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民俗 >

到底茶粥为何物

时间:2023-11-01 17:16来源:一慈茶馆 作者:一慈茶馆浏览:
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谓三茶六饭,茶和米经常相伴出现,这种关系密切到一定程度,终于由一个名词把它们融为一体了:茗粥。又叫茶粥。 唐代起就有茗粥的说法,淹留膳茶粥,人我饭蕨薇(储光羲《吃茗粥作》),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普洱茶
所谓柴米油盐酱醋,所谓三六饭,和米经常相伴出现,这种关系密切到一定程度,终于由一个名词把它们融为一体了:茗粥。又叫茶粥。
唐代起就有“茗粥”的说法,“淹留膳茶粥,人我饭蕨薇(储光羲《吃茗粥作》)”,“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杨华《膳夫经手录》)。《北堂书钞》则记载:“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打破其器物,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妪,独何哉?”
 
看似很明确,其实不然。采了叶煮,煮完之后呢?是饮其汁还是连汁带叶吃?里面有米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叫“粥”?是否还添加其他作料?有人卖茶粥,是作为主食还是点心还是像今天这样的饮料?
有人认为,茶粥有两层意思,一是“煮制的浓茶,因其表面凝结成一层似粥膜样的薄膜而称之为‘茶粥’”,二是以茶汁煮成的粥(李震编著《茶之道》)。第一种解释基本上认为茶粥就是浓茶,而第二种在现代人看来比较容易接受。汪曾祺就倾向于第二种解释,这位文体高手在一篇并不著名的散文《寻常茶话》中写道:“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说俳人小聚,食物极简单,但唯‘茶粥’一品,万不可少。茶粥是啥样的呢?我曾用粗茶叶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为这便是‘茶粥’了。有一阵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发明的茶粥,自以为很好喝。”我几乎就相信这个解释了。
但是,就在2005年6月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我看到了第三个说法,在鲁峰的《唐朝人怎样喝茶》文中,有这样的话:“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莫非,这才是茶粥的真义?
 
古人喝茶和我们今天是不同的。那时还很少散茶,也不是清饮。历史学家徐连达所著《唐代文化史》,也指出唐人煮茶不用清水冲泡,而是多用姜、盐拌和煎煮,还有加酥椒之类的。日本的冈仓天心在《说茶》一书中,也用惊讶的口吻记录了中国的这种饮茶方法:“把蒸好的茶叶放在臼中碾碎,之后制成团子(团茶),和米、姜、盐、橘皮、香料、牛奶一起煮,有时还有洋葱!”虽然配方不尽相同(估计是随各地原料、各地人口味而异,对于茗粥而言,最重要的区别是有的有米,有的没有米),但内容都非常丰富,远远超过今天的三泡台、擂茶之类。换言之,那样的茶,离我们现在理解的透明清澈的液体相距很远。
到了宋代,用盐煮茶遭到抛弃,后来用姜也少了,渐渐趋于清饮。苏东坡《东坡志林》中说,“近世有用此二物(指盐和姜)者,辄大笑之。”他的弟弟苏辙在《和子瞻煎茶》中也讥讽道:“北方茗饮无不有,姜酪椒盐夸满口。”既然如此,苏东坡《绝句》之二“偶与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这里的茗粥,应该不是唐代那样内容复杂,看上去像粥的东西了,而就是清茶
本来,茶的含义、茶的饮法就是随时代推移而不断变化,古人要如何对待茶、料理茶是他们的自由。明白了历史上的茗粥是什么,并不妨碍今人各行其是煮茶粥,或创制各色新茶粥谱,大不了自食其“粥”,打什么紧?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 喝茶 普洱 原料 茶叶 饮茶 冲泡 煮茶 清茶 历史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诸葛亮为何被称为“茶圣”
诸葛亮为何被称为“茶圣”
揭秘困鹿山茶园为何独得清朝皇
揭秘困鹿山茶园为何独得清朝皇
春茶为何广受追捧
春茶为何广受追捧
不苦不涩不算茶但为何你却喜欢
不苦不涩不算茶但为何你却喜欢
同样的茶为何他泡出来特别有韵
同样的茶为何他泡出来特别有韵
茶为何能为我们的生命保鲜
茶为何能为我们的生命保鲜
为何市面上的普洱茶总在强调山
为何市面上的普洱茶总在强调山
大益普洱茶7572和7542为何是行
大益普洱茶7572和7542为何是行
到底茶粥为何物
到底茶粥为何物
一片叶子为何如此自豪
一片叶子为何如此自豪
明前安吉白茶为何贵如油
明前安吉白茶为何贵如油
为何说人品决定茶品
为何说人品决定茶品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