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从王婆卖茶谈宋代茶文化

时间:2023-11-25 14:21来源: 赵燕云 作者: 赵燕云浏览:
《水浒传》中王婆贪贿说风情等情节写到王婆的茶馆,然后王婆就主动给大色狼西门庆推荐过梅汤与和合汤。 梅汤,即酸梅汤,宋时用酸梅加冰糖熬制,添加玫瑰汁桂花蕊等辅料,放凉,再拌以碎冰,彼时夏日上等冷饮。当然王婆向西门庆推荐酸梅汤,是看穿了西门庆想勾搭潘金莲
普洱茶
《水浒传》中“王婆贪贿说风情”等情节写到王婆的茶馆,然后王婆就主动给大色狼西门庆推荐过梅汤与和合汤。
梅汤,即酸梅汤,宋时用酸梅加冰糖熬制,添加玫瑰汁桂花蕊等辅料,放凉,再拌以碎冰,彼时夏日上等冷饮。当然王婆向西门庆推荐酸梅汤,是看穿了西门庆想勾搭潘金莲的色心,有暗示自己可以为其“做媒”的意思。
和合汤则是用百合、红枣、银耳、桂圆等炖煮的甜饮,当时一般用于婚宴上,象征夫妻和合。王婆向西门庆推荐和合汤,有暗示她帮助成其好事的意思。
在《水浒传》其他地方还写到了姜、宽煎叶儿,以及写王婆点:“点道茶,撒上白松子、胡桃肉。”等等。
里面有“点茶”这个词。
小说反映当时历史,实际情况是宋代流行点茶,宋代茶馆经营范围也不仅仅是茶类
中国虽喝茶历史悠久,但“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人喝茶以煎煮为主,简单粗暴: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而且有时还会加生姜或者盐等调味。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南方各地茶叶产量巨大,保证了茶叶供应,茶与盐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所以茶馆生意非常火爆。
 
点茶无需茶壶,所以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因此你要是古玩摊捡漏遇到宋朝茶壶就要注意了。
在唐代时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多用铜碗、银碗甚至金碗,也用铁碗。后来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而且金属茶碗都有腥味,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理想的茶具(参见苏廙《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廙的见解经过实践证明非常正确,从而到宋朝已经基本只用瓷碗喝茶。
即便现在喝绿茶,用铁壶味道也大减,如果普洱,更没法尝。
宋朝人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厚,造型古朴;盏身内外有铁锈或棕色条纹,也有银光条纹如兔毛者为上品,号称兔毫盏。这种茶碗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薄,釉白,半透明,很好看,但不适用,所以这种茶碗当时并不受欢迎。
紫砂茶具在宋代已经能烧制,但当是紫砂并不被时人喜欢,主要是紫砂透气性太强,宋代点茶喝法,茶汤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
点茶法比起唐人喝茶就高雅多了: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候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特别说明,点茶在镰仓时代的荣西禅师由南宋传入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
点茶基本做法是先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注入少量沸水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用茶筅快速搅动,此时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点茶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特制的瓷瓶烧水,宋朝人称为“砂瓶”,这种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放在炭火上烤,也有少量银制。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所谓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南宋罗大经在《茶瓶汤侯》中详细记载了煮水的要领:“近世瀹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侯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水初沸时,如砌虫声卿卿万蝉鸣;忽有千车稛载而至,则是二沸;听得松风并涧水,即为三沸,此时,便应及时提起汤瓶,将开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盏中,随即用茶筅击打茶汤,直至水与茶充分交融,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为止。
罗大经还认为: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宜老,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
点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温的调节非常重要。因而在点茶过程中调整炭火又非常重要,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
斗茶流行于当时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之间,主要是猜测茶叶的产地、辨别茶叶的采摘时间,说出当下喝的是春茶还是秋茶,以及辨明点茶之水的来源和品质。这种带有赌博色彩和游戏乐趣的斗茶方法通过日本僧人传到日本后,在不断融入日本本国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集日本品茗文化艺术为一体的“茶道”。
宋徽宗也是斗茶爱好者。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就把斗茶誉为“盛世之清尚”。
蔡京《延福宫曲宴记》中就记载了一次宋徽宗亲自与亲王大臣们斗茶的一幕:““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而流行于民间的主要斗茶形式,是以评出点茶技术和茶品的优劣为主。斗茶又称“茗战”,这种斗茶形式促进了当时茶叶品质和点汤技艺的提高。
宋代“茗战”过程如下:
先列具。摆出斗茶的用具,即上面说的茶碗,也称茶盏,砂瓶,也叫汤瓶,盏托,也就是茶碗托盘,材质金银铜铁、瓷器、漆器都有,造型也各种各样。
然后开始炙茶,微火烤茶饼,去除水分和使茶变香。
炙茶完毕开始碾茶,用特制的茶碾子碾成茶粉。
碾完还要用绢箩筛子筛一遍,过滤下稍粗的茶碎叶。
然后候汤。
水开后还要烫盏,用热水把茶盏烫一下,一来卫生,二来要茶盏保持温度,因为“冷则茶不浮”。
然后调膏,把茶末放进茶盏中先用少量沸水调成粥样,溶解下茶叶浓汁。
最后叫击拂,边用沸水向茶盏冲点便用茶筅击打搅动茶汤,然后茶盏表面就会形成一层泡沫。
泡沫在茶盏璧上停留时间长者、泡沫散去茶盏内壁水痕停留时间长者、茶水色泽鲜白的为胜方。
宋人点茶崇尚汤色鲜白,其次为清白、灰白、黄白。茶色鲜白说明叶子肥嫩,泛青说明蒸青时火候不够,发灰是蒸青火候过了,泛黄是茶叶叶子太老。如果出现红汤,属于烘培过度,直接不用斗了,必败无疑。
除了斗茶,宋代茶事还有茶宴。
茶宴的正式记载见于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与赵莒一块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但不象“竹林七贤”那样狂饮,而是以茶代酒,聚首畅谈,洗净尘心,在蝉呜声中谈到夕阳西下。钱起为记此盛事,写下一首《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宋代武夷山一些寺院流行“茶宴”。朱熹居五夫,常与友人赴开善寺茶宴,与住持圆悟交往甚笃,经常品茶吟哦,谈经论佛。圆悟圆寂,朱熹作吊唁诗:“一别人间万事空,焚香瀹茗恨相逢。”
禅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径山寺茶宴。径山寺建于唐代,在今浙江余杭,山明水秀,是品茗佳处。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茶宴。
南宋开庆元年(1259)日本高僧南浦昭明来径山寺求佛法,前后五年学成回国,将径山寺茶宴仪式传到日本,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当今“日本茶道”。
茶宴因客而异,分品茗会,茶果宴,分茶宴三种。品茗会纯粹品茶,以招待社会贤达名流为主;茶果宴,品茶并佐以茶果,以亲朋故旧相聚为宜;分茶宴,才是真正的茶宴,除品茶之外,辅以茶食。茶宴之道,追求清俭朴实,淡雅逸越,以清俭谈雅为主旨,类似于现在之茶话会。
 
宋代的茶以饼茶为主,类似现在普洱样式,因而点茶时要先把茶叶炙烤碾碎。最高档的号称“龙团凤饼”,也叫“龙凤团茶”,是宋代的御茶。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龙团凤饼以制作工艺精湛著称,采用鲜嫩茶芽经过蒸青、压榨、研磨、造型、干燥、压印等工序精制而成,茶饼表面上印有凹凸龙或凤的图形纹饰,有些表面甚至还用纯金镂刻金花点缀,华美之极。
宋人称其为官焙、龙焙。它的产地在今福建建安凤凰山的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东部)。
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其下直北苑,帝联诸焙。厥土赤壤,厥茶惟上上”。
丁谓《北苑茶录》记载:“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北苑地名也。今曰‘龙焙’”。
蔡襄《北苑茶录》记载:“茶味主甘味,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自晋公(丁谓)实之于书,至今遂谓之北苑”。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茶之精绝者,乃在北苑”。姚宽《西溪丛语》说:“建州龙焙面北,谓之北苑。”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称:“四方以建茶为目,皆曰北苑。”
因是在建安凤凰山北苑生产的茶,当时也称“北苑茶”。
可见此地所产茶叶在当时名气极大。
宋代龙凤团茶制作开始于宋太宗时期,起初是八饼为一斤的大龙凤团茶。宋仁宗庆历年间,著名书法家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曾亲自监制北苑贡茶,创造出更加精美的二十饼为一斤的小龙凤团茶。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宫人往往镂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也写道:“建茶盛于江南,近岁制作尤精。龙凤团茶最为上品,一斤八饼。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一斤二十饼,所谓上品龙茶者也。仁宗尤所珍惜,虽宰臣未尝辄赐。惟郊祀致斋之夕、两府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金为龙凤花贴其上,八人分蓄之,以为奇玩,不敢自试,有嘉客,出而传玩”。
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建州岁贡大龙凤团茶各二斤,以八饼为一斤。仁宗时蔡君谟知建州,始别择茶之精者为小龙团十斤以献,斤为十饼”。
小龙凤团茶制作更加精良,深受士大夫们的喜爱与推崇。茶因分量轻小,数量也会多,传播范围更广。
宋神宗时又创造出比“小龙团”还精美的“密云龙”团茶。宋哲宗年间,又研制出更精湛的“瑞云翔龙”团茶。到宋徽宗时,喜欢丰亨豫大,制茶更加精益求精,创制出号“新龙团胜雪”的团茶。可谓极至精致,极尽奢华。
 
这在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元丰间,有旨造‘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之上。绍圣间,改为‘瑞云翔龙’。至大观初,既又制三色细芽,及试新銙、贡新銙,自三色细芽出,而瑞云翔龙顾居下矣。宣和庚子岁,漕臣郑公可简,始创为银线水芽。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新龙团胜雪’”。
周辉《清坡杂志》记载:“自熙宁(神宗年号)后,始贵‘密云龙’,每岁头纲修贡,奉宗庙及贡玉食外,赉及臣下无几”。
北宋无名氏《南窗纪谈》记载:“唐人所饮,不过草茶。今建州制造,日新岁异,其品之精绝者,一饼值四十千,盖一时所尚,故豪贵竞市以相夸也”。
《南窗纪谈》成书年间大致在北宋末,价值达四十千一饼的茶饼,很可能就是徽宗时造的顶级龙团茶“新龙团胜雪”。
欧阳修记载宋仁宗时“小龙凤团”茶饼的价格是每片黄金二两。无名氏记载北宋末“新龙团胜雪”茶饼的市场价是四十千,即四十贯。
宋代黄金与铜钱比价不固定,但大致在1两黄金为10贯铜钱。仁宗“小龙凤”的价格是一片20贯铜钱,徽宗“新龙团胜雪”价格是一片40贯铜钱。以黄金算,“小龙团”的价格是每片二两黄金,“新龙团胜雪”的价格是每片四两黄金。
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还记载:“龙焙初兴,贡数殊少,累增至元符,以片计者一万八千,视初已加数倍,而犹未盛。今(宣和)则为四万七千一百片有奇矣”。
也就是宋哲宗元符(1098—1100)年间,年产龙团贡茶达一万八千片,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年间,产量竟高四万七千一百余片。
按照当时每片龙团茶饼价值黄金二两计算,宋徽宗宣和年间北苑茶场每年产贡茶价值九千四百八十斤黄金。宋代1两黄金大约为今天的40克黄金,按照现在一克黄金330元计算,宋代一两黄金价格在13200元人民币,一片龙团茶的价格在26400元人民币。宋徽宗宣年间北苑茶场每年产贡茶的价值在十个多亿人民币。
如果以“新龙团胜雪”的价格每片黄金四两的价格计算更是惊人。
欧阳修就曾说过:金可得而茶不可得。
苏轼直接把好茶比作美女:从来佳茗似佳人。
当然“龙团凤饼”非是普通老百姓能饮用之物。
除了福建,如今的浙江、四川、广西、江西也产茶。比如双井、宝云、月兔、垂云、修仁、峨眉雪芽、鸠坑、七宝等茶在当时也列为贡茶。
当然这些茶叶普通百姓也很难得到。需要说明的是,宋代已经利用蒸青法制作散茶,喝散茶远比喝点茶简单方便,而且更能获取茶叶的本味,因而明清基本是泡茶了。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喝茶 普洱 好茶 工艺 茶叶 饮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饮茶文化的四个演变过程
饮茶文化的四个演变过程
易中天说大宋茶文化
易中天说大宋茶文化
紫砂器具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紫砂器具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的世界性
中国茶文化的世界性
茶文化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文化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文化之养生趣谈
茶文化之养生趣谈
解析普洱茶的原生态茶文化
解析普洱茶的原生态茶文化
详述中国茶文化精神内涵
详述中国茶文化精神内涵
历史悠久的淮南茶文化
历史悠久的淮南茶文化
第三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暨第四
第三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暨第四
第四届茶文化高峰论坛盛大举办
第四届茶文化高峰论坛盛大举办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