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栽培 > 茶树知识 >

野生茶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时间:2022-07-05 16:39来源:南茗佳人 作者:佚名浏览:
"野生"是指"动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而非经人工驯养或培植。"茶圣陆羽曾在其著作《茶经》一书中对"野生茶"有这样的记载"野者上,园者次之。
百度百科中将"野生茶"定义为:"存在于天然林和开发过的天然林中,已有成百上千年之久远与栽培种有亲缘关系的组植物。
 
是没有被人类栽培驯化、大量利用的茶树。"
 
那么野生茶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呐?
 
『1』何为野生茶
 
"野生"是指"动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而非经人工驯养或培植。"茶圣陆羽曾在其著作《茶经》一书中对"野生茶"有这样的记载"野者上,园者次之。"
 
所以,"野生茶"一般是指野外自然生长的茶树,与茶园茶相对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因此,"野生茶"概念中,最重要的是茶树的生长没有受到人类干预,没有被大量利用,野生野长且少有涉世,方为野生茶。
 
『2』野生茶的种类
 
目前,根据茶树生长方式,又将野生茶分为自然型野生茶和栽培型野生茶。
 
何为自然型野生茶呢?即在深山野林里自然生长出来的茶树,混长于山野林间,分布零散,各有特色,较为罕见,如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
 
这样的茶树,一般是因林间活动的野生动物,如松鼠、鸟类等出林觅食时,将茶树上成熟的种子带入深林中,
 
种子掉落于地面被落叶覆盖,受雨水的滋润,阳光的照抚,萌芽、扎根、生长而成的。
 
但这样的茶树因为脱离种群,在混生环境中受周围植被以及土壤的影响比较容易变异,有的甚至含有毒素,不可食用。
 
何谓栽培型野生茶?是指前期人工育苗种植或者人工移栽种植形成,后期因无人管理,进入自然生长状态,
 
经过几十年甚至更久时间的自然生长后,又被人类重复开发利用的茶树,这样的茶树较为聚集,属栽培型野生茶树,现存的数量也很少。
 
所以,无论是自然型野生茶还是栽培型野生茶,都是独具特色的,每一片被制成茶品的茶叶都是不可复制的珍品,都该被格外珍惜。
 
『3』如何鉴别野生茶
 
随着茶叶市场的发展,市场上的茶品也越来越多,野生茶也逐渐进入到茶叶市场中,被茶友所熟知。但要如何来鉴别野生茶呢?
 
野生茶
由于自然型野生茶生长环境比较原始,造就了其嫰叶无毛或少毛的特点,其叶边缘有的长有稀疏的钝齿,有的则没有锯齿,
 
干茶一般呈墨绿色。
 
栽培型野生茶
栽培型野生茶则嫩叶多银毫,叶边缘锯齿较野生茶要锋利一些,但也存在不长锯齿的,
 
干茶一般呈深绿色或黄绿色。
 
栽培型普通茶
栽培型普通茶则不同,叶边缘长有细密的锯齿,叶片相对于野生茶较薄,
 
干茶一般呈浅绿色或黄绿色。
 
茶汤方面,野生茶的茶汤较栽培型普通茶的茶汤更柔滑,滋味高甜,几乎不存在苦涩味,香气高锐沉稳但单一,耐泡度相对较高。
 
有的野生茶茶汤刺激性很强,茶性非常寒,肠胃不好的人即便只是饮入一点点,都会引起胃部难受,出现拉肚子等症状。
 
野生茶之所以珍贵,更多的是体现在其独特而纯粹的品饮感受上,可谓野性十足,且能被人类食用的数量稀少,展现出一种稀有性。
 
但有的野生茶具有毒性,不适合饮用。
 
人工驯化后的野生茶则体现出适宜正常饮用的特点,茶叶中不再含有毒素,茶品寒性下降,
 
随着人类驯化时间的加长,茶性也会越来越趋向温和化,但这样的茶数量也十分稀少。
 
所以,无论是野生茶还是人工栽培普通茶,都展现着自身的独特性,在选择茶品时,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即可,正所谓"适口为珍"嘛!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勐库大雪山 茶叶市场 耐泡度 栽培型 茶园茶 野生茶 大雪山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铁观音传统工艺制作 安溪野生
铁观音传统工艺制作 安溪野生
野生茶树的发现及利用
野生茶树的发现及利用
野生茶与古树茶之辨别
野生茶与古树茶之辨别
人们是怎么驯化野生茶呢?
人们是怎么驯化野生茶呢?
普洱茶中的野生茶的价值
普洱茶中的野生茶的价值
普洱茶行业之谜-野生茶
普洱茶行业之谜-野生茶
野生茶和野放茶有区别吗
野生茶和野放茶有区别吗
鉴别易武野生茶的方法
鉴别易武野生茶的方法
野生型野生茶
野生型野生茶
栽培型野生茶
栽培型野生茶
野生茶到底能不能喝
野生茶到底能不能喝
野生茶是何物
野生茶是何物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