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可知紫砂有哪五美

时间:2023-07-31 11:41来源: 茶百科 作者:宋双才浏览:
紫砂壶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壶上有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有金石篆刻、诗词铭文,当水注入壶内,还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有如泉水流淌的音乐;有些壶型仿佛舞蹈动作的定格。 但,一抔泥土之所以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寓意,它的精神本质。如同月
普洱茶
紫砂壶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上有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有金石篆刻、诗词铭文,当水注入内,还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有如泉水流淌的音乐;有些型仿佛舞蹈动作的定格。
但,一抔泥土之所以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寓意,它的精神本质。如同月饼之美在于象征着团团圆圆,玉石之所以几千年来被文人所宠爱,因为它是美好人格的象征;因君子比德于玉,演绎出一套博大精深的玉文化;紫砂壶的魅力同样如此。有“北京老壶”之称的宋双才先生在总结紫砂壶文化底蕴的时候,借鉴玉之“五德”提出紫砂文化的“五美”。
“和为贵”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并不是与“斗争”相对而言,而是与“同”相对而言。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紫砂壶的和之美就体现在对万物多样性的尊重,在于一视同仁的胸怀。
 
和一切
茶人都知道,喝绿茶要用玻璃杯,喝乌龙茶需用盖碗,但是紫砂壶作为泡茶器皿,既可以用来喝绿茶,也可以喝现在时髦的普洱茶。自明代人们饮茶习惯发生改变以后,紫砂壶成了最好的饮茶器皿,那时还只有绿茶。直到清中叶以后,有了发酵工艺,茶的种类多了起来,人们发现,紫砂壶适合于各种茶,能冲泡出最好的效果。茶具砂为首,无论是高贵的普洱龙井,还是乡村野老的茉莉花茶,置于紫砂壶中,都可氤氲出最醇正的香气,流淌出最本真的色泽。  
 
无论饮茶者高低贵贱,紫砂壶一视同仁。皇帝可以用,普通民众也可以用。皇帝尽管用出皇帝的气派,百姓自有百姓的乐趣,紫砂壶承受着不一样人一样的爱。        
和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皆可幻化为壶,皆可把玩于掌心之中。瓜果梨桃、人物众生,在做壶人手中一跃而出,自然会把不同的情感愿望带到壶上。有一壶名为波浪锥,波浪锥传说是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武器。但人们企盼和平,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化利器于茶水之中。这把壶自然表达了做壶人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李昌鸿先生曾做一对儿壶,名为雍容华贵。
一高一矮两壶象征夫妻二人,壶上刻有举案齐眉故事,祝愿人间和和美美。壶可传情、可达意,紫砂和万事万物万种情愫于壶上,令赏壶人思接千载。
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要素。大千世界,万水争流,汇入大海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人生的至高境界既在合而不同,又讲博采众长,互相吸收。
《周易》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刚柔相济也是这个道理。壶小乾坤大,万事万物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哲理皆容于一壶之中。        
 
融金木水火土。
书画纸张由树木加工而来,遇火立刻成灰。而紫砂本身是土,又含铁质,遇水成泥,逢火成陶,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在烈火中融为一体,锻造出一个通透的新生命。这一锻造过程不需任何修饰,不像瓷器那样需要包上一层彩釉。紫砂壶可以说是表里如一,素面素心。 
融方圆刚柔。
紫砂壶不仅造型上有方圆之分,壶身、壶把、壶嘴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壶上的线条更是有曲有直、刚柔相济。即使看似圆形的筒身,其横截面也可以是方形,真是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再细观壶之神韵,即使气质刚强似猛士,曲水流长处也自有侠骨柔肠。        
 
融天地四方。
壶身虽小,却能自成一个世界。壶中有上下,壶因为有把有嘴可以分出前后左右,甚至因为它的闭合结构可以分出表里。壶上的“上下左右前后”与天地“六合”一样合成一个天下,且两两相对应而存在。
苏东坡仰天长啸:“天生我才必有用”,道出了顶天立地的豪情!用,是气魄,是价值所在,更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做有用之才不仅是历代文人侠士的人生追求,也是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顽石可填海、可补天,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万物之美也在用中得以充分体现。        
然而收藏界却滋生出一种怪现象:一件所谓古董放进多宝阁养尊处优,它的收藏价值节节高升,它的实用价值却随之降为零,成了尊贵的“废物”。比如玉如意,原本是民间搔痒的工具,后来渐渐转化成陈设珍玩。如今你是万万舍不得拿它在背上挥舞了。紫砂壶却是收藏品中的另类,它永远不会丧失实用功能,它的美就体现在与你朝夕相处的饮茶起居之中,而且越用越美。  
 
紫砂壶的美存在于使用当中,将沸水注入壶中,观壶色莹润如玉,听泉眼细流汩汩,茶香袅袅而来,壶在你眼中亦真亦幻,龙飞风舞,却又触手可及。拿来摩挲把玩,心中顿生愉悦亲近之感,亦可舒筋活血,强身健体。无论青花瓷、青铜尊还是罗汉塌,都会用旧,而紫砂壶却能在使用当中愈发光彩照人,越用越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养壶”。壶靠使用以养生,以养浩然之气。    
紫砂壶的用之美也并非逞一时之强。紫砂壶与茶文化相伴而生,只要茶在,它就有用武之地,就可以日日提醒你不可一日无茶,不可做无用之人。
 
追求奇特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有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文似看山不喜平。传说紫砂壶的创始人供春曾做过一把壶,不泡茶时壶为褐色,往壶里注水,壶身随水位上升渐渐变色,注满水后全部变为绿色。不论这样的传说是否属实,可见在紫砂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追求奇特是一个目标。        
紫砂材质特殊,这是一奇。它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可以适合一切茶,泡茶隔夜不馊。而且紫砂材质有类似海绵的吸附性,常沏茶的壶,就是不放茶叶,水中也有茶香。紫砂还可以独立成陶,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添加其它矿物而独立成陶的陶土,它本身具有很好的粘结度和可塑性,具备单独成型的能力,是世上的泥土中最奇特的一种。用这种被称作泥中泥岩中岩的五色土做成壶,出窑时形比冶铜,入手光可鉴人,且越用越有玉感,不能不谓之奇。  
 
紫砂壶表现力强,又是一奇。我们看一幅油画往往会产生真实的幻觉,当眼睛近距离观察一幅油画时,除了笔触就再也无法看到所表现的其他物体质感。紫砂就不一样了,用紫砂做成的牡丹壶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芒果壶看上去就是刚从树上摘来下的芒果,无论从造型、颜色还是质感来看,都惟妙惟肖。远看如是,近看也如是。紫砂做出来的动物、鸟虫更是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此外紫砂壶形态上“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大师级的壶每次都是创作,每一把都有不同,变化多端,幻化无穷。艺术贵在变化,紫砂壶把变化的奇美表现到了极致。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由来已久。大隐隐于市,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精英的主流人生观。从姜太公钓鱼,到诸葛亮隐居茅庐,传统文人的人生哲学是才能得不到施展时韬光养晦,一旦被重用便会鞠躬尽瘁、豪气冲天。紫砂壶也有这样的气魄。
 
紫砂虽被称为五色土,却绝少有艳丽奢华的颜色,大多是沉稳低调的色系,符合中国人内敛低调的为人之道和审美情趣。紫砂壶历来都以原色示人,很少点缀,即使有部分装饰,也只是刻绘泥绘之类手法技艺,近代或现代也出现镶嵌金丝银丝或绞泥之类手法,均没有破坏或影响紫砂原有的沉稳。紫砂的沉稳低调,让人充分感受到捧在手心的真实诚挚,值得与其慢慢相处,独处时紫砂能让你心境平和。   
古人评价紫砂土与黄金争价,紫砂壶可与商鼎周彝比肩,甚至感叹:“人间珠玉安足取?不及阳羡一抔土。”可见在爱壶人眼中,紫砂壶虽不是金子却也一样发光。一把好的紫砂壶流落到哪里都不怕被埋没,它在日月精华中休养生息,等待人们发现它的真正价值。而一旦被发现,它尊贵的气质使它即使放在皇宫里也不会失色。虽然仅是一抔泥土,却能化高贵于泥土之中。紫砂壶表面无釉色,不以浮华悦人而藏温润光泽于泥内,只有在不断使用当中才会越来越美。这种含蓄、深沉的姿态也是一种人生的启迪 紫砂壶的“五美”恰与玉的“五德”形成巧妙的对照。
 
宋先生总结说:玉的仁、义、智、勇、洁“五德”是玉石的天然之美,是指向自身的五种品德;而紫砂壶的和、融、用、奇、隐“五美”则是经过艺人的创造赋予的,不同水平的壶,五美的程度也表现不同。这五美要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在万事万物的联系中得到体现。
品读紫砂壶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精神的修养,寓教于乐,可以净化心灵。西方人已经开始关注中国的紫砂壶文化,有的美国人甚至把紫砂文化同中国文化划等号。而紫砂壶的文化底蕴究竟是什么,国人至今还没有系统的阐释。至少,紫砂壶,内敛与纯朴的完美融合,默默伴随国人修身逸性养德。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茉莉花茶 饮茶习惯 发酵工艺 茶文化 紫砂壶 普洱茶 乌龙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紫砂的调砂抽砂铺砂
紫砂的调砂抽砂铺砂
春茶正“鲜” 紫砂为伴
春茶正“鲜” 紫砂为伴
紫砂造型有气度
紫砂造型有气度
炼泥决定紫砂品质的好坏
炼泥决定紫砂品质的好坏
紫砂壶茶的紫知己
紫砂壶茶的紫知己
紫砂水平壶介绍
紫砂水平壶介绍
紫砂壶“吐黑”的原因及去黑方
紫砂壶“吐黑”的原因及去黑方
不同的茶适合什么样的紫砂壶呢
不同的茶适合什么样的紫砂壶呢
紫砂泥料的目数
紫砂泥料的目数
紫砂泥料是如何陈腐的呢?
紫砂泥料是如何陈腐的呢?
紫砂壶的“透气性”
紫砂壶的“透气性”
最全面的紫砂泥料讲解
最全面的紫砂泥料讲解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