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界名人 > 茶人故事 >

细述中国红茶之乡--英德茶文化

时间:2023-12-05 14:42来源:江南茶语 作者:佚名浏览:
英德古称英州,以生产红茶著称于世,是中国著名的茶乡。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里,一代又一代勤劳的英德人民在茶业上不断的奋斗和创造,在劳动实践中积淀了内容丰富意蕴五彩纷呈的茶文化。
普洱茶
英德古称英州,以生产红茶著称于世,是中国著名的乡。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里,一代又一代勤劳的英德人民在茶业上不断的奋斗和创造,在劳动实践中积淀了内容丰富意蕴五彩纷呈的茶文化
正所谓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关于“中国红茶之乡”的茶文化,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英德茶文化吧。
1
陆羽对北江流域茶的记载
英德种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公元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
在岭南的好“茶”系列中,北江流域的韶关茶是代表。最早发现韶关好茶的是唐代茶圣陆羽。他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上述陆羽记载中的“韶州”,即现在的韶关地区,清远自汉代建县制以来,在历史的早期上曾经属于韶州,后来划归广州,在1988年成为地级市。而唐代的陆羽是湖北人,为了写《茶经》,曾到过湖南、江西、广东等考察游历,可以推断,当时陆羽就是沿着秦汉古道到达北江流域考察茶的种植、饮用情况的。因此,陆羽记载中的南方茶应包括清远北江流域的茶,这无可争议,这可以说是北江流域对茶的最早记载了。
 
2
六祖慧能与英德西华寺
英德西华山建有寺庙(今英德云岭水头村)在民间及佛教中一直有“先有西华寺,后又南华寺”的传说。
道光《英德县志》卷4《舆地略》记载该县的五狼嶂产香茶,“然山高路险,采者不可多得”。而在民国《英德县续志》卷16《物产》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茶,鹤子乡浮云山茶,皆奇品,若中隅西华山茶,相传六祖手植;又有名葫芦茶者,丛生茎小而长,叶尖如指,能消暑觧毒,煎水治小儿疮疥。”
上述记载中提到了“相传六祖手植”是怎么回事呢?六祖惠能(638年-713年),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是著名的佛教禅宗祖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六祖慧能于唐仪凤二年到广东曲江县南华寺传经,英德西华山建有寺庙,离南华寺只有几十公里,六祖到西华山植茶符合佛僧在寺庙附近种茶的史实。慧能禅师在游历、传播佛禅过程中,亲手种植茶叶也在情理之中了。当然,我们也无需过多查证当年慧能禅师是否真正亲手种过茶叶,而千百年来,禅与茶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十分深厚,已是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事实。
 
3
杨万里与英德之缘
杨万里,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南宋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后又升为广东提点刑狱。杨万里在广东任职期间,曾到英德的浈江游览,留诗并赞美英德的山水。
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一生作诗两万多首,留下诗文中有很多是关于茶的,他一生嗜茶如命,“茗饮小过”、“频啜得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追求茶的味外之味,从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了为人处世之正道。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说,杨万里从常州知府调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时,将万缗积钱弃于常州官库,两袖清风而去。在广东任官时,曾以自己的七千俸钱代贫户纳税。杨万里归隐回乡后,两袖清风,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唯带(皇帝所赐的玉带)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未加修葺,只能挡挡丝风片雨。这也说明他品茶、爱茶,也欣赏茶的清澈澄明的品性,并将之作为人之道。因此,英德市为纪念先人、弘扬茶文化传统,将一条全长22公里市政大道取名为“杨万里大道”。
 
4
文学家梅尧臣与英德茶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梅尧臣是北宋卓越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他在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都体现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的特点,因此深受其好友欧阳修等人的推重称扬,南宋刘克庄及清代叶燮都称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比欧阳修大五岁,26岁时以叔父梅询的“门荫”,补太庙斋郎,步入仕途,但一生官职低微,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总是名落孙山,郁郁不得志,他曾在英德(即当时的英州)任“别驾”一职。所谓“别驾”,是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外出不能与刺史乘坐同一马车,因此称“别驾”。
梅尧臣擅长写诗。欧阳修称梅诗“以闲远古淡为意”、“穷而后工”’。梅诗现存2800多首,其中茶诗(包括少数叙及茶事者)有55首以上。他的茶诗,不仅数量多,而且不乏上乘之作。例如,梅尧臣在任英州别驾时曾以《山茶》为题赋诗一首:“南国有嘉树,华茗玉杯。曾无冬春致,常冒雪霜开”,称赞的就是英德的茶。
 
5
苏轼与英德之缘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绍圣年间,苏轼先被派往宋朝北部的边防要地定州,打算再作努力,整饬边防,抚恤军民。这时新党再度执政,厄运又接连而来,苏轼再遭谪贬,先是被贬至广东英州(今英德),再又被贬到更远的惠州和海南。宋代文坛巨子苏轼曾与千年古邑英德有着深厚的渊源,在英德的这片土地上,苏轼留下了让人寻味的文化记忆。
题留南山。南山,广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英德市区南郊二公里处,屹立于北江河畔,地势险要,风光秀丽。苏轼题名刻在南山睎旸岛西约6米处,原刻在古代已毁。苏轼题刻宽28厘米,高33厘米,从左至右竖书,楷体阴刻,内容是:“蜀人苏轼子瞻南迁惠州舣舟岩下与幼子过同游圣寿寺遇隐者石君汝砺器之话罗浮之胜至莫乃去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九月十二日书。”据《英德县志》记载:苏轼题刻中的“石君汝砺”,石汝砺,子介夫,号碧落子,浈阳(今英德)人,宋代理学家,精通五经,尤深于易,尝进所著易解图,为王安石所抑,后隐居南山圣寿禅寺讲解易经。
 
诗写碧落洞。碧落洞在英德市南郊七公里处,紧邻宝晶宫,是颇具特色的“穿洞”,洞中有河,穿洞而过;洞旁有洞,直通山顶。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轼描写碧落洞的诗歌全文如下:槎牙乱峰合,晃荡绝壁横。遥知紫翠间,古来仙释并。阳崖谢朝日,高处连玉京。阴谷叩白月,梦中游化城。果然石门开,中有银河倾。幽龛入窈窕,列户穿虚明。泉流下珠诽,乳盖交缦缨。我行畏人知,恐为仙者迎。小语辄响答,空山自雷惊。策杖归去来,冶具烦方平。
诗写何公桥。据载,英德宋代时称英州,在英州城中,有一条鹅公河将县城一分而二,前人以木板架桥接连两岸,方便往返,但每每被洪水冲毁,百姓来往非常不便。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时任英州郡守的何智甫(建安人)重路桥建设,体恤民情,牵头带领群众修建石桥,解决了周围百姓“过桥难”问题。桥的两面有阴刻楷体“何公桥”三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见。
石桥建成后,适逢北宋著名文学大家苏东坡遇大赦,在被贬岭南七年后受皇帝旨意北归,路过英州。史料记载,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4月,苏东坡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英州(未到任),8月再贬惠州,三年后又谪至海南儋州。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5月适值大赦,同年7月迁廉州(今广西合浦)。同年11月,苏东坡从广州乘舟北归,获得朝旨,官复朝奉郎,提举赴四川成都任职,路过英州。当时,英州郡守何智甫邀请苏东坡参观石桥,欲索文以记。当六十七岁高龄的苏东坡来到石桥时,见桥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联系自身又一次苦尽甘来的经历,不由心情大悦。他详细询问了建桥的有关情况后,深受感动,欣然命笔,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四言长诗《何公桥铭》对何智甫这一德政热烈歌颂。
 
《何公桥铭》:天壤之间,水居其多。人之往来,如鹈在河。顺水而行,云驰鸟疾。维水之利,千里咫尺。乱流而涉,过膝则止。维水之害,咫尺千里。沔彼滥觞,蛙跳儵游。溢而怀山,宰禹所忧。岂无一木,支此大坏。舞于盘涡,冰折雷解。坐使此邦,画为两州。鸡犬相闻,胡越莫救。允毅何公,甚勇於仁。始作石梁,其艰其勤。将作复止,更此百难。公心如铁,非石则坚。公以身先,民以悦使。老壮负石,如负其子。疏为玉虹,隐为金堤。直栏横槛,百贾所栖。我来与公,同载而出。讙呼填道,抱其马足。我叹而言,视此滔滔。未见刚者,孰为此桥。愿公千岁,与桥寿考。持节复来,以慰父老。如朱仲卿,食于桐乡。我作铭诗,子孙不忘。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苏轼十分嗜茶。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诗云: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6
米芾与清远北江之缘
米芾(1051-1107),北宋太原(今山西省)人,世称“米南宫”,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于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补浛洸县尉,任职两年。米芾任浛洭(今英德浛洸镇)县尉时,是赏石收藏家和评论家。米芾不仅爱石成癖,对石下拜(拜石为兄)而被国人称为“米癫”,而且在英石相石方面,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
2011年,清新文史研究者在三坑镇西坑水库山麓旁边,发现了米芾墓,民国版《清远县志》也记载:(清远境内)湴塘村米氏皆为元代奠居,俱有族谱世系。米氏乃芾裔也,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湴塘。
鲜为人知的是,米芾还爱茶。元佑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途经扬州时,米芾前来相见并一起品茶,米芾写下《满庭芳》,词题就叫《咏茶》,这首茶词,上阕咏宴集烹茶,细致优雅;下阕引入情事,兼写捧茶之人。既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煮茶程序,又写出了雅宴清谈中侍女的娇美,表现了高会难逢,主人情重的意蕴,充满清雅,高旷的情致,广为流传。
 
7
英德知州与《煮茗台》
在自古至今的清远乃至广东的茶产业中,英德红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清远的茶历史文化中,英德的茶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内容十分丰富。
在英德城区附近的旅游名山——南山上,有石刻诗歌、建筑物等茶文化的印记。如在半山腰的众乐亭左侧6米处的崖壁上刻有元杰手书“煮茗台”三个字。三个字左下侧刻有南宋建炎三年任英州知州的汪任所作的诗歌《煮茗台》,“石梯千级杖黎行,行到山腰足暂停。漩吸灵泉煮佳茗,渴心滋润困魔醒。”《英德县志》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茶、鹤子乡浮云山茶皆奇品……五郎嶂产茶,气味清绝。观音山亦产茶”。《重修英德县志》记载有贡茶数量:“茶叶70斤7两,芽茶14斤5两。”以上史料证明英德由宋至清朝,茶叶生产很兴旺,产地众多、品质优良,印证了英德茶叶发展史在广东茶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8
英德五郎嶂高山茶曾为朝廷贡品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凡一方之土特产,要将最新、最好的向朝廷交纳,供皇族使用,称之为贡赋。据《禹贡•疏》载:“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下之所供为贡,上之所取为赋。可见,贡赋之物,为一地“所生异物”,也就是特产之物。而清远英德的茶,也曾经作为朝廷贡品。
据清康熙年代陈志权所撰写《重修英德县志•贡献志》记载:“叶茶七十斤七两,国朝:芽茶一十四斤五两,进贡朝廷。”其实清朝时,英德县境内种茶遍及四乡。据清道光《英德县志卷十六物产篇•茶类》中记载:“赤硃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鹤子乡浮山茶皆奇品……”清宣统《英德县志》则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坭坑者香古味醇,如扑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其余黄金山、水边、黎洞、黄寨等处所产远为不逮……五郎嶂产茶,气味清绝,观音山旧茗茶山亦产茶。”不过,那时种植的是“丛生茎小而长,叶尖如指”的小叶种茶树
五郎嶂位于英德市北部横石塘镇,海拔1100米左右,是英德市第二高峰。崇山峻岭、层峦迭嶂、密林幽静、流水鸟鸣,那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令人惊喜、留恋、舒畅。
 
9
浓厚的“客来敬茶”习俗
客来敬茶,自古以来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晋代王蒙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至今仍传为佳话。宋代杜耒《寒夜》诗中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也广为流传。而在北江流域的清远,尤其是在茶乡英德的民间,客来敬茶更是浓厚的传统习俗,并成为寻常的理解。
在英德,无论市区、城镇抑或乡村,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主人总要先敬一杯热茶,然后宾主坐定,啜饮交谈,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一种为人豪放的美德。而且,“客来敬茶”不分亲疏,对来客恭而有礼,令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从中可以看出,在英德及清远的民间,一直把“客来敬茶”当作一种崇高的礼仪对待。
 
10
英德特色传统美食“擂茶粥”
“擂茶粥”是英德农村地区的客家传统名点,“长相兀突,味道佳美”,“碗碗生津,匙匙养神”,是对英德风味擂茶粥最恰当的描述。英德是个古老的茶区,唐朝时就已经建有“煮茗台”,后来更发展出来具有英德特色的“擂茶粥”,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当地大部分老年人都还保留着吃“擂茶粥”的习惯。
岭南客家居住区域多属崇山峻岭,古时瘴疠流行。史书载:“若夫瘴疠……一三月谓之青草瘴,五六月谓之黄芽瘴,九十月谓之新禾瘴,立冬以后,寒气渐肃,岚雾始衰,瘴疠无矣。”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自然就会想方设法采取种种防范和治疗措施。《吕氏春秋》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药食同源,药补和食补的关系。而用姜,盐和茶叶制作的擂茶粥恰恰有御瘴去疠的药理功效。相传,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英德游击队的队医就曾经采用擂茶粥食疗法为战士疗伤。
做“擂茶粥”很简单,但必须有二件特别工具,一是擂盆;二是擂槌。擂盆是一种碗状陶器,内壁满布网状沟纹;擂槌则是用一种质地坚韧的山苍子木棒做成。制作擂茶粥时,先放茶叶(或新鲜茶青)于擂盆内,用槌成粉末,然后放入所需的配料如花生油、香炒花生仁、芝麻等,一起擂成糊状,再把刚煮熟的米粥(以不糊为度)倒入盆内,放入生盐,搅匀就可以吃了。
 
11
英国女王以“英德红茶”招待贵宾
英德红茶自创制以来,以其极佳的形、色、香、味博得世界人民的喜爱,目前,已经远销世界德国、英国、美国、波兰、苏丹、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所周知,英国是世界红茶销售中心,也是红茶消费量最多的国家,著名的立顿红茶是世界级的品牌,但英国自身并不大量生产红茶,因此,世界各国著名红茶纷纷拥入,广东清远的英德红茶进入英国市场后,很快受到英国人的青睐。
据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电文称: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济参赞处电文获悉:“英国皇室喜爱英德红茶,1963年英国女皇在盛大宴会上用英德红茶招待贵宾,受到高度的称赞和推崇”。1996年9月19日香港《东方日报》曾经报道:英德红茶被作为高级红茶已被英国定为皇室用茶。
 
12
新中国领导人重视英德红茶
英德红茶创建于1959年,色泽乌润,颗粒均匀结实,茶汤红亮,滋味浓烈,饮后甘美怡神,清心爽口,色、香、味俱佳。英德红茶得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重视。。
根据媒体的报道,朱德、陈毅、陶铸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英德茶叶发展中,曾多次过问和指示英德。1965年10月,朱德委员长在视察广东返回北京途中,在英德站朱委员长乘坐的专列上接见了英德县委主要领导人时说:“陈老总嘱咐我转告英德同志,英德茶叶要加快发展,因为世界很需要,尤其是英国人很喜欢英德红茶。他还嘱咐我转告英德同志,一定要把英德茶叶搞上去,要搞出名堂来。”时为外交部长的陈毅还说:“连女皇(英国)都喜欢你们英德红茶,一些外国朋友向我要英德茶,你们一定要搞出大名堂来。”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英德红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曾于1963、1964年两次到英德视察,亲自指示有关部门拨款来支持英德发展茶叶。
 
13
英德红茶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英红”是与“祁红”、“滇红”等并列的中国五大红茶之一,它因外形成条、色泽乌润、内质鲜甘、汤色红艳、香气浓郁、入口醇厚而深受品茶人士赞赏,获奖无数。2006年12月3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英德红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4年8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公布,“英德红茶”被列入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保护清单”。英德红茶将享有与欧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样的专门保护。这对提升英德红茶的国际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4年12月,积庆里茶业也成为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单位。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叶制作 茶的历史 茶文化 普洱茶 茶产业 普洱 茶树 功效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2016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
2016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
英国别样的茶文化
英国别样的茶文化
英国独有的红茶文化
英国独有的红茶文化
以“线上茶金融、线下茶文化”
以“线上茶金融、线下茶文化”
“三巡”活动为主线的茶文化交
“三巡”活动为主线的茶文化交
连江长龙镇着力建设该市最大茶
连江长龙镇着力建设该市最大茶
回族的民间茶文化之饮茶习俗
回族的民间茶文化之饮茶习俗
中国茶文化包含了哪些内容
中国茶文化包含了哪些内容
中国古代唐朝饮茶文化的发展情
中国古代唐朝饮茶文化的发展情
古刹灵隐寺主办禅茶文化论坛
古刹灵隐寺主办禅茶文化论坛
四川茶文化进社区活动今日开启
四川茶文化进社区活动今日开启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召开第六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召开第六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