。
茶叶采下的开始,茶火相和,就展开她一生与火共舞的宿命。火之源的选择是炭、是柴、是煤、是气、是电等与茶相和,都会有不同的后期表现。更不论茶受火而炒、而揉、而干、而焙。从此共构了茶火共生的关系,就如同焙茶时所说的茶为君,火为臣,两者相辅相成,成就一番天下。茶与火的相遇,刻苦铭心;火入茶骨,茶韵流入心底。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煮茶要诀,“水常先求,火亦不后”。苏东坡《汲江煎茶》中:“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生猛之谓也。陆羽《茶经》言“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潮人煮茶用的叫做“绞积炭”,“绞积”是一种很坚硕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乘的燃料。还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更是特别。
“水与火和”,还要讲究煮水的恰当时机。“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与水和
有“茶与水和”、“火与水和”、“器与水和”三者。
“器与水和”,一是存水容器的相融相宜,二是茶水在不同器具间的流转、汤色展现。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真源无味,真水无香”。茶与水和,水甘茶串香。
张又新《煎茶水记》中言:“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道:“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见其体。”
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清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亦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无论是陆羽《茶经》中所言“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到他几乎跑遍名山大川好泉来对比评水,是“虎跑水龙井茶”、“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还是自陆羽之后至明清的茶人所著茶录茶述茶书,再到上至天子皇帝乾隆亦制银斗以评水质轻重而针对性选水泡茶,无不皆评茶选水,重视茶水相和与选择。
“茶与水和”,一是掌握泡茶时投茶量与水的比例适当,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只有茶与水和,恰到好处,方能成就一杯入心入味的茶;二是选对适宜泡茶之水。
 
与艺和
煮茶、焚香、挂画、插花,被人合称为“四艺”。琴、棋、书、画,又称为“文人四艺”。琴、棋、书、画、茶、丹、经、香,在皇宫为“八阁”。
无论是“四艺”,还是“八阁”,茶居其一,与其它几种典雅的生活方式相连相通相融相和。
与生活和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书画琴棋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着老百姓家的柴米油盐,寻常日子。
与道和
“和”是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讲究“天人合一”。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背着阴怀里抱着阳,阴阳调和,达到“和”的境界。
卢仝诗言茶能“肌骨清、通仙灵、得道成仙、羽化飞升”;皎然讲“三饮便得道”。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具有“致和”、“导和”之功。
在儒家,中庸之道是处世信条,是原则和标杆,并从中引出“和”之思想。和是中、是度、是宜、是当、是恰到好处、是无过亦无不及。儒家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睦、和谐与和美。饮茶品茶益宜思、清头脑、心境平和。在茶事中,如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在待客时奉茶明礼;在饮茶是谦和;在环境与心境则是俭德行为。
茶之于佛家,清淡洁净,寂静淡泊。茶提神益思不眠,宜打坐入定心悟。由茶入佛,以茶助禅,从参悟茶理而上升为参悟禅理。无论是“吃茶去”,还是“茶禅一味”,茶是平常,性平和,易入静,收心向佛。
茶同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家皆有机缘,它是三教文化的一个结晶。
 
与天地自然和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下而上,从人上溯至自然。又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还是讲到自然,那就是道尊德贵而常自然。道和德皆不干涉万物自己的生成、化育、成长、完成。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而人,只要一盏清茗在手,就仿佛回归山野、走进了草木之间。
茶,凝聚天的精气、地的灵气、人的神气,也即是茶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的、和的境界。
而喝茶,喝的就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的自然之气;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自然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与自然合和。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龙井茶 普洱茶 投茶量 工夫茶 喝茶 普洱 茶叶 饮茶 水质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叶如何定价?茶叶定价有些什
茶叶如何定价?茶叶定价有些什
喝茶解毒!茶为何能解烟毒?有
喝茶解毒!茶为何能解烟毒?有
让你在泡茶时瞬间提升格调的几
让你在泡茶时瞬间提升格调的几
适口好茶该有的味道有那些?
适口好茶该有的味道有那些?
秋天适合喝熟茶!如何选购普洱
秋天适合喝熟茶!如何选购普洱
一茶防一病,会喝茶的人无病一
一茶防一病,会喝茶的人无病一
为什么要多喝茶?16个理由够不
为什么要多喝茶?16个理由够不
一款好的普洱茶,应该具备怎样
一款好的普洱茶,应该具备怎样
外国人喝茶吗?老外是怎么喝中
外国人喝茶吗?老外是怎么喝中
古树茶怎么辨别?细数那些教人
古树茶怎么辨别?细数那些教人
从勐海建厂到熟茶诞生 回顾普
从勐海建厂到熟茶诞生 回顾普
什么样的普洱茶值得存放?存茶
什么样的普洱茶值得存放?存茶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