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茶人说茶,教你如何品茶

时间:2018-07-20 16:16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喝茶的目的在于解渴,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补充人体水份不足。尤其是在剧烈运动、体力流失之后,大口大口的急饮快咽,直到解渴为止。对于茶叶质量、茶具配置、茶水选择,以及周遭环境并无太多要求,只要能达到饮茶卫生标准就可以了。 往往邀两三知己,围桌而坐,以悠
 
    喝茶的目的在于解渴,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补充人体水份不足。尤其是在剧烈运动、体力流失之后,大口大口的急饮快咽,直到解渴为止。对于茶叶质量、茶具配置、水选择,以及周遭环境并无太多要求,只要能达到饮茶卫生标准就可以了。
 
  往往邀两三知己,围桌而坐,以悠闲自在的心情来饮茶。通过茶颜、观色、闻香、尝味,从中获得美感舒畅,达到精神升华。其主要目的在于意境,不在喝茶之多少,随意适口而停止,‘解渴’在品茶中已显得无足轻重了。
 
  茶蕴含着大自然的生命力,它的文化内涵更结合了文学、音乐、艺术等,成了中华文化之一环。茶之"亚圣"卢同曾作七碗茶诗,将品茶的好处与境界写的生动别致、耐人寻味,堪称不朽的传世之作。
 
  一般正常喝茶时,茶汤吸入口中,从舌尖沿着舌面滑入口腔,少部分则由舌面向两侧滑落,和牙床接触,大部分则由舌面向后方滑进喉咙去了。茶汤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所接触口腔的面积也不大。这种急速匆忙的喝法,在喝茶时叫牛饮;在饮酒时叫干杯吧。
 
  所以常常认为牛饮和干杯都是糟蹋了好茶;浪费了美酒的行为,它们的香醇甘美,像浮云过于太虚,无法享受到。在茗茶的品茗技巧上,为了避开牛饮干杯的缺失,除了小口慢饮、回转缓咽外,当茶汤喝入口中,必须将口腔上下尽量空开,也就是上下牙床张开。闭着双唇,牙齿上下分离,增大口中空开。
 
  同时口腔内部得以松弛,舌头与上颚触部位形成更大的空隙,茶汤得以机会浸淫到下牙床和舌头底面部分。当要吞咽时,口腔必缩小范围,将茶汤压迫经过喉咙,吞下了肚子。在口腔缩小过程时,舌头底下的茶汤被压迫出来,并会生成泡泡的感受,这样的现象就叫鸣泉。但只是技术性鸣泉,不一定饮茶如此,喝任何饮料亦可如此。
 
  品饮到五、六十年以上陈期的普洱茶,如不知年的红芝普洱茶、同庆老号圆茶、末代生紧茶等,茶汤已经极为柔和,有香无味的境界。其茶汤经过口聜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头底面会缓缓生津,不断涌出细小泡泡的感受。这种舌下生津现象,才是真正的舌底鸣泉。
 
  经过长久陈化普洱茶,茶汤已经转为极柔性,尤其已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也因为茶单宁在陈化过程中,经氧化消失了,已经不能刺激两颊或舌面生津。生津过程更加缓和持续,生津现象更加细致轻滑,生津感受更加柔顺安祥,生津意境则仙扬道化,接近无为了。
 
  中国的茶叶和法国的葡萄酒堪称世界两绝,中国的茶文化和法国的酒文化虽然各自有着自己的渊源,但中国人品茶与法国人品酒,却有着颇多相似的情趣。其实,中国人对品茶的茶具与法国人对品酒的酒具都颇为讲究。
 
  中国人品茶因茶叶的种类不同而异,泡绿茶首选玻璃器皿,喝花茶以细瓷盖杯为优,品乌龙茶则以宜兴紫砂为上。质影响泡茶的效果,这里所指的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清扬,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清扬的,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鸟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文化 普洱茶 乌龙茶 喝茶 普洱 好茶 茶叶 饮茶 茶具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妙品茶喝出健康人生
妙品茶喝出健康人生
品茶如禅由静做起
品茶如禅由静做起
品茶就是品生活 品生活就是悟
品茶就是品生活 品生活就是悟
学会品茶 学会一种生活
学会品茶 学会一种生活
品茶就如百转千回的人生
品茶就如百转千回的人生
夏颖说茶:"品茶" 与“喝茶
夏颖说茶:"品茶" 与“喝茶
男人一定要品茶
男人一定要品茶
品茶正在农村演变成为一种时尚
品茶正在农村演变成为一种时尚
清香流动品茶的游戏
清香流动品茶的游戏
品茶一颗平常心
品茶一颗平常心
”合和昌杯“品茶达人大赛已落
”合和昌杯“品茶达人大赛已落
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却是一种心
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却是一种心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