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在中国的历史上留存已久,其地位更是不可撼动,无论是何种文化背景下,茶都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世俗茶道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
	   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
	   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
	   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
	   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
	   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
	   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
	   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要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要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
	   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叶进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
	   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
	   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
	   茶中有温馨。
	   茶既为雅物,也为俗物。
	   但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中国人在,茶道在,情意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