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茶中“仙女”白毫银针

时间:2023-08-15 10:26来源:政和白茶文化交流 作者:佚名浏览:
白毫银针,简称银针,又叫白毫,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白毫银针制成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命名为白毫银针。其针状成品茶,长3厘米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冲泡后,香气清鲜,
普洱茶
白毫银针,简称银针,又叫白毫,素有中“美女”、“王”之美称。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白毫银针制成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命名为白毫银针。其针状成品茶,长3厘米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观也使人情趣横生。茶在杯中冲泡,即出现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
主要产于“中国白茶之乡”——福鼎
现代白茶类的创制始于白毫银针。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如果说这是关于古代白茶的记述,则现代白茶堪称是古老而又年轻之茶品。
白毫银针的产地为福建省福鼎市、政和县。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人用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
 
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在福鼎市选育繁殖成功,于是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的壮芽为原料,菜茶因茶芽细小,已不再采用。政和县1880年选育繁殖政和大白茶品种茶树,1889年开始产制银针。
福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福鼎境内山丘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1%,盆谷平原约占9%。有青龙山和太姥山,海拔在900米以上。
白毫密被,色白如银
现今白毫银针,茶芽均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良种茶树。大白茶树茶芽肥壮长大数倍于菜茶茶芽,这也许就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南方茶树“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的原因。福鼎大白茶为迟芽种,茶芽肥壮,多酚类、水浸出物含量高,成品味鲜、香清、汤厚。大白茶良种茶树原料是制造白毫银针的必要的物质基础。福鼎大白茶和政和大白茶,两个都是芽叶上茸毛特多的无性繁殖系品种,采取压条或扦插方法进行繁殖,性状整齐。在这两个品种集中栽培的茶园里,每当春天发出新芽,茸毛密被,曦阳之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好像霜覆,是其他茶园里所看不到的一番景观,分外诱人。
 
采摘讲究十不采
白毫银针的采摘十分细致,要求极其严格,规定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头不采,风伤芽不采,人为损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号称“十不采”。
只采肥壮的单芽头,如果采回一芽一、二叶的新梢,则只摘取芽心,俗称之为抽针(即将一芽一、二叶上的芽掐下,抽出作银针的原料,剩下的茎叶作其他花色的白茶或其他茶)。采下的茶芽,要求及时送回厂加工。
白毫银针的制法特殊,工艺简单。制作过程中,不炒不揉,只分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其中主要是萎凋和晾干,使茶芽自然缓慢的变化,形成白茶特殊的品质风格。具体制法是:采回的茶芽,薄薄地摊在竹制有孔的筛上,置微弱的阳光下萎凋、摊晒至七八成干,再移到烈日下晒至足干。也有在微弱阳光下萎凋两小时,然后室内萎凋至八九成干,再用文火烘焙至足干。还有直接在太阳下曝晒至八九成干,再用文火烘焙至足干。在制作过程中,要根据茶芽的失水程度进行调节,工序虽简单,要正确掌握亦不易,特别是要制出好茶,比其他茶类更为困难。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白毫银针 制作过程 多酚类 普洱茶 普洱 茶树 好茶 工艺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白毫银针美文
白毫银针美文
白毫银针典故传说
白毫银针典故传说
福建政和洞宫山与白毫银针传说
福建政和洞宫山与白毫银针传说
白毫银针的冲泡方法
白毫银针的冲泡方法
几种另类的白毫银针冲泡方法
几种另类的白毫银针冲泡方法
白毫银针的特点
白毫银针的特点
白毫银针产自哪里
白毫银针产自哪里
君山银针和白毫银针区别
君山银针和白毫银针区别
白毫银针的特色与制法
白毫银针的特色与制法
白茶白毫银针的品质
白茶白毫银针的品质
明前白毫银针
明前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具生命初始气息的茶
白毫银针具生命初始气息的茶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