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茶与儒释道 文化扑鼻而来

时间:2024-03-11 09:56来源:互联网 作者:茶妹妹浏览:
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很深远的关系,几千年来三教文化与茶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其原因是茶文化深厚而悠久,有清、静、和、雅的特性,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佛教传入中国才能以茶为载体与儒、道很好的和谐相处并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近


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很深远的关系,几千年来三教文化与茶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其原因是茶文化深厚而悠久,有清、静、和、雅的特性,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佛教传入中国才能以为载体与儒、道很好的和谐相处并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近年来,儒、释、道共同提出了中国茶道的核心:“正、清、和、雅”。“正”是儒家的浩然正气,中庸之道;“清”是道家的清风道骨;“和”是佛家的一团和气,众生平等;“雅”是茶的和甘清香的雅气。这就把儒、释、道的主张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
 
㈠儒家与茶
中国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哲学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形成了知识分子的核心。以至“儒”字成了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今天仍对有文化修养的人称“儒”。如有文化的商人称“儒商”,有文化、有教养的人称“儒雅”。几千年来,儒家的思想规范着中华儿女的言行。《论语》、《中庸》、《易经》、《孟子》、《荀子》等成了重要的国学。
 
㈡佛教与茶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印度,创始于释迦牟尼。在公元前2年(汉衰帝元寿元年)从西域大月氏国使臣伊存来汉始传中国。当时正是西汉没落,需要一种助力,得以接收。到南北朝时期,南天竺僧达摩来到梁国,当时梁武帝的南朝重道教,佛教也是重义理,所以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便跑到北朝传播禅学。使北方的禅学逐渐发展起来。达摩禅宗在中国传到第五代弘忍,门徒已达5000多人,弘忍想选继承人,门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说:“你到了佛门门口,还没有入门,再去想来。”这时有一位臼米的行者慧能过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弘忍认为这空无的观念更高一筹,慧能应该成中国禅宗第六代传入,但神秀不让,慧能只好去了南方,从此禅宗分为南北派,到隋唐时期发展到鼎盛,形成多种佛教宗派。
 
㈢道教与茶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派,起源先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老子提出了道为万物之根本,他认为道不仅是无形、无状的形而上本体,而且是天地万物运动的自然规律。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提出了道德修养要体道、得道,实现与道合一的至道境界。战国末年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旨,以太一(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规律、政治伦理原则。到西汉黄老学派和《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本体论、天道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出了道同太虚的思想,认为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本源和自然规律。淮南王刘长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就是汉初道家的理论。魏晋玄学实际上就是新道家学说,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经典。以讨论有无、本末为中心。玄学家们即继承了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汉初黄老道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又吸收了儒家关于道为自然、社会规律和仁义道德的含义。魏晋以后道家合于道教,不再以独立的学派而存在,成为了统一的道教。
 
三大教派在中国会合,如何能够长期共存,互相包容,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茶,从茶文化中得到了认同。茶用什么把儒、释、道联系到一起呢?茶有四大特性吸引了他们。
 
1、茶性静,静为茶之性,茶用静统合儒、释、道
 
儒家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沟通智慧渠道。儒家提倡以茶励志,以茶品味人生。儒家认为中国人性格就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能使人亲而不乱,嗜而敬之,品茶的结果使人沉静,使人能冷静地而面对现实,这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仁”、“礼”思想相吻合,这些都是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的思想。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审美观就是“闲和、严静、趣远”的高远境界,这里的“静”与“和”结合在一起就是儒家的“静”。北宋理学家程颢在诗中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以静观之态与四时万物(包括众人)沟通,这是典型的儒家观察事物的态度和办法。茶恰恰是儒家追求“静”的平台。茶性主静。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讲:“茶之万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这是儒家常以品茶致静的理念。
 
静在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禅学为梵文的音译,其意就是“静虑”。禅宗追求的就是在“静虑”中顿悟,以静坐的方式排出一切杂念,专心致志的默诵佛经,一直到领悟佛法的真谛。佛教将“戒定慧”三字作为修持的基础,戒是戒恶修善,慧是被惑证真,而定就是惜缘静虑。净空法师曾指出:“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恢复我们本有的大智大觉而已。要怎么样才能恢复呢?一定要定,你要把心静下来,要定下来,才能恢复。”品茶能定心致静,历代僧人都以饮茶坐禅,赵州和尚从谂就有“喫茶去”的禅语。
 
静更是道家的重要范畴,他们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之明,所以道家主张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庄子》还说:“静则制怒,静则除烦,静则除热,静则定意,静则养生。”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它看作是一种功夫,是一种修养。道家不论是养生还是修养都离不开以茶致静。
 
茶有静的特性,她生长在深山密林中,不讲出人头地,静静的生长,默默的奉献于人类。品茶能使人去烦致静。儒、释、道都需要这种静,因此都愿意品茶取静。所以,茶之性---静,成了儒、释、道三大教派的共同追求,茶就成了统合三家的平台,都唯茶是求。
 
2、茶性和,和为茶之魂,茶用魂统领儒、释、道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中”指的是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和”是指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它涉及世间万物,也涉及生活实践中的各个领域而扩展到极为广泛的文化范畴,其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了中和、和谐、和平、和易、和乐、和缓、和煦、和蔼、和畅、和光、和好、和解、和美、和睦、和气、和洽、和善、和悦等等。“和”是在儒家文人脑中根深蒂固的。儒家认为只有“中庸”“和谐”国民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五行协调”。恰恰茶文化的核心,茶的魂就是“和”。
 
“和”在佛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佛学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倡导和诚处世的伦理。主张世人和睦相处,和诚相爱,人人平等,一团和气。《无量经》中讲:“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五燈会元》中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还有赵州和尚赵谂的“喫茶去”,都反映了僧人离不开茶,于是就形成了“茶禅一味”。
 
“和”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老子《道德经》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而生,本为一体,其性必然亲和。道家的“和”注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法天顺地”,将自己容于大自然中,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
 
道家的阴阳五行说也正巧与茶文化的金(烧水的茶器为金,器为茶之父)木(茶为南方之嘉木)水(水为茶之母,茶性发于水)火(火煮茶香,有火才能烹茶)土(土为灶,灶生火,火煮茶)相对应相统一。
 
茶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茶本身就是绿色和平的饮料,生长在深山,与世无争。人们常说酒(白酒)是英雄好汉的饮料,咖啡是绅士的饮料,而茶是君子的饮料,只有茶是“君子”,平和。所以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宋代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饮茶能“致清道和”,当代茶叶专家提出饮茶能使人“清静和雅”。中国茶叶传到日本,日本人提出饮茶能使人“和敬清寂”。传到韩国,他们则提出饮茶可以“和敬俭真”。
 
茶文化中的和,正是儒、释、道一生所追求的。
 
3、茶性“清”,清为茶之廉,茶用廉聚合了儒、释、道三家。
 
茶性主清,绿色,清香,清雅,清心,清汤绿叶,清茶一杯,清,代表着俭朴、清廉。饮茶“五碗肌骨清”,这些都是儒、释、道所追求的。
 
儒家提倡清正廉洁,它的核心就是“清”,清才能正,才能廉,才能洁身自好。这与孔子提的“中庸”、“仁”、“义”、“礼”、“智”、“信”相吻合,所以儒家以茶为“清心”、“清醒”、“清廉”(清茶一杯为廉)以茶品人生,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
 
僧家,历来以茶清身,以茶去烦而清静,清醒,清心,所以僧人坐禅、诵经都离不开茶,以茶逐睡,使神志清醒,以茶清心悟道。唐代高僧皎然诗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道家更是把“清”视为道家修炼的核心。老子曰:“天得一清”。胡应麟曰:“清者,超凡绝俗谓清”。所谓清风道骨,清风飘逸都是道家所修炼的成就。道家都把饮茶当做“轻身换骨”成仙的灵丹妙药。南北朝著名道家陶弘景在《杂录》中说:“苦茶轻身换骨,昔日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天台记》中也记载:“丹丘出大名,服之化羽。”皎然在诗中说:“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浙江四明山中的大岚山就有“丹丘获大茗”,饮之成仙的故事。道家哲学中主张“五行”,而茶文化中就蕴藏着“五行”说:“茶器为金,茶为木,泉为水,炭为火,灶为土”。因此道士非常喜欢煮水泡茶,饮茶修行。
 
4、茶性雅,雅为茶之韵,茶用韵吸引儒、释、道。
 
雅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她在“静”与“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气质,所呈现的是一种神韵。“雅”包含着高尚、文明、美好、规范、正确。
 
茶是一种高雅之物,洁身、包容,能伸能屈,志坚不移。饮之为雅,视为君子,“茶事高雅”,倡和致静。所以儒、释、道都乐意参与茶事,品茶修身,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成为高雅之士。
 
雅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所以儒家许多著作都喜欢以“雅”取名,如《广雅》、《尔雅》等。也喜欢用“雅”来形容人和事,如将文人称为雅士,将高雅的事情称为雅意,将高兴的事称为雅兴,将品茗艺术称为雅尚。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唐末刘亮在《茶十德》中也说:“以茶可雅志”。雅志是一种理想。而儒家的雅志是为人处世要励志图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修身就要诚其意、正其心、格其物。也就是说人要成才,做大贡献要有志向,要有道德,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身体,顽强的意志。茶,正蕴藏着这种儒家追求。茶,生长在深山大树下,有顽强的生存机能,鲜叶被采下经揉搓,火炒,被卷曲,精血耗尽,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一旦出世,泡在热水中就即刻现出青春,芽叶伸展,飘游在人世中,放出芬芳,惠泽于人类。这不正是儒家所追求的吗?所以儒家提出“茶如人生”,品茶品人生,“以茶立雅志”,“以茶惠人类”。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中国茶道 中国茶叶 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普洱 茶叶 饮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陇南康县被命名为中国茶马古道
陇南康县被命名为中国茶马古道
长汀全力推行“电制茶”
长汀全力推行“电制茶”
中国故事中国茶
中国故事中国茶
熟茶领域的生茶思维
熟茶领域的生茶思维
恩施市:红土乡秋茶采摘正当时
恩施市:红土乡秋茶采摘正当时
江西:铅山农业局指导茶农防旱
江西:铅山农业局指导茶农防旱
贵阳首个精制茶厂在开阳县南贡
贵阳首个精制茶厂在开阳县南贡
江西省茶叶品牌动员会在南昌召
江西省茶叶品牌动员会在南昌召
印度茶产业正遭受气候变暖的严
印度茶产业正遭受气候变暖的严
湖南召开《寻找无射山》茶文化
湖南召开《寻找无射山》茶文化
青岛严管“舌尖”安全 茶叶质
青岛严管“舌尖”安全 茶叶质
黄山检疫局帮扶茶叶扩大出口
黄山检疫局帮扶茶叶扩大出口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