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诗的时候,一开始读的是杜甫。
	他心怀家国天下,普世万民,关心百姓疾苦,是难得的不拘泥于个人生活的诗人。
	比如他写百姓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老杜的这种情怀,足够狠狠地抽房地产商们一巴掌。
	当然,他也会浪漫一下,比如他写李白和张旭: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如老杜这样的人,一生不得志,无法施展报负,只能把情怀诉诸笔尖,写下这些令后世击节赞叹的诗歌。
	然而看杜甫的诗,太苦了。
	曹雪芹说,“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
	于是,看过杜甫之后,开始读温柔多情的温庭筠。
	温八叉是个奇才,做诗极快,而风流倜傥,风韵风限,是花间派的领袖。
	他写的词,一派闺阁风情,小女生极是喜欢。
	当了一段时间的无病呻吟的小女生之后,村姑陈始喜欢李商隐。
	李商隐这样的男子,就是一团谜。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样的诗,场景人物俱佳,是人都会醉在里面吧。
	最致命的是,他还写了许多隐秘诗,你无从查考他是写给谁的,是因为什么事情,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例如这句脍炙人口的句子,就根本查不出他是为谁而做?
	整整一个暑假,村姑陈当了许久的福尔摩斯,仍然没有查出一丝线索。
	后来长大一点了,开始看白居易。
	他在洛阳郊区龙门石窟边上的墓地,村姑陈曾经去参观过。规模宏大,气势不凡。
	喜欢老白的诗,是从喜欢他这个人开始的。
	老白这个人,很真实。
	他也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但他又不似杜甫那样封闭,他活跃,他积极入世,他做官,他泡妞,他做风流才子。
	所以杜甫给人的感觉是沉郁,而白居易给人的感觉是飞扬。
	他也写兵祸横行民不聊生——《卖炭翁》,他也自伤身世——《琵琶行》。
	嗯,他写的《琵琶行》里,歌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她嫁的夫君,是一位茶商。
	然而,白居易写的这些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外面总是批着一件温情的外衣,不至于让你从头到脚凉到骨子里。
	他的针贬时弊,是温和的,温婉的,令人思考,回味无穷的。
	从杜甫到温庭筠到李商隐到白居易,这是一条线。
	杜甫的风格是最悲的,最直接的,撕开恶让你看。初看是悲,看久了是恶。
	温庭筠是没心没肺的,只沉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爱啊,恨啊,与家国天下无关。
	李商隐是神秘的,不知道他爱的是谁,恨的又是谁,他的一生,尽在一团雾里。
	直到白居易,让人释然了。家国万里,有恶,也有善。有悲,也有喜。在悲剧交加间,完成了对人生的探索。
	读这四个人的诗,是村姑陈的成长。
	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到心怀天下积极向上的青年。
	关心国事,而不沉迷于此。关心百姓,而不愤世疾俗。
	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却创造我们可以创造的。
	虽千万人,吾往矣。
	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就想跟朋友们介绍一番以上村姑陈读诗的经历。
	喝白茶,跟村姑陈读诗,是一样的。
	刚开始,喜欢喝口味浓郁一点的老茶,如2014年的白露茶。
	汤水浓郁,香气馥郁,醇滑灵动,如温泉汤般的触感。
	这时候你会觉得老茶真是好喝,口腔真是舒服。
	喝一段时间,突然间尝到白牡丹,哇,一下子惊为天人。
	越清淡的茶,越能考验你味蕾的灵敏程度。
	如同一个山村少年,从未见过世面。有一天他进城了,在城市里摸爬滚打了一圈,再回到山村里的家,他的感受,自与当初未见过世面时不同。
	经历千帆过尽,才知白云悠悠。
	喝过了新茶的若干种滋味,百转千回间,再回头喝老茶,那种感受,愈发深刻。
	也许,你喝一段时间的老茶之后,又会怀念新茶的清新爽洁,鲜活动人。
	会再去喝新茶。
	然而,这有什么关系呢?
	人生总是周而复始,茶的魅力,也是如此。
	你方唱罢我登台。
	人生如此美好,有好茶相伴,更美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