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PUER10000问 >

为何对茶的品鉴如此粗糙呢?

时间:2019-01-16 14:14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为何对茶的品鉴如此粗糙呢? 我常常会遇到自称不懂喝茶,或者自称懂茶的朋友。但谈到如何是懂茶,一款茶如何是好,往往语焉不详,这背后还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我们缺乏表达的语汇与体验的觉察。 比较经常碰到的评价是霸气,如果不是霸气,那就是柔了。霸气本身是一个
 
    为何的品鉴如此粗糙呢?
 
    我常常会遇到自称不懂喝茶,或者自称懂茶的朋友。但谈到如何是懂茶,一款茶如何是好,往往语焉不详,这背后还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我们缺乏表达的语汇与体验的觉察。
 
  比较经常碰到的评价是霸气,如果不是霸气,那就是柔了。霸气本身是一个描绘强度的语汇,强度应该是一个形容词,它的后面应该有一个被形容的对象才对,什么霸气?是哪一种香气,是汤质的哪一个特点,口腔感觉的哪一个层面?
 
  如果我们不能说清楚,那就会产生一种荒谬的情况,仿佛一种菜以够不够咸作为好坏标准,那大家就会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增加咸度。为什么缅甸某些极苦的茶价格一路上涨,从品鉴来说乏善可陈,但因为混在平淡的茶里可以增加“霸气”,所以仍然有很大的市场。
 
  很多想深入学茶的朋友,会选择茶叶评审的方式,说实话我难以理解,如果不是想成为大厂的技术员,学习这种工业化的审评有多大意义?在这种审评当中外观占很大的比重(成熟体系中应该是5%,而现在茶叶评审中干茶汤色叶底加起来要占一半以上),描述口感语汇十分乏少,体感更是没有涉及。对于一种工业化产品,这种标准可以理解,但是对于想学习品鉴的茶友来说,是歧途。
 
  从冲泡的方式来说,茶叶评审采取的是闷泡的方式,这也同样适合强调浓度的评价体系。有的人也会说,试茶一定要很浓,才能看出优缺点。但实际上我们要完整理解一款茶,不可过浓。道理很简单,香气与口感的感知与评价本身是有范围的:味精本来是鲜的,但我们如果单纯的加大浓度,就会变苦;适度的酸、辣和过度的酸、辣带来的体验完全不同。
 
  过浓的茶汤还会掩盖茶本身的层次,令很多茶喝起来似乎差异不大,当浓到一定程度,古树和台地的差异也会模糊(农药影响除外),这正是茶叶评审所忽略的问题。
 
  语汇与能力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建立了一些参考点,我们才能在品鉴这个话题中深入,无论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传统文化在慢慢的浮现,什么是传统文化,首先是一个文化体验,体验到了,各种语汇对上了,就是传承。而如果能提出新的参考点,赋予新的价值,那才是真正的创新。
 
  在这个方面,台湾的茶人已经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生津回甘喉韵、茶气,这些语汇已经基本为大家接受,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让这些模糊的概念清晰。同时,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客观来说,普洱古树茶的口感与体感的丰富性要大于咖啡,不低于葡萄酒,但为什么语汇如此贫乏?同时茶的文化意蕴也有很大的体验空间,这方面东方文明有先天的优势,为什么反而很弱?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有的人说,搞那么复杂干什么,好喝就行了。其实细致的品鉴不仅是隆兴茶文化那么简单,品鉴的清晰同时也是在规范市场,让大家都能受益。如果我们都说不清好坏,那无疑造假者,忽悠者会大行其道;真正的好的东西价值得不到认可,就会被粗暴对待,消费者得不到好的体验,市场之中没有赢家。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的口感 茶文化 古树茶 喝茶 普洱 古树 为何 茶叶 冲泡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为何买不到包浆好的紫砂壶
为何买不到包浆好的紫砂壶
喝茶为何会有回甘
喝茶为何会有回甘
为何总是很难买到好喝的熟茶
为何总是很难买到好喝的熟茶
为何石瓢壶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为何石瓢壶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为何用同一种原矿泥料做出来的
为何用同一种原矿泥料做出来的
白毫银针为何能成为白茶中的尤
白毫银针为何能成为白茶中的尤
为何茶杯在上茶壶在下
为何茶杯在上茶壶在下
紫砂壶为何方器难做
紫砂壶为何方器难做
清朝帝王为何偏爱紫砂
清朝帝王为何偏爱紫砂
紫砂茶具为何能泡出好茶
紫砂茶具为何能泡出好茶
为何紫砂壶行业乱象丛生
为何紫砂壶行业乱象丛生
普洱茶古茶山古茶树为何濒危
普洱茶古茶山古茶树为何濒危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