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茶的品饮方式

时间:2019-01-30 16:56来源:网络 作者:玲儿浏览: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发展至今,茶文化领域中不只单单的茶,现在关注更多是茶膏,而现代茶的品饮方式也有茶膏文化独特的一支。小编整理御茗堂茶膏的品饮方式以及中国数千年的饮茶史。 冲饮法 冲饮法是现代茶膏冲泡的一种方式,茶膏在唐代就经发现,其冲泡方式是

   ,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展至今,茶文化领域中不只单单的茶,现在关注更多是茶膏,而现代茶的品饮方式也有茶膏文化独特的一支。小编整理御茗堂茶膏的品饮方式以及中国数千年的饮茶史。
   冲饮法
   冲饮法是现代茶膏冲泡的一种方式,茶膏在唐代就经发现,其冲泡方式是根据当代茶叶饮茶习惯而冲泡,而冲饮法茶膏是在现代作为一种时尚养生饮法。而且方便快捷。
   煮饮法
   煮饮法是将茶膏欣赏和品饮结合的淋漓尽致的方式。在御茗上煮好开水,投入御茗堂茶膏,茶膏如仙女在水中跃舞般,美轮美奂。欣赏之余还可以品饮茶膏,醇和、爽滑、回甘。别有一番滋味。
   除以上两种现代的茶膏的品饮方法。回顾我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有过四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
   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常常食不果腹。因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
   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的时期。当时的饮用方法如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即是,煮茶时,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至现在,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
   三国时期就出现过这种饮法,于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意为: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它香调料,强调品茶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第四个阶段:泡饮法
   可叫做全叶冲泡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茶在饮用上又一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叶冲泡 饮茶习惯 茶文化 茶树 茶叶 饮茶 冲泡 品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普洱茶江湖那些帝国
普洱茶江湖那些帝国
适合十二星座饮用的凉茶
适合十二星座饮用的凉茶
老人喝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老人喝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普洱茶饼内飞居然是“红头文件
普洱茶饼内飞居然是“红头文件
普洱茶包装材料
普洱茶包装材料
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与普洱茶的
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与普洱茶的
夏季常用一些代茶饮的功效
夏季常用一些代茶饮的功效
行一段绝美旅途 享一碗酥油茶
行一段绝美旅途 享一碗酥油茶
办公室5款养生茶
办公室5款养生茶
排队6小时就为一杯茶
排队6小时就为一杯茶
9种茶饮能养生
9种茶饮能养生
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华
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华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