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小青柑茶膏 > 茶膏茶粉 >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

时间:2018-06-12 14:16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普洱茶膏自清朝结束后,随之失传。我们现在除了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能看到那个被静静放置一角的普洱茶膏外,其他的则很少了解。我们只知道它大体的年代,却不知道它详细的出生过程。我们从史料中及逃出宫中的太监口中获得一点它的信息,但也是很零散的,只是
普洱茶膏自清朝结束后,随之失传。我们现在除了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能看到那个被静静放置一角的普洱茶膏外,其他的则很少了解。我们只知道它大体的年代,却不知道它详细的“出生”过程。我们从史料中及逃出宫中的太监口中获得一点它的信息,但也是很零散的,只是片言只语。
 
  在这中间也有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如果说宫廷普洱茶膏伴随清朝解体而失传的话,那么云南“大锅熬膏法”制作普洱茶膏不应中断,应继续在民间流传。但是,它也失传了。
 
  我们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膏,供给援藏干部,但这几个企业仅生产了一部分后,就停产了。很多人认为停产的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我们不知道,这次给援藏干部熬制的膏是严格按照云南“大锅熬膏法”的规程,还是当时中茶公司的独创?
 
  但不管怎么样,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2004年,媒体突然爆料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要将自己收藏的几十克普洱茶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并拿出一小块(约3克重)在广州拍卖。一个富商花了12000元拍得,并当众冲泡品尝。受邀的专家在品尝后给出了一个结论:此块茶膏为清朝宫廷流传下来的茶膏。
 
  自此,新的一轮“普洱茶膏热”旋即出现。与历史上不同的是,此次的“普洱茶膏热”融进了更多的现代技术。
 
  2005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研发与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在昆明落户,结束了普洱茶膏有产品名称而没有生产企业的历史。随后,又在2006年1月6日向云南省博物馆捐赠了普洱茶膏最顶级产品(也是非卖品)——普洱茶母,成为云南省博物馆2006年第一号收藏品。
 普洱茶母
 
  至此,现代普洱茶膏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启。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打破了过去单一模式,可谓集各路英豪于一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虽然很多的制造商都在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向传统靠拢,向清朝皇宫靠拢。但纵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没有脱离三种生产模式。
 
  一、大锅熬膏——云南传统工艺的延续
 
  “大锅熬膏”是目前云南普洱茶市场中仍然保留的一种加工方式。
 
  由于这种加工方式操作简单,对加工器具与场地要求不严,基本以手工制作为主,特别适合个人或小作坊的生产。所以集聚了庞大的生产人群。
 
  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生产人群”,而不是企业,是因为这些产品几乎都具备“三无”特征:无厂房、无设备、无检测手段。在淘宝网上搜索,会发现很多类似这种产品。虽然它制作的人群最多,但市场份额却最少。在现代普洱茶膏的市场中基本处于弱势,不是主流。
 
  其实,在这些人群中,很多人是抱着玩茶的心态,尝试着制作一些茶膏,主要目的是用于朋友间交流,而不是将它视为商品。
 皇印茶膏之表章经史之宝
 
  我们之所以说它不代表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主流,其主要原因是这种生产工艺落后所致。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茶膏的生产会依靠“大锅”,而不是通过一组先进设备就能创造出的入口(饮用)产品。况且,这种生产方式始终没有规范的标准,更没有检测的标准。因此,当我们向这些仍然坚持用“大锅熬制”方法的人索要他们产品的质量检测报告时,很多人竞是一脸的茫然。甚至都不知道到哪儿检测,应当检测什么?因为他们只知道“熬制”,至于熬制出的茶膏是什么?保留有哪些茶的特征?有哪些营养成分?都一无所知。
 
  因此,我们说,这种方法“玩茶”可以,但作为商品却差距太远。不具备保留的价值。另外,虽然“大锅熬膏”方法简单,人人都可操作,但毕竟加工手段落后,生产量也是极低的。这种加工方式只适合个人和小作坊,不适合企业规模化生产。
 
  有关这种方法的叙述,本书在前面章节已涉及过,这里不再赘述。
 
  二、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对大锅熬膏的改进
 
  如果说,“大锅熬制”是一种落后工艺,只适应个人或小作坊生产的话,那么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则是对“大锅熬制”的一次改进与提升。
 
  其实,目前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都是委托中药制药企业代加工,即我们通常说的委托加工。采用的就是中药制膏的手段。在这些企业中,虽然个别企业仍然打着“大锅熬制”的旗号,但工艺的路线基本参照中药制膏的途径。他们之所以坚守“大锅熬制”的说法,是误认为中国古代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也是这种制作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有意规避中药制膏的工艺,毕竟这种方法透明度太高,容易模仿,缺少神秘性。
 
  但是,不管怎么说,采用中药制膏的方法相对“大锅熬制”而言,应当是一种进步。其隐蔽的说法只能视为一种说辞或者文字游戏。仅就“提取”而言,“大锅熬制”所使用的“锅”与中药“提取”所使用的“提取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锅”是厨房的一种工具,而中药“提取缶”是一种制药设备。
 
  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是目前中国大陆加工中药制剂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很多关键技术及设备也是借鉴了国外的发明和成熟的经验。
 
  在普洱茶深加工中,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生产出品质好于“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还可生产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
 
  这种工艺的制备方法是:
 
  茶叶普洱熟茶)—提取(水提)—过滤(过滤网)—浓缩(三效浓缩或膜浓缩)—喷雾干燥—回水压型—阴干—包装
 
  具体工艺详尽说明:
 
  ①备料:普洱熟茶原料为特级或一级。
 
  ②提取:中药提取罐,为水提。茶与水比例为1:10。一次投料可反复提取4~6次。提取温度为90℃以上,每次提取为60分钟。
 
  ③过滤:100~200目过滤网。将过滤完的茶汁泵入储液罐。
 
  ④浓缩:浓缩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中药三效浓缩蒸发器,也可二效浓缩,达到波美度(溶液浓度)1.12~1.14即可。二是采用膜浓缩,最好采用超滤+反渗透(UF+RO),效果较为理想。
 
  ⑤喷雾干燥:高速离心干燥机,可将浸膏去水制成粉状。
 
  ⑥回水压型:将茶粉按一定比例加水,一般为1:0.25~0.30。使茶粉复原为稠膏状,加压制成型或切割小块。
 
  ⑦将压制成型或切割的小块放置阴凉处风干。
 
  ⑧包装。
 
  至此,采用中药提取与喷雾干燥工艺加工的普洱茶膏就算完成。
 
  这种制作方法有三大好处:
 
  ①加工技术简便可行,没有技术壁垒。无须投入研发费用。
 
  ②几乎所有中药制药企业都可加工。节省建厂投资与设备成本。
 
  ③成本低廉,收膏率较高。目前中药加工企业对每千克干茶收取的加工费最多不会超过15元,而每千克干茶的得膏率为30%。以100千克干茶为例,如果茶叶价格每千克30元,付给中药企业的加工费为每千克15元。共计4500元,按收膏率30%计算,共出30千克茶膏,其每千克茶膏的成本为150元,每克茶膏的成本仅为0.15元(不含包装费);是目前茶膏类产品中制作成本最低的,在市场运作中,有价格上竞争优势。
 
  这种制作方法也有三大缺陷:
 
  ①持续的高温,从提取到浓缩,再到喷雾干燥,使普洱茶中最为宝贵的“酶”失活。因为茶叶中的“酶”在温度超过60℃以上就失去活性。这就势必造成茶膏没有后续转化的“动能”。因为“酶”是茶膏后发酵的“催化剂”,有了“酶”,茶膏依然是“活”的物质,没有“酶”,茶膏便变成了“死物”。必然造成保质期缩短和品质的下降;同时,这种持续的高温也损伤了茶叶很多营养物质。
 
  ②这种加工方式属于“混提”模式。造成所有的产品趋向一种品质,甚至一种口感,缺少差异性。所不同的,只有产品包装与名称的不同,内部的产品都一样。稍好一点的,有“生膏”与“熟膏”区别,但这种区别是原料的原因造成,与加工手段无关。同时,这种“混提”的模式造成产品黏性很大,因为多糖的物质占据很大比重,很难压制成尺寸一致的块状茶膏,更不要说在那上面再压制精美的图案。
 
  ③茶膏冲泡后,水气味较重,缺少茶味。这是高温制膏的必然。因为茶叶中芳香类物质较轻,随着高温的蒸煮,大量芳香类物质随蒸气挥发。这是工艺的原因,与制膏技术无关。因此,面对这种方法制作的茶膏,无味倒是正常的。如果是有味,倒要引起我们的怀疑,有可能是添加了某种香精所致。
 
  因此,这种方法也不是现代普洱茶膏的主流。
普洱茶膏“三绝”之一——红运当头,是独一无二的“上投茶”
 
  但是,这种方法却可以加工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也可以这样说,茶粉相对中药制膏手段制成的普洱茶膏而言,是一种进步或提升。
 
  怎么理解呢?
 
  很多人会立即提出一种质疑:茶粉怎么能与茶膏划为一类?
 
  实际上,这是因为茶膏特殊性造成的。虽然中国有生产与品饮茶膏上千年的历史。但到今天,茶膏的生产与检验都没有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这就使国家权威部门依据茶膏生产的特点与品饮的特性,将茶膏纳入“固态速溶茶”的范围。
 
  很多人提出“茶膏是18世纪的速溶茶”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速溶茶粉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速溶茶粉的出现源于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即喷雾干燥技术。这项技术问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1865年出现了对蛋液的喷雾处理方法。
 
  1872年美国人赛谬尔·珀西(SamluelPercy)申请了关于喷雾干燥技术的专利。
 
  1885年英国J.W.Browm申请第一项浓缩茶提取物的专利。
 
  1888年喷雾干燥首次商业化应用于奶粉、葡萄糖的干燥。
 
  由于喷雾干燥具有“瞬时干燥”、“干燥产品质量好”、“干燥过程简单”等特点,并迅速在多领域扩展。如医药、食品、工业品等。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市场 云南普洱茶 普洱熟茶 勐海茶厂 下关茶厂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茉莉绿茶汤的制作方法
茉莉绿茶汤的制作方法
普洱茶的制作方法和存放方式
普洱茶的制作方法和存放方式
安化黑茶天尖茶、贡尖茶、生尖
安化黑茶天尖茶、贡尖茶、生尖
新会小青柑制作方法简介
新会小青柑制作方法简介
安徽有白茶——皖西白茶简介及
安徽有白茶——皖西白茶简介及
唐朝贡茶品目及贡茶叶制作方法
唐朝贡茶品目及贡茶叶制作方法
傣族“竹筒茶”茶叶制作方法
傣族“竹筒茶”茶叶制作方法
清宫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
清宫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
红茶有什么办法能做的全部都金
红茶有什么办法能做的全部都金
冷萃茶的制作方法
冷萃茶的制作方法
详细解析野生红茶的制作方法。
详细解析野生红茶的制作方法。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简介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简介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