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PUER10000问 >

你知道茶的第一发现者是谁吗?

时间:2023-12-22 10:03来源:互联网 作者:茶妹妹浏览: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茶叶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构成文化,那么你知道茶的第一发现者是谁吗? 饮茶的发源时间,见于一些史料上. 1.神农时期: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
普洱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叶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构成文化,那么你知道的第一发现者是谁吗?
饮茶的发源时间,见于一些史料上.
1.神农时期: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
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
“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
“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文章来自微信号 cha567 关注我学习更多茶叶知识。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深度茶话
【“吃”茶】“吃”茶有别。山吃海饮地喝茶,就是口渴时大碗大杯的牛“饮”。饮不在茶,在水。拿着蛋杯或盖碗喝茶的,称之为“喝”。喝少在茶,多在喝茶时人与人的情感或信息的交流。“品”者,有小杯细漫功夫喝茶之意,重点在“茶”本身,当然有时也品品人生的味道。饮在江湖,喝在茶肆,品在朝堂。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饮茶习惯 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喝茶 普洱 茶树 茶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虽然大家都爱,但是有一些不
茶虽然大家都爱,但是有一些不
食用、药用、饮用,小小茶叶的
食用、药用、饮用,小小茶叶的
辨别“做旧白茶”的七点建议
辨别“做旧白茶”的七点建议
从古至今,茶叶是怎么被发现的
从古至今,茶叶是怎么被发现的
文革砖的由来你清楚吗?最具代
文革砖的由来你清楚吗?最具代
解析97水蓝印普洱茶重要特征,
解析97水蓝印普洱茶重要特征,
泡普洱茶过程中,翻动叶底会有
泡普洱茶过程中,翻动叶底会有
普洱茶的燥感是什么?
普洱茶的燥感是什么?
“天价老茶”年份鉴证的几个层
“天价老茶”年份鉴证的几个层
红茶的茶汤一定是浓红色吗?红
红茶的茶汤一定是浓红色吗?红
人生的味道,在茶中
人生的味道,在茶中
为什么国内茶客不爱袋泡茶?
为什么国内茶客不爱袋泡茶?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