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普洱茶马古道珍贵的商路

时间:2023-10-12 09:19来源:中华网 作者:未知浏览:
云南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高山大川纵横,不便使用车辆或舟楫作长途跋涉,需要人力肩挑、背负和骡马等畜力驮运,马帮成为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使普洱茶、磨黑盐等物资的大规模运输成为可能。茶叶的远征性和交通的独特性塑造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通道
普洱茶
  
    云南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高山大川纵横,不便使用车辆或舟楫作长途跋涉,需要人力肩挑、背负和骡马等畜力驮运,马帮成为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使普洱茶、磨黑盐等物资的大规模运输成为可能。茶叶的远征性和交通的独特性塑造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通道。
 
    普洱马古道宁洱段遗址,现存的有庵塘段、孔雀屏段、那柯里段、石膏井段、石丫坡段等。古道铺建于嘉庆十七年至道光三年(1812年—1824年),当时为方便向京城进贡普洱,由官方出资修建。古道上的石板条,全靠脚夫从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的山涧、河谷一块块地背上山,那些轻则几十斤,重则上百斤的板石、条石,是先民们用血汗的代价运来,任务之重、劳力之大,叹为观止。石镶古道沿着原始密林遮盖的山岗箐头,盘山而上,古木参天,林葱鸟语。石镶路的石面上,被众多骡马的铁蹄踏成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马蹄窝。
 
    普洱茶马古道虽仅存几段遗址,但它自唐代以来,伴随普洱茶的流通、马帮运输业的发展,为促进边疆与内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流,特别是促进中国滇川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洱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以后,随着农业和蓄牧业的兴起,物资交换与对外交往的扩大,步驿道路已具雏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思茅辟为陆路商埠。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设立海关,商贾云集,马帮四至,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普洱是连接祖国内地和边境贸易、商品交流的货运中转地。据《普洱府志》记载,以普洱府为源头出境的茶马古道有进京官马大道、普洱西藏茶马大道、普洱江城茶马道、普洱澜沧茶马道、普洱易武茶马道5条。民国8年(1919年)之后,思普地区“瘴气”(瘟疫)流行,边贸货运由兴盛转入衰落。民国22年(1933年)省政府下令将昆洛驿道沿途进行整修。抗日战争期间,普洱茶马古道成为中缅战区的军事运输线之一。1951年至1953年,在昆洛公路建设中,普洱茶马古道在后勤运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历经千年的普洱茶马古道因历史的变迁沉寂,逐渐被人遗忘。民间有山歌唱道:“林深苔滑茶庵坡,猴子打秋鸟唱歌。自从汽车通普洱,官道长满茅草棵。”
 
    现代交通兴起后,虽然茶马古道和马帮逐渐被边缘化,但普洱茶马古道因表述普洱茶文化,传达普洱府沉淀历史,逐渐发展为文化符号,变成文化产业品牌,产生巨大的社会历史价值。
 
    普洱茶马古道是普洱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普洱茶马古道可说是汉藏民族团结的纽带,沟通了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普洱茶马古道的形成绝不是偶然,宁洱县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普洱茶的故乡,普洱府所在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加工和集散地,这就是普洱茶马古道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原因,普洱茶马古道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文化 茶马古道 普洱府志 茶文化 普洱府 易武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北方的丝绸之路和西南方的茶马
北方的丝绸之路和西南方的茶马
茶马古道具有怎样的学术价值与
茶马古道具有怎样的学术价值与
茶马古道是普洱茶文化传播之路
茶马古道是普洱茶文化传播之路
茶书《茶马古道普洱香》
茶书《茶马古道普洱香》
杂志:《茶马古道遗产》
杂志:《茶马古道遗产》
走近茶马古道
走近茶马古道
走进安化茶马古道
走进安化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最长的古道
茶马古道:最长的古道
平均海拔最高的古道:茶马古道
平均海拔最高的古道: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最惊险的过江方式简介
茶马古道最惊险的过江方式简介
茶马古道诞生最早的铁索桥
茶马古道诞生最早的铁索桥
最大马店在茶马古道上
最大马店在茶马古道上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