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业书刊 >

为何一个日本人写的茶书如此风靡

时间:2023-11-29 15:38来源:观茶 作者:观茶浏览:
冈仓天心以一己之力,纵横捭阖,为我们阐释了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茶道文化所蕴含的美妙意境。 ——《纽约时报》
普洱茶
影响世界110年*富有诗意的世界典,以优美文辞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
一百年来用英语介绍东方思想的*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之一。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倾情作序。
冈仓天心以一己之力,纵横捭阖,为我们阐释了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茶道文化所蕴含的美妙意境。 ——《纽约时报》
在所有讲述茶道的书中,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冈仓天心的著述不仅是空前的,今后也很难有人超越他。 ——《东-西》杂志
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地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 ——蔡春华(学者,冈仓天心研究专家)
冈仓天心的英文著作 The Book of Tea(《茶之书》)1906年在美国出版,立刻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进入了美国的教科书,至今已有十几种语言译本,百年畅销不衰。
冈仓天心以"茶道"为切入口,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地剖陈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通过茶道的产生、流传、仪式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来解释东方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为西方人理解东方文化及艺术之美打开了一道迷人的回廊,由此也被欧美人士誉为是日本向世界输出文化观念的代表作。
冈仓天心(1863-1913)被誉为"明治奇才"的日本近代美术先驱、美术活动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冈仓天心是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致力于保存和发扬日本传统艺术和美学。他用英文著有《东方的理想》、《日本的觉醒》和《茶之书》等书,向西方宣传东方、尤其是日本的文化,被日本美术界尊称为"日本近代美术之父"。
 
@王旭烽
某年夜宿山中。大雪。半夜时有整片雪从竹枝上滑落摔碎在地上的声音,或是整片寂静摔碎在地上的声音。我披衣起身,开始翻译这本小书。
是被某些词语击中了吗,还是被寂静击中?那应是同一种寂静,茶盏里的寂静,与山寺雪夜的寂静。提冲茶,茶烟袅袅,将喝未喝。烹茶尽具,等友人来,该来未来。那个当下,时间绕过你匆匆而去,下一刻被刻意延缓了,在这空隙里,寂静荡漾开来,你跟世界断了关联,仿佛要留在这与茶或有关或无关的永恒之中了。
真正的茶的喜悦是不与人说的,它是内心的事。茶归根结底是退守的,隐秘的,不是开放的,共享的。是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不可说。是顾自享用的美,一副不跟你们玩的姿态。武野绍鸥讲,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分离的心情——多么清澈的出离心。这是我听到过最茶禅一味的话。其余的话都是浮于表面的。
在这无常的喧嚣的人世,有那么一个小东西,虽微不足道,但足以提醒我斑斓的存在。不过是小小的绿色叶子罢了,却那么亲切可爱,它接纳一切清雅与粗鄙。诗客与僧家爱它,小贩和劳工也爱它。它可在雅室内与琴箫共鸣,也能在日头下蝉鸣中在粗瓷茶缸里绽放。在这个人工痕迹满布的星球,茶给我们搭起一条直通自然之路,茶香一涌出,山岚、清风、春涧、乌鸣便源源不断地涌出;茶,也给我们这个日渐庸俗的世界打开一番新的境地,它带来更多宁静的时光,带来清澈的欢喜与秘密的诗意。
冈仓天心说得实在太好,我们是龙门那架神琴,我们是被弹奏的。在茶的撩拨下,我们内心的琴弦被唤醒,颤颤地响应它的召唤。茶的美即是我们自身的美,茶的寂静也是我们自身的寂静。我们不是要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变成诗;我们不是要演奏乐曲,我们要融化成乐曲;我们也不只是饮者而已——饮茶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你身上与茶属性相同的那部分被唤醒——和平、清静、专注、出离、慈悲,你变成了茶本身。
我们在日本茶道中能体会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朴素、精致、节制。在这些示现的背后让你为之所动的,是一种深刻的寂静。而中国现今的茶界,我们看到的多是浮于表面的功夫与耽于物欲的欢乐,茶道所带来的影响心灵的力量已经消失殆尽。我们追求精细的芽尖,追求昂贵的茶器,繁华丰盛与品味不凡的背后,多为空洞无物的炫富,物质生活乃至精神生活之富,而心灵之富呢?天心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批评过,我们仍不知悔改,在茶的道路上曲折绕行,浅尝辄止,对茶华丽的外围孜孜以求,对它珍贵的内在视而不见。而可笑的是,我们才是茶与茶道之源。
在冈仓天心优雅的文字和丰饶的想象背后,我们读到的,是茶的寂静。世界原本就寂静,不甘寂寞的我们总是搅起华丽的波谰。而我们又试图在一盏又一盏清茶中,回归、到内心的自然,回归到我们的本来。
 
@徐恒迦
我读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一方面每每被天心那激情澎湃、一言以蔽之的滔天诗情深深感染,一方面又不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位天才东方艺术家的“茶论”,而恰恰是假借艺术的翅膀,“日本茶道”才得以在全球文化的天空得以展翅飞翔。
我们大可以从此书诞生的语境说起。1906年的冈仓天心,正当四十年华,出生于日本横滨一个下级武士家庭,经历了幼年开始的汉学启蒙;7岁开始的西学教育;16岁开始的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生涯;19岁开始的日本文部省美术教育职场历练;23岁开始与美国东方艺术研究学者芬诺洛萨的欧美艺术考察;27岁开始的东京美术学校校长地位——其间的东方日本现代艺术观横空出世,其爱情却悲怆而又不免不伦;直至1893年起多次去中国、印度考察,加深了对东方文化的认识,同时也培育出了一大批包括横山大观、下村观山、菱田春草等人在内的美术家;1898年开始由于种种原因被迫辞职,此后与一同辞职的横山等人创立了日本美术院,领导新日本画运动;1904年由芬诺洛萨推荐开始在波士顿美术馆中国·日本美术部工作,从此为该馆收集美术品,奔波于日美之间。《茶之书》一稿,便诞生在彼时彼刻的大洋彼岸。
1906年的日本,已经经历了两场战争,一场为十二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另一场为一年前的日俄战争,均在中国大地上进行,均以日本国为赢家。在如此语境下学贯东西、才华横溢的冈仓天心,实际上并非那些静悄悄坐在茶席旁谦逊事茶的古风尤存的茶人,他是站在茶席旁,以一种与西方,文化平起平坐的视野来论述的。
二十世纪初年的全球文化形态,显然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强权起主导,因此,因明治维新而开始崛起的曰本新一代文化人,自然有其特殊的民族立场和文化立场。冈仓天心渗淫在此一坐标中,一方面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显而易见,另一方面,也要对本国文化进行澄清,以免世人将日本看作穷兵黩武的化外野蛮人,优雅的茶道无疑是最好的载体。
深受西方文明熏陶的天心,并非不了解本国文化中那些致命的缺陷,但即便对本国文化有着深切的批判立场,亦不免具备了一种意气风发下爱恨交加的文化姿态。我们可以在他对日本和服的推崇上一斑全豹,他曾对他的学生们说过这样的大意,只有当他们具备了流利的英语程度时,他们的复古之服才能够焕发出特有的东方之光;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一点,还是别穿了,行走大街,反染其污也。这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辜鸿铭,这个穿马褂,梳辫子的文化保守中坚,恰恰因为自小在西洋长大,懂得多国外文,才有资格对新文化张口横批。试想,倘若他只是一个孔乙已式的冬烘先生呢?
如果说以上观点传递了《茶之书》问世的时代语境,有另一个语境应该是属于人际的。
写出了完全表达日本文化精髓之作的冈仓天心,其实自幼吃“洋面包”长大,少年时期便与他一生的师友美国人芬诺洛萨相识,由此进入了欧美文化的精英圈。富商比格罗在其辞去东京美术学校校长职位后,曾赠两万美元巨资,协助天心创立日本美术院,而《茶之书》扉页题赠之人则为当时的著名画家、玻璃艺术家拉法格。此后天心又由这些朋友引荐进入波士顿美术馆,庇护人则是波士顿的社交女王加德纳夫人。夫人热衷艺术,曾随同丈夫访问日本,在京都的千利休茶室学习茶道,回波士顿后自建茶室,创办名为“柳会”的茶聚,天心自然成为茶聚中的核心人物,为茶聚者们表演茶道,并向夫人赠送了全套日本茶道茶具。据说《茶之书》的起意,原本是要为夫人写一篇关于日本茶的演讲稿,一年之后,却有了《茶乏书》的诞生。
《茶之书》有如下七章:仁者之饮、饮法流变、禅道渊源、茶室幽光、品鉴艺术、莳花弄草、茶师之死。他从“茶道”为切入口,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地剖陈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通过茶道的产生、流传、仪式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来解释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为西方人理解东方文化及艺术之美打开了一道迷人的回廊,由此也被欧美人士誉为是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输出文化观念的代表作。
《茶之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热爱整体的亚洲文明的冈仓天心,这个文明被冈仓天心抽象为“爱与和平”,他认为近代西方文明将人变成“机械的习性的奴隶”,而亚洲才是真正具备人性的所在。一百多年前,列强与殖民者横行世界时,冈仓天心站在东方茶席前的大声呼吁,显然是有其深切的进步性。
然而,正因为诗性、激情与演说性的行文风格,加之以亚洲文明为中心的观念,使本书在语境的变化下呈现出了固有的缺陷。比如今天重读《茶之书》,发现将中国传统茶的文化理想定义在道与禅中,而撇开了儒家文化的茶之礼仁,显然是有待商榷的。但在我看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冈仓天心对中国茶文化的概念定义。他在得出了煎茶、抹茶和淹茶代表了中国的唐代、宋代和明代的精神之后,做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对于后来的中国人,茶仅仅是一种可口的饮料,但不是理想,唯其在日本,茶才是生活艺术的宗教。
这个“后来的中国人”,应该是指明清以降的中国人,尤其是与冈仓天心同时代的中国人。以为这时的茶不是中国人的理想,从而将一个五千年茶文化的历史由此一刀两断,除了冈仓天心对中国茶文化远远不够深入了解之外,确实还有着中日间茶文化深刻的文化差异。
茶对于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艘渡向乐生的愉悦的、和谐的自由王国的美丽方舟。中国的茶文化是以中国的儒释道及文人圈,以及各民族民俗生活为平台创建的,这和日本的茶文化以武士和僧人们为核心平台发展壮大,相当不同。乐生与哀生的差异,我们只要比较同样做为茶圣的中国陆羽和日本千利休,就可看出泾渭了。在《茶之书》中,“茶师之死”被设计成了最壮丽的高潮与结尾,千利休作为一个茶人在武士的刀尖上行走数十年,最后被赐以切腹。而中国的陆羽,作为山野处士,却两次拒绝了成为太子老师的天子旨意。陆羽是根本上拒绝利刀的茶人。
站在茶席旁的冈仓天心,诠释着日本茶席的意义,却无法以坐下来的姿态,面对中国及亚洲的茶文化内涵。正因为对中国人反映在茶上的乐生精神缺乏发见,所以将亚洲文明视为一体的天心,会认为只有日本才能够承担起“兴亚”的使命,虽然他本意未必如此。
所以,冈仓天心的东方茶席,在本质上就是日本茶席,亚洲诸多国家精神上的一席之地,在一百多年前的《茶之书》中,一是未必能够真正呈现的。而正因为如此,能够在新的语境下重读《茶之书》,实在是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
 
@nhql
茶最开始作为药方,慢慢却成了饮品,在8世纪的中国,茶,更以上流社会的风情雅致,步入了诗句的殿堂。15世纪时,日本则将其晋升为一种唯美的信仰——茶道。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缘由。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予试探。
这本书并没有教会我们如何认茶、品茶,但却从更高的层面认识茶。茶之道代表了东方民主的真谛,不论原本贵贱高低,只要你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贵族。这让我对茶所代表的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天下茶人是一家,这种以茶为媒,以茶论道所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生命美好的追求。当我们认为是美好时,是否会认茶、是不是泡得好茶跟饮茶的过程和结果比起来就变得不重要,饮茶人的放松和在茶面前的平等就成为暂离世俗,寻求生活本质和真谛的重要。
虽然我们国家经历了过多的苦难,但当社会安定并持续一定时光后,艺术将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是在一战前欧洲古老王朝,还是中国盛唐强宋,基于能消磨时光,提升品味而又不知不觉中上瘾的也就只有茶了。就连当前我们身边也越来越多的喝茶论茶,仅仅是味道和健康吗?那种让时间变得更富有意义艺术感和成就感,正如塞廖尔强森对于喝茶以之消磨午后,以之慰藉夜深,以之欢迎早晨,打发时间也变得有诗意,聊天也变得高雅,这就是茶的魅力。
在这本书的序中,你就可以体会到茶之书的魅力所在。这本书可以让你初步了解茶的发展变革,对道、文化、艺术的感观看法,更是一位美术大师从艺术的角度来讲解茶及茶道,来评说茶道相关生的艺术性,如花道、绘画艺术。从中的艺术至上的思想让我们对于人类发展中作出伟大贡献的艺术有了进一步认识,你可以从中找到当年文艺如何成为欧洲复兴的引路人。
作者这种对于艺术的执着,也体现在其对茶的执着,作为一本介绍日本茶道的书,却有相当篇幅来自于中国,通过这本书你可以很容易看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对于当年写书的非中国人来说,也说明了思想艺术无国界的一种境界。
每一次读这本书,总让人感受教育,像是在读一本史书,又是一门艺术的入门,更是了解茶及茶道内含的书。因此这是一本值得深读的书,一本无论你喝不喝茶都可以读上几遍的好书。
 
@木有青
这本书讲述茶道存在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关于一碗见人情、茶的流派、道与禅、茶室、艺术鉴赏、花、茶人风范等内容。书籍的内容涉及整个茶道体系,但是篇幅并不大,作者的语言精练,用最优美最简洁的语言,做了最完美的诠释,这本书原稿是用英文书写,意在向西方展示东方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以及日本的古典美学。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生活中最平凡的存在,人们用它来解渴,提神醒脑、茶余饭后交流的媒介,以茶会友更是一种文人聚会的雅集方式。人们也从茶叶中,感受到茶叶体现出来的美好,以及各种各样与生活相关的美学。
茶从生到死,从死到复活,是一次从残缺到完美的过程。从鲜叶的采摘晒青、揉捻、发酵等一系列制作过程,经过茶人的手,历经岁月的磨练,最后方可生成我们日常见到的茶叶模样。茶叶遇到水之后,便慢慢舒展复活,通过茶汤来温柔人们的味蕾和内心。
“一片树叶,落入水中,从此有了茶。”是源自大自然的精华之荟萃。
“茶凉了,我在帮你续上”不言不语的两个人,通过一杯茶,进行感情的交替。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是待客最好的礼仪,不论身份地位。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是文人墨客,与茶会友的澄怀雅集。
喜欢冈仓天心对茶、茶道的诠释,茶不正是为了完成人们对味道的完美追求,而历尽千辛万苦,涅槃重生,只为一次温柔的奉献,从而成就本身的完美姿态,并作为茶道的存在为人们所崇敬。在人类认为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茶做了一次最完美的呈现。爱茶之人,从不会嫌弃茶。对茶心存敬畏之心,将茶道看成是一种信仰,是至高无上的生活美学。
 
@苼音
今天我们之于日本的认知,几乎走入一种奇特的境地。一方面是两国之间复杂的民族情感纠葛难以撇清,反而阻碍我们深入接触的可能;另一方面,作为亚洲文化传统的策源地,我们也从来没有觉得有必要去认真审视蕞尔小国的文化。其结果,原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秉承同一文化血脉的东方国度,却不断去借镜于西方视角。实际情况可能远较此为复杂。
进入全球一体化,趋同化的今天。东方文化已经被西方文明所淹没殆尽。一切异己文化在全球流行趋势之下都溃不成军,东方悄悄地丢盔卸甲,加入了“全球”阵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之后,才迎来了“和风”的悄悄回流,日本人渐渐重新晓得了这些老气过时的传统才是安置心灵之道。素朴的生活传统,往往才是流行与时尚的原点。那些流淌着生活美学的泉源,就隐藏在人们最深层的记忆里。而一种文化,以及文化传统,正是贮藏这些根性记忆的容器。密钥,就藏在一代代人的意识深处,期待有一天宝藏重新被开掘。
日本有所谓“茶道”,有识者皆以为是南宋径山寺茶道的延续。但真正形成统绪,当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日本战国时代的村田珠光与武野绍鸥,两人大约可谓日本茶道的一宗一祖。稍后于二人的千利休,则将茶道引领至于巅峰,成为古今一脉茶道正统的大宗师级人物。其后流派日繁,多不能出其外。而冈仓天心这本《茶之书》的结尾,就是以千利休被丰臣秀吉处死前举行最后一次茶会,而后从容赴死的故事为完美终局的。谱写了一曲茶道的“广陵散”。一如嵇康的临刑顾日影而弹琴,这使我想起中国魏晋时代许多关于“琴道”和风度的故事。千利休是一定读过汉籍《世说新语》中“竹林七贤”的故事的,但可堪生死以之,以生命完成的艺术,不是人人可以效仿的。他为日本茶人塑造出的一番气度风神,才真正奠定了茶可谓之道的基础。了然生死,不忧不惧,可眷恋者唯有艺术,却也不为所执。禅宗之前,禅宗之后,嵇康与千利休欣然赴死的动人姿态,演绎的是同一曲最高昂的艺术之歌。
冈仓天心也在宣扬一种经由茶而生发的“唯美的信仰”,认为“和敬清寂”的茶道,代表了一种生命美学,是对凡俗庸碌生活中细小美感的爱惜。“只要抿一口象牙白瓷盛的琥珀茶汤,新的信徒们就可以一亲孔子甘甜的静默、老子奇趣的机锋、与释迦牟尼的出世芬芳。”他试图要说明的是,更有一套精妙的文化和哲学的基础,隐身在茶道仪典的背后。
冈仓天心以茶道来展示他的东方之梦,对东西文化大作比义文章,事实证明,是最有成效的,书被翻译印行至世界各地,也赢得了西方人的认同和欣赏。虽然他无比真诚的大声疾呼,无奈的是,误解与无知,早铸就文化传播的天然屏障,正如他自己引用的:“再好的翻译也只能如一帛锦绣的背面,虽然针针俱在,终究难以惟妙惟肖。”这句话本身就是对《高僧传》的误读。尽管他信手拈来的引述中国经典和文学话语,传达精善,但他所讲述的“女娲补天”“伯牙弹琴”的故事,仍不免过于荒腔走板。他试图塑造出日本人儒禅并用、佛道相生的形象,亦有未尽其情。他说茶道中的品味无分贵贱,被他称为“东方民主的真谛”。其实,饮茶的清简,可能恰恰与中国士人和僧人推崇清贫气、蔬笋气更加有关系。
不论日本的茶道如何与造化神游共生,如何承继了失传的煎茶与抹茶的技艺。日本的茶以及茶的文化,大约只相当于中国一地一时之茶,是不可否认的。中华大地上博物之学,也不是清简茶室中可以了然的。包括对于清寂之美的过份追求,其实也难免落于形迹。禅的灵光一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日本人却唯独自以为发现了禅的迹,其近代最风光处,也莫过于其种种艺术形式中透出的禅风。禅风而可求,其实离禅意也就远了。日本汉学对于中国原典的误读和浅见,也已经真切暴露了他们想直接唐宋、宰制中华的不可能。
但是冈仓天心对于艺术的理解,却是令人感动。也足以让人发见他所以风靡西方的原因所在。毕竟,艺术无有国界。“真正的艺术,是我们自身的倒影。” “一旦我们的同理心,能够跨越种类的樊篱,艺术,自然也会成为一种普世皆宜的沟通语言。”他呼唤艺术鉴赏中发自内心的回应,如同与大师暗通款曲。如此稍加探究精神,才能享受艺术的盛宴,甚至瞬间思接千载,与“无限”相通。并坦言当代文明困乏至此,人们正一步步摧毁艺术,也一步步摧毁生命中的美好。而他仍在叩问苍穹,渴求着激荡回响。
他也能够将饮茶一事放在西方视野中去讲述,在西方哲思里寻找与东方的冥契:“正是领悟了自身缺陷的谦抑思想,才让东方与西方如今能在相互安慰中相遇。”当茶道艺术的精髓被以西方人熟悉的口吻描述出来时,也同样赢得了有识之士的追捧。然而,东方的胜利,却还离得很远。
可传者迹,难传者心。冈仓天心茶书虽小,却是要为茶立心。所以,这书写作的目标,并不是汲汲于茶道这一艺能的具体形式(其实冈仓本人即是正式拜师学艺的正宗茶道传人),而是“教外别传”,着重的是这其中所的文化含蕴,冈仓氏旨在以此推仰东方文化。所以这书又是那一个时代的产物,今天,恰恰又变成了数祖忘典的现代人资以轻轻触碰传统真谛的一尾救命稻草。这轻轻巧巧的茶之书,道出的是茶道真谛,然而这“简化”了的文化叙述,在这个“简化”“快餐”的时代重新被推崇,却也正应了庄子“轮扁斫轮”的故事,言语道断,说得出来的一定非其所贵,真正的精髓是不可言传的 ,这个世上有些至精至纯的道理是需要体证,无法用语言和文字传承的,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统绪的传承过程中所一直信奉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冈仓天心的这一曲茶之歌,既是精髓,也是酒曲散尽后留下的醪糟。阴阳向背,在乎一心。茶道的精神,东方主义的理想,并没有完全澌灭殆尽,需要的只是,那些对禅心正道孜孜以求,与闻其道、肯于参悟并以身心体证的求道之士。
 
原文语录: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倘若有人对这庄谐参半的人生之戏心无所动,那么我们会将其称之为“心中无茶”;同样倘若有人无视世间疾苦,沉湎于信马由缰的不羁情绪,我们则称这类放浪形骸的唯美主义者“茶气太重”。
茶对于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艘渡向乐生的愉悦的、和谐的自由王国的美丽方舟。中国的茶文化是以中国的儒释道及文人圈,以及各民族民俗生活为平台创建的,这和日本的茶文化以武士和僧人们为核心平台发展壮大,相当不同。乐生与哀生的差异,我们只要比较同样做为茶圣的中国陆羽和日本千利休,就可看出泾渭了。
人们如果无法觉知自身伟大中的渺小,那便容易忽略他人渺小中的伟大。
保持事物的分寸感,给他人以生存驰骋的空间,而自己的空间亦丝毫不损,这便是在俗世的浮烟中成功的秘密。
茶道,是在日常染污之间,因由对美的倾慕而建立起来的心灵仪式。茶道教人纯净和谐,理解互爱的奥义,并从秩序中挖掘出浪漫的情怀。它是一种温柔的尝试,试图在我们所知的生命无穷尽的不可能中,来成就那些微小的可能,因而本质上是对不完美的崇拜。
茶之哲学,并非像我们通常对此理解的那般仅是一种唯美的趣味,它同时融合伦理与宗教,表达了我们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全部见解。
茶既无酒的傲慢自负,又无咖啡的清高自我,也没有可可那种傻呵呵的天真。
茶道或许成为了我们对这不完美世界的一道谦卑凝视,让东方和西方在相互慰藉中融合。宋代诗人李竹懒曾哀叹,世上有三件最可悲之事:慧徒被庸师之教耽误,雅画被庸俗之眼污染,佳茗被愚拙之手糟蹋。
茶道的全部理想,实为禅宗从微小之处见伟大观念的缩影。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道文化 制作过程 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喝茶 普洱 好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品茗为何要焚香呢?
品茗为何要焚香呢?
为何喝普洱茶会饿?
为何喝普洱茶会饿?
白茶市场为何火
白茶市场为何火
普洱茶为何会越陈越香呢?
普洱茶为何会越陈越香呢?
普洱茶为何要比其它茶叶耐泡呢
普洱茶为何要比其它茶叶耐泡呢
绿茶为何存放在冰箱最好
绿茶为何存放在冰箱最好
陈年普洱茶价格为何那么高呢?
陈年普洱茶价格为何那么高呢?
茶叶为何清
茶叶为何清
为何普洱茶汤会浑浊?
为何普洱茶汤会浑浊?
茶盏外壁为何会有流釉的现象?
茶盏外壁为何会有流釉的现象?
为何大家爱喝纯古树普洱茶呢?
为何大家爱喝纯古树普洱茶呢?
为何喝普洱茶之后会出现腹泻呢
为何喝普洱茶之后会出现腹泻呢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