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品壶六要(如何辨别紫砂壶)

时间:2018-07-21 17:37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欣赏紫砂壶,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即,神韵、形态、色泽、意趣、文心、适用。 一、神韵 神韵是最重要的。凡壶皆有形,然未必皆有神韵。神者,精神生动也;韵者,风姿仪致也。二者皆可感受而不可具体指陈。凡有神韵之壶,皆有鲜明的个性与生命的活动感;凡无神韵者,皆
普洱茶
 
   欣赏紫砂壶,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即,神韵、形态、色泽、意趣、文心、适用。
 
   一、神韵
   神韵是最重要的。凡皆有形,然未必皆有神韵。神者,精神生动也;韵者,风姿仪致也。二者皆可感受而不可具体指陈。凡有神韵之,皆有鲜明的个性与生命的活动感;凡无神韵者,皆是死,不过是用泥土捏制出的用具,不能算作艺术品。有时在外形上其大小、高矮、曲直、转折,区别无几,唯在韵律、节奏组合上略有著意,但壶的高雅、粗俗便立即区别开来。做壶者的修养、思想、灵气等也就不觉地显示出来了。所以,做壶者仿其形易,得其神韵难。凡壶所显示之神,所流露之韵,如古朴、玲珑、秀彻、疏刚、清爽、天真、雅淡、宏伟、简洁、明快、高昂、浑朴、轻素、柔润、挺拔等等,皆高雅脱俗,生气勃勃。昔苏东坡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茗壶之佳者亦然,或端庄如燕赵佳人,或娉婷如吴楚姝丽,虽风格各异,然皆各具其美。有神韵之壶,家中置之一把,则生意盈然。反之,俗壶满室,曷如废泥污墁。
 
   二、形态
   壶之神韵,不可自立,要在形态中流露出,这叫“栖形感类”。神寓栖于形中,寄物而通,使人自然感受出来,故无形亦不可见神。壶之有形者未必有神,而无形则神无所附。神须在形中求,韵须在态中见。形者,点、线、面也,大、小、高、矮也,厚、薄、方、圆也,曲直转折也。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
   形和态又有别,形有“三形”,曰:筋纹、几何、自然。所谓“筋纹”,即犹如植物叶中之叶筋纹。在壶上壁面有类似摺痕并有摺棱隆起,筋与筋之间隆起部分有圆浑感,且隆出部分不是外贴附而出。有的花瓣形壶也类似筋纹形,应视为筋纹与自然结合之壶。所谓“几何形”,即以几何之形为造型,如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球形、椭圆形、圆柱形或其它的几何形状。所谓“自然形”,即完全似自然界中的梅干、南瓜、梨等花果树木以及飞禽走兽之类动物的形状。但也还有一部分壶只有一点似自然界中的某物,如《菊蕾》壶,似菊蕾,又不全似,这一类壶可叫“类自然形”。
   态也有“三态”,曰:静态、动态、平态。“三态”具三美,曰:静美、动美、平淡美。当然,有的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动静兼有。
   形态中又有柔感、刚感、刚柔兼济感,又有圆中寓方、方中寓圆、方圆互济,或端立稳固,或挺拔清刚,或英姿飒爽。由是观之,“态”的一半乃属神韵,但又微有别。正如佳人,作态而生韵。
   形态者,神韵之体也。
   “三形”、“三态”外,尚有“三平”,即壶之把和嘴的最上端与壶之口相平。“三平”是壶的一般原则,而不是绝对原则。“三平”处置易见均衡美,然亦可变而取奇突之美。突破“三平”,仍须以“三平”为基础。
   又,“实形”之外,还有“虚形”,如壶把内(把与壶体之间)所形成之空间,提梁与盖之间所形成之空间,三弯形的壶嘴则自占一空间。这些空间叫“布白”,如绘画中的“计白当黑”,壶艺上叫“计虚当实”。这个“空间”自有形,也是壶体之一部分,对壶的美观和雅俗影响颇大。壶把之处理,或方弯,或圆弯,或椭圆弯,或角形弯,除其实形外,还须考虑怎样得到一个美而适当的虚形(空间),并使之与嘴、体和谐均衡。虚形与实形同等重要,赏之者和造之者皆不可掉以轻心。
 
   三、色泽
   壶之色泽,亦必须讲究,宜兴诸山产泥,其色有紫、黄、朱红、乌、白、绿、棕等,若调和加工,其色愈多。各色之中又有深浅光暗之别,或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务使其色不艳不俗,而见其沉著古雅、朴素自然、清新冷隽、明秀柔和,使人览之舒目悦心为是。若其色火而艳、昏而俗、花而俏,览者一见则精神不宁,或刺目、或烦心、或不爽,则非雅玩之色也。
   品鉴佳人,必重姿色;佳壶如佳人,姿和色,皆至为重要。
   清人吴梅鼎作《阳羡茗壶赋》,论紫砂壶之色泽有云:“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倏橘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轩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或黄白堆沙,结哀梨兮可啖;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匪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庭。迫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岂隋珠之与赵璧可比,异称珍者哉。”
 
   四、意趣
   人由主观情意而见于物,物奇则生趣,趣又见意。壶者,其体原非实有,形态由感而生。然壶之成,又能见作者的思想意趣。如壶之小薄者,以见玲珑之趣;厚重者,以见古朴之趣;清刚者,以见爽利之趣,等等。见之而能生美好之联想或某种高雅之趣。
   又如壶之作竹、梅状,以见其高风亮节、孤高不群之意趣;又如作东陵式(俗称南瓜式),以见其高尚之意;作八卦太极式,以见哲理;或作周鼎汉钟,以见古雅之趣;又或作禽鸟虫蛙,以见可爱;作瓜果树瘿,以见可喜等等,皆见其趣也。
   壶之趣出于人之意,作者有思想,有修养,方可致之。而览者亦需有思想,有修养,方可知之。
 
   五、文心
   刘勰作《文心雕龙》,言为文之用心也。夫制壶、赏壶者亦然。
   以为文之用心而作壶,此文心之一也。又壶体上题诗、铭文、作画、钤印、刻款,因寄所托,以示作者心境情怀、高雅之意,壶韵之不足,题诗文作书画以补之,览者观之亦有同情。具诗文书画,亦见文心。
   要之,文人为文之用心,紫砂壶所俱具也。然若其文理之不通,诗无深义,或书法拙劣,画意粗俗,非惟不增其美,且大伤雅意。故,壶之诗文书画,或则不有,有则必高雅,平庸之辈,万勿措手其间。
 
   六、适用
   壶之制,其始唯在适用。所谓适用之用,即,进水、泡茶倒茶、置放、把拿(持握)。壶用于泡茶,因之须有口,用于进水、放茶叶。有口即须有盖,有盖即须有纽和孔;纽便于持拿,孔用于透气,否则壶内产生气压,则盖揭拿不起。泡为了饮用,则须有嘴。壶要能持在手中,因之须有把扣。或无把而代之提梁,便于提拿。壶不能终日拿在手中,总要置放,因之须有圈足,或以底代足。盛水,则壶需有腹。
   以适用为基础,将各构件组合之;以匠心使之美,进而重在观赏。然壶之所以为壶者,适用不可废也。若壶之嘴低于口,水不满而溢出,则不适于用。或壶之口进水进茶不便、或盖之不牢不实,皆不适用。或壶置案不稳,尤不适用。因之,制壶购壶,务须首先考虑适用,否则,便不可称为壶。
   或有人说:“老是考虑适用,则有碍于美的表现,非废弃适用,不足为艺术。”实际上,适用不但不碍于美的表现,运用得好,反而有助于美的表现。犹如旧体诗之格律,若作者不掌握它,固有碍于思想之发挥及文字之表达。若熟诸其格律,则有补于形式美之表现,非唯不约束作者,更有助于作者。制壶亦然,熟练掌握,以适用为基本,然后设置枢机,神居胸臆,敏在虑前,则有助于作者之巧思也。
   以上“六要”是品赏紫砂壶的六个基本要点,也是制造紫砂壶所必知的六个基本要点。其中有些内容属于基本法则。法则,即以法为则。法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优秀的、应该遵循的内容。但天才的、特具创造性的人物也可以破除法则,另立新法,所谓“独具匠心”。古人常说:“法本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从无法到有法,是一大进步,因为无法,大家都在摸索中创造,心中无数,不知如何是好。有时造出来的壶,或不适用,或不美观,比如“三平法”,壶嘴如不和口相平,则倒茶不便;壶把如不和口相平,则少平衡感。壶嘴不能低于口,这是必须遵循的,但也有人却把壶把制得高于口,产生一种奇兀之感。这就突破了“三平法”。但这并非易事,把提高了,其它部位也须跟著变,否则便不和谐。又如“三态”、“三形”,皆可变化,且可集于一体,但变法的人更须深谙原有之法,方能有助于其变。
   部分法则可变,然壶之神韵、形态、色泽、意趣、文心、适用之“六要”不可变,变,只能更合于“六要”,使之神韵更雅,形态更美,色泽更佳,意趣更足,文心更高,适用性更强。反之,即是退步或破坏。
   “六要”基本精神,万古不可废也。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紫砂壶 普洱茶 普洱 茶叶 泡茶 匠心 紫砂 倒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紫砂壶养残了,还能救回来吗?
紫砂壶养残了,还能救回来吗?
紫砂壶泥料:黄中带红的就不是
紫砂壶泥料:黄中带红的就不是
紫砂壶,是泥料有问题吗?为什
紫砂壶,是泥料有问题吗?为什
紫砂壶制作烧窑的成品率高吗?
紫砂壶制作烧窑的成品率高吗?
紫砂壶,百元的成本够吗?
紫砂壶,百元的成本够吗?
紫砂壶的七个段位,你属于哪个
紫砂壶的七个段位,你属于哪个
紫砂壶买来,不用的壶,藏在锦
紫砂壶买来,不用的壶,藏在锦
紫砂壶,怎么看泥料,好泥都有
紫砂壶,怎么看泥料,好泥都有
紫砂壶内,有几个洞,这真的正
紫砂壶内,有几个洞,这真的正
紫砂壶适宜泡什么茶?和壶型、
紫砂壶适宜泡什么茶?和壶型、
紫砂壶,买大还是买小?
紫砂壶,买大还是买小?
紫砂壶,壶上出现白色印迹,很
紫砂壶,壶上出现白色印迹,很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