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一茶一禅曲径相通

时间:2023-11-14 09:44来源:茶师在线 作者:茶师在线浏览:
空山鸟语,谁在侧耳倾听。寂静悠然的天地,走在回家路上,不觉已万家灯火。走在回家路上,仰望着头顶的繁星。走在回家路上,晚钟无上清凉 很美的心境与意境 可见,喝茶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活动,与精神有关,与灵魂有关。 几千年来,人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茶的幽雅与清
普洱茶
空山鸟语,谁在侧耳倾听。寂静悠然的天地,走在回家路上,不觉已万家灯火。走在回家路上,仰望着头顶的繁星。走在回家路上,晚钟无上清凉……”
很美的心境与意境 
可见,喝茶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活动,与精神有关,与灵魂有关。
几千年来,人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的幽雅与清纯,沉醉了多少代人。连佛教,都与结缘,所谓“禅一味”,意思是说,没有一定修为和境界的人,是不懂茶的。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则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与茶中,都包涵有“苦静凡放”四字。一茶一禅,曲径相通。
 
一、“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四谛以苦为首。
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亦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二、“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
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但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三、“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
茶道的本质,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四、“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
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水秀山清,日丽风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放下一切琐碎和心事,“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多么自在的境界。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汉唐明月宋时风,禅意的芬芳,随茶香弥散了千年。茶与禅,以如此优美婀娜的姿态沁入我们的生活,沁入我们的心脾。
泡上茶,打开经书,喧嚣挡在心外,一切都将变得纯净轻盈。时间在茶中过得舒展而缓慢——仿佛,光阴在此停留,这一切的安静,都是踏实的,这光阴的老去,都是心甘情愿的。
“十年修酒客,一世做茶人”。禅茶一味,澄净心灵。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 喝茶 普洱 茶叶 茶道 品茶 茶香 茶人 茶性 品茗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具手工制造业的崛起
茶具手工制造业的崛起
《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
《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茶业的起源
茶业的起源
藏族饮茶习惯形成的历史过程
藏族饮茶习惯形成的历史过程
茶文化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形成与发展
宋代的茶具
宋代的茶具
唐朝饮茶和茶业的迅速发展
唐朝饮茶和茶业的迅速发展
茶的源流与历史
茶的源流与历史
传统茶学的由盛转衰
传统茶学的由盛转衰
唐代产哪些茶叶呢?
唐代产哪些茶叶呢?
茶树的起源及传播
茶树的起源及传播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