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锡茶具饮茶有什么好处

时间:2019-01-23 13:34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既然是饮茶的国度,当然离不开器皿。 锡工艺品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锡具有质地柔软、可塑性较大、是排列在白金、黄金、银后面的第四种稀有金属。它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并有很好的杀毒、净化、防潮、防紫外线、保鲜等效果。经
 
    我国是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既然是饮茶的国度,当然离不开器皿。  
    锡工艺品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锡具有质地柔软、可塑性较大、是排列在白金、黄金、银后面的第四种稀有金属。它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并有很好的杀毒、净化、防潮、防紫外线、保鲜等效果。经过熔化,压片、裁料、造型、刮光、装接、擦亮、装饰雕刻等复杂工序制成。锡的理化性能稳定,用锡做的用来储茶的茶器,具有很多的优点。锡工艺茶叶罐具有耐碱,无毒无味,不生锈等特点。不仅外观精美,而且非常实用。锡罐贮茶器多制成小口长颈,其盖为圆桶状,密封性较好。用锡茶具饮茶究竟有哪些好处?
    目前人们收藏的锡茶具大多产于明代,当时,制锡工匠受紫砂制作工艺的启发,制作出了观赏性极强,适合把玩的仿紫砂锡器。至此,锡器历史上以把玩为目的的文人锡器诞生了。仿紫砂锡器刚一面市,就引起了文人雅土的浓厚兴致,一批制作精良的锡器,作为独特艺术品被迅速推向市场后,不仅使锡器一举跻身珍品雅玩的行列,也使锡器制作名家辈出。明代万历年间,苏州人赵良璧制的锡器仿时大彬的紫砂式样,开一代新风,同时他也成为仿紫砂文人锡制作第一人。艺人们不惜工本,精心钻研,制作出了许多美轮美奂的文人锡器,造就了锡制作工艺的第一个高峰。明代宣德年间,苏州有个叫朱端的匠人,以锡制作各种器皿,造型奇古,其价值甚至超过商、周时期留传下来的青铜器。
    清代中期制锡工艺发展到顶峰,涌现出了不少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锡器工艺大师。沈存周、卢葵生、朱石梅在制作工艺、材料、装饰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制作出了一批独具创新的锡器精晶,把锡器推向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由于白锡耐酸耐碱,受潮氧化又会生成一种极薄的氧化膜而阻止进一步氧化,过冷又会转为粉末状的灰锡。因此,除东北、华北北部、西部高原等少数极其寒冷的地域外,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到处都有锡器的踪影。就在这时,民间的日用锡器进一步普及,锡器与人们生活已经息息相关。按这一时期留传至今的锡器分类,计有礼器、饮具、食具、灯烛具、烟具、熏具、文具等,其中又以饮具最为常见,而饮具中又以锡壶为多。
    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恃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仍流行于世。用锡茶具饮茶究竟有哪些好处?
    锡器的工艺多由其纯度决定,97%及以下的锡器质地坚硬,适于机械加工,加工出来的锡器往往浑然一体,浮雕效果明显,但其密封性不是最好,因此茶叶罐一般都采用内外两层设计。99.9%的锡器质地较软,手工特点浓厚,一件作品多为几部分合成,能够表现出高级的雕刻和镂空工艺,高纯锡密封性很好,茶叶罐使用一个外盖即可达到效果。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叶罐 工艺 收藏 茶叶 饮茶 茶具 泡茶 茶味 历史 紫砂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饮茶的不同观念
饮茶的不同观念
印度的饮茶习俗
印度的饮茶习俗
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饮茶是一种很高雅的事
饮茶是一种很高雅的事
饮茶永远不要有攀比的心思
饮茶永远不要有攀比的心思
饮茶永远不会过时
饮茶永远不会过时
绿茶饮用方法:饮茶吃渣法
绿茶饮用方法:饮茶吃渣法
宋代饮茶风气之盛
宋代饮茶风气之盛
宋代饮茶的方法之变
宋代饮茶的方法之变
从斗茶看宋人的饮茶风尚
从斗茶看宋人的饮茶风尚
名人饮茶趣谈
名人饮茶趣谈
饮茶在四个季度都有不同的喝法
饮茶在四个季度都有不同的喝法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