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宗修行,有这样的三重境界:
	一、看山是山;
	二、看山不是山;
	三、看山还是山。
	习茶亦是修行,也有这三重境界。
	一、初学茶时,看茶是茶,著于表面形式
	见种种茶的型、色、香、味、口感,惊艳于芽嫩毫纤的叶片,馥郁清幽的香气,汤清水软的茶汁,精致洁雅的茶器。更爱温杯烫盏,分茶静品的仪式感。
	仿佛初入山林,对山间曲径,涧中溪水,流连忘返,希翼珍宝藏于其中,却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修习渐深,看茶不是茶,以为有所得
	见到每一道茶,便对应出适合它的水质、水温,应用的茶器,注水的力道,出
	汤的速度……
	此时境界,将茶分为三六九等,七门八类,有着好与不好、喜与不喜的分别之心。
	仿佛久入山林,知道“本来无山”,是土石草木和合成山,对于山中杂宝,更是如数家珍,但隐隐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三、修至无修,看茶还是茶,心茶不二
	鉴茶,若有人问,便有针对问者的种种解说、诠释,若无人问,心如平镜,种种茶即种种茶;
	存茶,顺茶性、用地利、合天时,每隔久久,偶品一泡,就像与至交老友相会,知他就当是这个样子。
	山林游罢,绝顶凌毕,归家稳坐,茶来,瓢瓢都是好水,茶去,片片俱是佳茗。
	有人问:"你拿禅喻茶,当知禅茶一味是何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