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隋唐时期饮茶法

时间:2019-07-03 17:08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隋唐时期饮茶法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帝国。中国饮茶至中唐始普及,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煮茶法外,又有泡茶法和煎茶法。 (
 
   隋唐时期饮茶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帝国。中国饮至中唐始普及,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隋朝短暂,事记载很少。唐朝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煮茶法外,又有泡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茶法
 
   《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饮茶法,而《广雅》又是三国魏张揖所著,因其年代较早而常被人征引。
 
   《广雅》所广《尔雅》,乃文训诂之书,故体例沿《尔雅》,训释文字简短,流传较广。张揖还著有《埤苍》、《古文字诂》(又称《杂字》)二书,皆是小学类,与《文雅》相近,已失传。
 
   陆羽所引这段文字并不见于今本《广雅》,且与《广雅》释字体例不符。晋郭亚璞注《尔雅》,未征引这段文字。陆德明成书于隋文帝时之《经典释文》,释茶、茗时征引了《埤苍》、《茶字》,也未征引《广雅》。笔者认为这段文字是《广雅》(很可能是《埤苍》)注文,法书之人当是在陆德明之后某人。可以肯定,不是《广雅》正文。(关于这点,笔者另有专文《〈茶经〉“广雅云”考辨》论说)”
 
   这段文字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者,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喝了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觉。如前所考,这种以沸水冲泡茶的泡茶法起始不会早于隋代,约在隋唐间。
 
   《茶经·六之饮》又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活焉,谓之阉茶。”这段文字是说,所饮茶有粗、散、末、饼四类。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入釜炒熬、烤干,饼茶春捣成茶末。无论饮哪种茶,都是将茶投入瓶子和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入沸水浸泡,此称为“阉茶”。阉义同淹,阉茶即是用沸水淹泡茶。这种泡茶简单方便,民间较流行。
 
  (二)煎茶法
 
   据《茶经》,煎茶法程序有: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
 
   备器:煎茶炙烤茶饼,一是进一步烘干茶饼,以利于碾末;二是进一步消除残存的青草气,激发茶的焦香。
 
   碾罗:炙好之茶饼趁热用纸袋装好,以免香气散失。待茶饼凉了,用碾碾成末,再用筛末大小均匀。好的茶末像米粒,不好的像菱角。
 
   选水:《茶经》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取炎:《茶经》支“其火,用炭,次用薪(谓桑、桐、栎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为柏、桂、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唐才子传》卷六载李约“曾授客煎茶法日:‘茶须缓火炙,活火煎,当使汤无妄沸’。”缓火又称文火,活火指火之有焰,又称武火。
 
   候汤:陆羽为烧火煮水设计了风炉和[钅复]。风炉形状象古鼎,三足间设三孔,底一孔作通风漏灰用。[钅复]比釜要小些,宽边、长脐、有两只方形耳。无[钅复]也可用铛(宽边、盆形锅)代替。《茶经》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煎茶:水一沸时加点盐调味,也可不加。二沸时,舀出一瓢水,随后用“竹[上竹下夹]”环搅水中心,用“则”量茶末,当中心投下。不消片刻,水波溅出沫子,这时用先前舀出的水倒进以止其沸腾,使其生成“华”。华就是茶汤表面所形成沫、饽、花,薄称“沫”,厚称“饽”,细而轻称“花”。花似枣花、青萍、浮云、青苔、菊花、积雪。
 
   酌茶:茶汤如沸,要把沫上形似黑云母之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味道不正。最先舀出者称“隽永”,放在“熟盂”里以备育华和止沸用。而后依次舀出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要次于“隽永”,第四、第五碗以后,一般就不可喝了。《茶经》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好茶,仅舀出三碗;次者,可舀出五碗。煮水一升,酌分五碗。
 
   啜饮:用匏瓢舀茶到碗中,趁热喝完。这时重浊凝下,精英浮上。冷则精英随气而散。
 
   煎茶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视情况可省略一些程度和器具。如用鼎[钅历],收则风炉、[钅复]可省。若用散、末茶,或是新制的饼的茶,则只碾罗而不须炙烤。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者。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味,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又《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三)煮茶
 
   《茶经·七之事》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此说有的地方人们饮茶,用葱、姜、枣、桔皮等佐料与茶和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扬汤使之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汤表面的浮沫。陆羽认为这种在茶中加入多佐料,煮之百沸,以求怕滑、沫去的煮茶法煮出的茶汤,好比倒在沟里的废水。
 
   煮茶法虽受到陆羽的批评,但这一传统的饮茶法绵延不绝,“习俗不已。”中唐李繁《邺侯家传》记:“皇孙奉节王煎加酥椒之类,求泌作诗,泌日: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奉节王即德宗也。唐德宗煮茶加酥椒等。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今云南巍山、南涧县一带)人以椒、姜、桂和茶煮而饮之。
 
   总之,隋唐时期,泡茶法新起,举凡粗、散、末、饼茶皆可泡饮,有加葱、姜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由于陆羽的批评和煎茶法的勃兴,已不普遍。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煎茶不加佐料,顶多加点盐调味。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煮茶法 好茶 饮茶 冲泡 泡茶 煮茶 茶经 饼茶 团茶 烘干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眼睛一闭一睁--从饮茶开始
眼睛一闭一睁--从饮茶开始
山东各地都有怎样的饮茶习惯呢
山东各地都有怎样的饮茶习惯呢
古人的饮茶方法其实很有趣
古人的饮茶方法其实很有趣
饮茶文化在中式软装设计中的重
饮茶文化在中式软装设计中的重
中国饮茶文化的四大阶段
中国饮茶文化的四大阶段
越南饮茶习俗:婉拒喝茶也是不
越南饮茶习俗:婉拒喝茶也是不
饮茶习俗之以茶为祭的三种形式
饮茶习俗之以茶为祭的三种形式
广东功夫茶——广东人的另一种
广东功夫茶——广东人的另一种
中国这20种饮茶习俗你知道几种
中国这20种饮茶习俗你知道几种
一年四季不同的饮茶养生之道
一年四季不同的饮茶养生之道
饮茶补一冬 来年无病痛
饮茶补一冬 来年无病痛
茶能养人但饮茶的“17条误区”
茶能养人但饮茶的“17条误区”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