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山头古茶十年市场教育,带给从业者怎样的思考?

时间:2019-01-02 10:59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作者:古域浏览:
山头古茶十年市场教育,带给从业者怎样的思考?
一、
“十年磨一剑,霜刃不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
 
我始终相信,十年,是一个特殊的节点,是人生的,是品牌的,也是行业的,说巧不巧,而古树茶这个品类,恰恰就处在这个发展节点上,此前在文章中写过,十年可能换来山头茶的一次大爆发,有此观点,源于山头古茶经过了十年的市场教育。
 
有人说:做品牌就是一个做自己的过程,对此,深信不疑,十年山头,有些人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有人则反之。
经过十年的市场教育,带给从业者怎样的思考,这或许是一个很大的标题,很难一言以蔽之,小编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首先想到的是消费人群的改变,对于古树茶完成了消费升级到消费分级的转变。
 
2013、2014年的时候,山头古茶火爆异常,那时候市场里卖古树茶的商铺、品牌、个人俯拾即是,这其实是一个转折点,2009年古树茶刚兴起时,很多人对古茶还不明所以,就一股脑的冲在前面,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大家对于古树茶有了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知道古茶之稀缺、健康、生态、差异性,于是人口红利集中在那一两年爆发了。
 
但当普洱茶抛弃拼配,强调纯料也是普洱茶脱离茶叶大众贸易,向精品化发展的市场自然选择,换句话说高端普洱茶是需要门槛的,而进入这道门槛是需要教育的,这些点环环相扣,消费者开始注重山头古茶的包装、口感、生态环境、工艺等等,直到最近这几年,山头古茶已经走向圈层化、个性化,渐渐的山头古茶的消费者也形成了以下三类。
 
第一种,懂茶也喜欢山头古茶的人;第二种,用山头古茶作社交的人,产品属性与消费者从来都门当户对,通过古树茶进入某些高端圈层;第三种,看重山头古茶的收藏价值的人;
 
三、其次消费人群及其需求的改变,无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预示着传播内容的更新、渠道的更新、山头古茶和渠道的匹配也在更新。
 
传播内容从传统的高大上变得真实且更接地气,消费者看得懂的价值才具传播价值,山头茶在出来的时候动不动就千年古树,动不动就“轻发汗”、“肌骨轻”,太过诗化的语言带给古树茶美感,同时也带给消费者朦胧感,匹配高高在上的价格,常常让人望而却步;
 
关于渠道,已经说过很多次,此处不谈;
 
关于山头古茶和渠道的匹配,我认为山头茶的销售应该更具备场景化,也就是此前讲过的重构“人货场”,这不仅仅是赋能山头古茶,也变相的做到山头古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四、做古树茶是“做生意”还是“做品牌”?
这是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问题,我认为古树茶的发展应该放到“品牌”的维度,这样更能说明古树茶的门槛,就像文章开始时说的:做品牌就是一个做自己的过程。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积累发展和超越的过程,品牌也是,山头古茶只有通过品牌的维度去传播,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带给消费者更高的价值服务;
 
五、是小而美还是规模化?
 
普洱茶传统的运作模式,都是先拉到一笔钱,然后无限开店,扩大规模,网铺的越大越好……
 
这种模式真的适合古树茶的发展吗?
 
不好说,山头古茶资源分撒,很难辐射较大的区域,考虑到大品牌的运作成本,其实小品牌更具优势,当然不是说笑品牌能比大品牌做的更好,而是他们能做的不同,所谓不同,就是更了解消费者的痛点,通过高端圈层辐射大众,走向规模化运营,虽然小,但是强;当然,大品牌同样可以倚靠资金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享受市场剩余红利;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山头茶 古树茶 普洱茶 普洱 古树 工艺 收藏 茶叶 茶经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观色识茶
观色识茶
白茶“逆袭” 价格至少涨四成
白茶“逆袭” 价格至少涨四成
王旭烽:一生只写茶的茅奖作家
王旭烽:一生只写茶的茅奖作家
茶祖是谁?
茶祖是谁?
茶能终身陪伴我们
茶能终身陪伴我们
景迈乡千年古茶园
景迈乡千年古茶园
冬季饮茶茶叶要选对
冬季饮茶茶叶要选对
好壶与好茶相映成趣
好壶与好茶相映成趣
心若如茶沉静 不争不怒
心若如茶沉静 不争不怒
煮茶要具备条件
煮茶要具备条件
紫砂壶泡茶好喝的原因
紫砂壶泡茶好喝的原因
炒作是茶叶市场的一个魔咒
炒作是茶叶市场的一个魔咒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