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禅一味 >

茶道的发展、传播与佛教

时间:2023-08-11 09:32来源:中国茶文化传播联盟 作者:茶道的发展、传播与佛浏览:
唐代是佛教禅宗大力发展的时期,禅宗对饮茶习俗的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据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代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于是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禅宗选择在寂静的环境中坐禅,且要注
 
普洱茶
 
    唐代是佛教禅宗大力发展的时期,禅宗对饮茶习俗的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据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代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于是“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禅宗选择在寂静的环境中坐禅,且要注意五调,即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五调尤其是调睡眠,都与饮茶有一定关联。相传达摩祖师面壁坐禅期间,有一天因打瞌睡而苦恼,于是将自已的眼皮撕下,丢在地上,不久地上长出一株茶树。弟子就将绿叶煮了盛汤给他喝,达摩喝过后顿觉神清气爽,坐禅时再也不打瞌睡了,从此达摩喝茶以助坐禅。传说自然荒诞不经,但是也反映了佛教禅宗与茶叶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饮对于佛教极其重要,于是许多寺庙都出现了种、制、饮茶的风尚,这在大量诗句中也有所反映。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吟:“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吕岩《大云寺茶诗》盛赞僧侣的制茶技艺,“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我国古代寺庙是生产茶叶、研究制茶技术和宣传茶道文化的中心。唐代茶圣陆羽最初就是从寺庙了解到茶,并对茶产生兴趣。陆羽的忘年交诗僧皎然,作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皎然的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对我国茶道发展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唐宋佛教鼎盛时期,僧人研究、改进茶叶制作,出现了名寺名茶现象。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宋代盛产茶叶的建安北苑,自南唐便是佛教圣地,建茶的兴起首先来自南唐僧人的努力。许多贡茶也产自寺院,比如着名贡茶顾渚紫笋,最先产自吉祥寺。曾为乾隆皇帝钟爱的君山银针,产自君山的白鹤寺。湖北远安县的鹿苑茶,产于鹿苑寺。有些佛寺至今还生产名茶,如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的黄山毛峰、东山洞庭寺的碧螺春、杭州龙井寺的龙井、徽州松萝庵的松萝、武夷天心观的大红袍、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庐山招贤寺的云雾茶,等等。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有名寺,名寺产名茶,从来僧侣爱饮茶,饮茶成为和尚家风。佛门茶事兴盛以后,茶寮、茶堂、茶鼓、茶头、施茶僧、茶宴、茶礼等各种名词出现。适应禅僧集体生活而形成的寺院茶礼,作为佛教茶道已经融入寺院生活之中。寺院禅僧每日早起盥洗后,先饮茶再礼佛;焚香习禅时,每一支香毕开静后,即饮茶益思。在香气环绕的氛围中品茶,更能生发禅意,净心自悟。禅宗建立的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道表现形式,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而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推动了中国茶道的发展。同时,禅宗对中国茶道传播国外,特别是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有着不可磨灭的卓着功勋。
    饮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茶已成为佛门必备之物。有的僧人甚至达到“惟茶是求”的地步。《南部新书》载,唐大中三年(849年),宣宗皇帝问一个“东都僧”服何药而如此长寿。僧人对曰:“臣少也贱,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代僧人饮茶亦是相当普遍。道原《景德传灯录》有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茶事成为佛寺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名寺大庙里,都设有茶堂或茶室,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以及品尝香茶。有些法器甚至用茶命名,如召集众僧饮茶时用的“茶鼓”,《宋诗钞》中有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诗句,描写了茶鼓声中寺院的幽雅意境。寺院专门设有种茶僧、制茶僧,从事茶叶种植与制作。还专设茶头,负责烧水煮茶,献茶待客。此外,佛寺门前一般安排数名“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寺院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来供奉佛祖、敬施主与自用,而且规格不同,据《蛮瓯志》载,觉林院用上等茶供佛,中等茶招待客人,下等茶自用。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平时住持请全寺僧侣吃茶叫“普茶”,等等。
    在佛教寺院中,茶道礼仪也是联络僧侣感情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每年一次的“大请职”时,住持设茶会请新旧两序职事僧,举行“鸣鼓讲茶礼”。住持请新首座饮茶,还有一定的礼仪形式。一般事先由住持侍者写好茶状,其形式如同请柬。新首座接到茶状,应先拜请住持,后由住持亲自送其入座,并为之执盏点茶。新首座也要写茶状派人交与茶头,张贴在僧堂之前,然后挂起点茶牌,待僧众云集法堂,新首座亲自为僧众一一执盏点茶。在寺院大请职期间,通过一道道茶状,一次次茶会,使僧众感情更加融洽。此外,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以汤沐浴佛身,称为“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
    茶道起源于中国,在对内与对外的传播过程中,佛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宋以来,我国佛教兴盛,僧人足迹遍天下,茶道文化得以在国内广泛传播。而一些外国留学僧人,学成回国时亦将茶道文化也传播到国外。在中晚唐时,新吴大雄山(今江西奉新百丈山)的禅师怀海和尚制定了一部《百丈清规》,又称《禅门规式》,其中对佛门的茶事活动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有应酬茶、佛事茶、议事茶等等,各有一定的规范与制度。比如佛事茶,诸如圣节、佛降诞日、佛成道日、达摩祭日等均要烧香行礼供茶。以达摩祭日最为隆重,“住持上香礼拜,上汤上粥,……粥罢,住持上香上茶。……半斋,鸣僧堂钟集众,向祖排立,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仍进前烧香,亲毕,三拜收生具,鸣鼓讲经为茶。”佛门结、解、冬、年四节及愣严会礼佛仪式中均要举行茶礼,端午节点菖蒲茶,重阳节点茱萸茶。楞严茶会上举行茶礼时,“鸣堂前大板三下,鸣大钟,……住持至佛前烧香上茶汤毕,归位……”都很有讲究。再如议事茶,禅门议事多用茶来进行。寺中的住持圆寂丧事毕,寺中管事僧众请附近各寺有名望的僧人来寺会茶。新方丈上任,山门有“新命茶汤礼”,通过茶礼,让各寺僧众与新任住持见面,并使他们承认其合法地位。住持遇大事,亦采取茶会的形式召集大家共同商议。
    《百丈清规》是我国佛门茶事文书,以法典的形式规范了佛门茶事、茶礼及其制度。日本高僧在中国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在佛门中严格地继承下来,经过发扬光大而形成日本茶道,可以说日本茶道是在中国禅宗的影响下形成的。日本茶学家久松真一先生指出: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核是禅。日本传承并发展了中国茶道的静寂枯索之美,形成了以“禅”为特质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追求“无一物中无尽藏”的超脱之美,“以佛法修行得道”为第一要事,而其源头是中国茶道。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道文化 黄山毛峰 饮茶习俗 中国茶道 君山银针 茶叶制作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中国茶道有“四谛”
中国茶道有“四谛”
与茶道并存的香道
与茶道并存的香道
茶道与琴道
茶道与琴道
“韩国茶道申遗”成为业界热门
“韩国茶道申遗”成为业界热门
峨眉派的茶道精神
峨眉派的茶道精神
日本茶道12条告诫
日本茶道12条告诫
茶道和评弹
茶道和评弹
武夷禅茶道
武夷禅茶道
中国茶道融合了诸家精神气魄
中国茶道融合了诸家精神气魄
茶道的分类
茶道的分类
茶汤到茶道的境地
茶汤到茶道的境地
中国茶道追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真”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