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个世界,看待事情,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于是乎,有了辩论的意义。
	千年前,孔夫子东游列国,遇上两个小娃娃,在辩论太阳的距离。
	那在挂在天上亘古不变的太阳,照亮大地,提供光明。
	它到底是早上离我们更近,还是下午离我们更近呢?
	一者说,清晨太阳离得近,像个红红的大脸盘,近大远小;
	另一人认为,中午太阳离得近,正午阳光更为热烈,近者热远者凉。
	两者都说得有道理,见多识广的孔子,也不能做出判决。
	通过辩论,探求真知,激发了探知未来的好奇心,促进社会发展。
	泡茶,到底是要闷泡,还是快出水,在茶圈里向来争议不断。
	那么,日常喝茶,闷泡到底可不可取,请看下文分析!
	《2》何为闷泡?
	在茶圈,闷泡这个话题,常常引发不少争议。
	旗帜分明,观点鲜明,分为两大阵营。
	一队,支持泡茶时要闷泡,若是不闷泡,茶汤根本没滋味。
	泡茶不闷泡,根本分别不出茶叶的好坏。
	另一对,反对泡茶闷泡,认为这是对好茶最大的破坏,闷泡根本并非常规喝茶方式。
	好茶,内质丰富,泡茶时稍稍与水接触,内质物便会磅礴而发,释放出好滋味。
	若是用闷泡的手法,内质物提早过多释放,一来造成内质物损耗,二来容易将茶泡得浓重苦涩,不符合健康喝茶理念。
	正当这两方阵营,针锋相对,大谈闷泡的好与坏时,另一头,还有茶友不知道什么叫做闷泡。
	用玻璃杯泡茶,是不是闷泡?
	闷泡要不要盖盖子?
	煮茶不是一直闷泡吗?
	……
	在探讨泡茶该不该闷泡时,我们先来弄明白,“闷泡”二字,定义上要怎么理解?
	所谓“泡”,字面上的理解,就是将茶放在水里泡着。
	所谓“闷”,在汉语解释上,“闷”作为动词使用时,是指密闭,不透气的意思。
	将两者结合,闷泡的意思,就是让茶和水在一个密闭环境内长时间接触着。
	密闭的环境,即要盖上杯盖,形成相对密闭的环境,并且这闷泡的时间,还不短。
	泡茶时,注水完成后,盖上杯盖,从开始闷泡到出汤,正常茶水接触的时间,至少远远超过10以上。
	《3》闷泡,是鉴茶。快出水,才是品茶!
	闷泡,并非常规的喝茶方式。
	在日常饮茶过程中,不建议用闷泡的方式喝茶。
	内质丰富的好茶,何愁快出水之下,没滋味呢?
	若是一款茶,非得用闷泡的方式,才能释放出零星的茶味,不闷泡没味道,这样的茶,不值得买。
	实际上,这类需要闷泡才能出味道的茶,闷泡对其而言,有如回光返照,只是种短暂的滋味释放。
	品质好的白茶,就像一块吸满水分的海绵,稍微一挤,便会释放出滋味物质,用快出水的手法,更能将其丰厚的内质物妥当利用。
	好茶,快出水下,内质物均匀有规律的释放着,品质好的白茶,快出水下,泡上十来冲,不在话下。
	快出水下,一冲又一冲,一杯又一杯,闻香,尝汤,品滋味,看叶底,方能品茶的奥妙所在。
	凡事过犹不及。
	好茶,若是拿去闷泡,一下子将内在物质,大多悉数释放。
	一口吃不成胖子,这些过多释放的茶味物质,会使得茶味过浓,过重,反而不能呈现其最为曼妙的风采。
	是以,若是从日常品茶,感受一款茶最为美妙的滋味出发,不建议闷泡。
	好茶,闷泡过后,反倒会降低茶叶的品质和影响喝茶感受。
	看到这儿,不少茶友可能要疑惑了,那为什么这么多人,许多喝茶的老前辈,在选茶买茶的时候,要将茶拿去闷泡呢?
	在这,先来区分两个概念,鉴茶和品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喝茶方式。
	鉴茶,出发点在于,用坐杯闷泡的方式,放大一款茶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决定要不要买它。
	就像买翡翠玉器,要拿个放大镜,专门挑瑕疵和毛病,是一个道理。
	品茶,重点在于品字,目的在于通过品尝,仔细感受一款茶的色香味,体会其美好风味。
	鉴茶,是为了找缺点,为了找出一泡茶的缺陷,不惜付出毁掉一泡茶的代价。
	在武夷岩茶的评审上,为了快速分出好坏优劣,就常用到闷泡法鉴茶。
	闷泡一分钟,闷泡两分钟,闷泡三分钟,找出香气,水感,韵味最佳的茶,进行优劣对比。
	闷泡过后,鉴别岩茶好坏,就像是在一堆矮个子里,挑出高个子,是基于特定场合需求。
	若在有条件,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慢慢坐下来,用快出水的方式,一冲冲将茶泡来品,也不失为判断茶叶好坏的重要方法。
	相比于闷泡,快出水,一冲冲泡来品,更能全面、客观、公允的判断一款茶的好与坏!
	品茶,是为了找优点,用尽各种方法,将茶叶的最美风貌展现出来,得出那最为曼妙的茶汤。
	在用上啜、吸、咂、卷等品茶方式,让口腔全方位的接触茶汤,调动多重感官,感知这口茶汤的美好韵味。
	在日常喝茶过程中,快出水,释放茶味精彩,方得品茶的真谛。
	平日里,若用闷泡法喝茶,是对茶味的浪费,也是给味蕾找虐。
	《4》关于闷泡,这三点常见误区要分清!
	好茶不怕闷,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能听到的一句话。
	事实果真如此吗?
	白茶不是可以拿来煮着喝吗?为什么不能拿来闷泡,煮茶过程中,茶与水接触的时间,不是更长吗?
	泡茶不适合闷泡,为什么看到别人用盖碗泡茶,泡到六七冲,茶味变淡后,常能听到说,稍微坐杯一下,让茶味释放呢?
	坐杯和闷泡,不是一样的概念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上述种种关于闷泡的误区,下面就来好好解一解。
	【好茶不怕闷!】
	根据上文,好茶不怕闷,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好茶,用闷泡的方式,会提前过多损耗内质物,造成茶味浪费,不利于健康饮茶。
	在茶叶中,真正不怕闷的,只有内质寡淡的劣质茶。
	在这样的情况下,白茶的内质物被过多消耗,用常规的快出水泡茶方式,不能让物质释放,茶味淡而寡。
	唯有剑走偏锋,用极端的闷泡法,才能得出几分滋味。
	好茶不怕闷,这根本就是在为劣质茶找借口!
	【白茶可以煮,为什么不能闷泡?】
	品质好,内质丰富,经过时间陈化后的白茶,适宜煮着喝。
	为什么能用来煮着喝的白茶,不能用来闷泡?
	这是因为,煮和泡,白茶所接触到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释放的内质物,也有所不同。
	煮茶,壶内的水温处在不断加温过程,在高温沸煮下,白茶内含的胶质物和可溶性糖,大量被逼发,释放于汤水中,为茶汤增添绵柔甘醇风味。
	泡茶,注水沸水泡茶后,水温是不断呈现下降的状态,此时,若不快出水,而是将茶长时间闷泡,茶味会泡得苦涩不堪。
	就像同一条鱼,炖着吃,需要文火慢炖,方能得出鲜美的鱼汤。
	若是烤着吃,大火长时间烤,会使其变成焦炭,根本无法食用。
	【闷泡和坐杯,是相同的概念吗?】
	从字面上理解,“坐杯”就是让茶坐在杯子里。
	增加茶和与接触时间,再倒出茶汤。
	这样看来,闷泡和坐杯,两者概念极为相像。
	但为何闷泡不可取,坐杯可以适当使用呢?
	因为坐杯和闷泡,是不一样的性质。
	闷泡是疯狂地让茶和水长时间接触,是为了让茶叶的缺点暴露。
	而坐杯是循序渐进的,目的是为了让茶汤更好喝。
	在平日泡茶时,一泡茶,前期冲泡时,一直用快出水的方式,注水完成后,旋即倒出茶汤。
	喝到后面几冲,茶味淡了,但看茶叶还没有完全舒展,丢了又很可惜。这时就可以延缓出茶汤的时间,适当坐杯。
	至于延缓的时间,要根据茶汤的浓淡情况判断。
	可见,泡茶过程中,坐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适当使用,能让后续的茶味,泡得更好喝。
	若是泡茶一上来,在干茶阶段就坐杯,同样是不适宜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春日好风光,春暖花开,闲来无事,不妨喝茶。
	对于爱茶人来说,喝茶乃人生一大快乐事。
	泡出一杯汤水盈盈的好茶,实在惬意!
	享受一杯茶,将其泡出最佳的风采,需要快出水。
	闷泡,先来不是常规的喝茶方式。
	泡好茶,快出水,让茶味循序渐进释放,方得真滋味。
	一碗好茶,一段美好时光,又得浮生半日闲!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