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所谓的大厂风格,应该怎么理解?
	2.造成大厂风格各不相同的原因是什么?
	3.大厂风格的现状
	1、所谓的大厂风格,应该怎么理解?
	什么是大厂风格?
	马克思说:“他们不能再现自己,只能通过别人去再现他们。”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只有大厂时,你不会知道什么叫大厂风格,当小厂林立后反过来一看,大厂小厂如此不同,才会总结出大厂风格。
	所谓的大厂风格,代表了一种稳定性,熟练度,品质的可预测性。
	2、造成大厂风格各不相同的原因是什么?
	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当含水量、温度等环境因素相似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也就是说微生物如何生长,跟是不是老厂没有那么大的关系。关系更大的是当下这堆茶的小环境。就是温度、湿度、含氧量、含糖量等这些微生物依存的环境。因为环境一旦不合适,微生物也是无法存活的。
	从现象层面上说,人们喜欢选择在老车间发熟茶。因为这个地方发出来的茶好,为什么好?因为温度湿度合适,微生物长的好。所以老厂发酵的微生物生长情况可能确实不相同,但不是直接性的不同,而是间接环境因素导致的不同。
	进一步来说,勐海的环境跟昆明肯定不一样,所以微生物生长模式也不一样。
	昆明的昼夜温差大,气候又干燥,很容易伤害菌群的稳定性,所以发酵过程就不像在勐海那么顺利。在勐海二三十天就能完成的发酵过程,在昆明就需要延长,增加翻堆次数,这些操作就导致氧化机会增加,氧化程度更深。最终形成一种具备独特干枯感的“昆明味”。
	很多人很喜欢这种风格,那种干枯感像是对抗逆境成功后的痕迹。
	3、大厂风格的现状
	大厂风格的黄金时代是在小厂还没有大量发展的时候。
	那个时候没有选择,大厂就是王者。后来小厂越来越多,个性化风格丰富之后,这种传统的规范化、工业化的风格貌似就站在了小厂的对立面。
	大厂有大厂操作的局限,比如收购原料必须按级定价,按照流程操作。小厂则自由得多,可以按照需求灵活操作。当然,这本身也就是小厂的生存空间。
	新技术和新理念在发展中终将和大厂的已经沉淀好的经验相结合,成为新的主流风格。
	这就是事物发展的“正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