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众茶器里,公道杯也被称作分茶器。
	李清照曾经写,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分茶时,若是缺少了公道杯。
	洒得满桌子都是茶水不说,还会影响到每杯茶汤的浓度。
	这种浓一分、淡一分的差距,用于自酌自饮时,倒也无需计较。
	但在请客喝茶时,难免会有厚此薄彼之嫌。
	由细节处,能体现出“公道”的要义!
	一来,让滚烫的茶水适当降温。
	二来,能顺其自然沉淀碎茶末。
	《2》
	反之,则会影响泡茶动作的顺畅施展。
	之前有茶友过来问,公道杯是选带把手好,还是不带把手好?
	据茶友觉得,没有把手的公道杯,一律都会比较烫手。
	之前,她在网上买了一个玻璃公道杯,款式很基础普通的那种。
	价格不贵,也就9.9元包邮。
	她本以为,公道杯而已,买个普通简单的就够用了。
	但没想到,在仅装了五、六分满的茶汤后,再拿起来时就非常烫手,根本用不了!
	说完,便将那个玻璃公道杯的图片,发了过来。
	仔细观察一番后,小编认为,导致那个公道杯烫手无比的症结,错不在“无把手”的设计。
	而是因为,那个公道杯的玻璃材质太薄,不隔热。
	再加上,它的容量偏小,与盖碗大小难以匹配。
	但凡杯身稍一倾斜,就会让拿到公道杯的手,感觉异常烫手!
	《3》
	从那位茶友故事看,公道杯的挑选也有不少讲究。
	对公道杯而言,把手并非是标配。
	无把手的公道杯,优点是整体造型更简洁、线条感流畅、更耐看。
	茶汤颜色的深浅变化、浓淡状态;
	汤水质地是清澈透亮,还是浑浊发暗;
	是否有茶毫的出现,茶汤中的茶毫是多是少……
	以上内容,统统能360度无死角直接观察,一目了然。
	而带把手的公道杯,也有它的独到优势。
	把手可以隔热,能直接有效解决烫手尴尬。
	同时在把手设计上,还可以有不少发挥余地。
	比方说,用彩色玻璃作为把手,能点缀朴素的直筒透明杯身。
	比方说,专门设计出一个复古风的木质把柄,更显雅致格调。
	比方说,将把手设计为缠丝造型、柳枝造型……
	可见,挑选公道杯时,把手的有无全看个人喜好!
	《4》
	话说,公道杯是不是都是玻璃材质的?
	非也。
	但在其中,也少了白瓷、粗陶、紫砂、柴烧等诸多不同的材质。
	那么,对公道杯来说,到底选哪种材质比较好?
	或者说,在关注公道杯材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从实用性出发,玻璃杯公道杯之所以能成为茶器里的一大热门,在于它的风格百搭,兼容性强。
	玻璃,在古代曾被称为琉璃,它的透光性极好。
	纯透明的玻璃,便于观察汤色。
	而锤纹玻璃、磨砂玻璃等,更能彰显个性与艺术感。
	尤其是,用锤纹玻璃装入一杯茶汤后,用手电筒打一束光下来。
	光影流转,波光粼粼,美轮美奂!
	何况,玻璃材质价位亲民,表面质地光滑,不易留茶渍茶垢,方便清洗……
	种种优势相加,决定玻璃材质的公道杯,能成为一马当先的领军者。
	不过在挑选玻璃公道杯时,要选耐热耐高温的材质。
	能承受一定的温差浮动,不易炸裂,这样才能确保稳妥!
	白瓷材质的公道杯,同样有不少江湖地位。
	釉面光滑的白瓷,清洗难度低,简约实用。
	考虑到粗陶、紫砂等材质,它们没有经过彻底烧结,内部留有不少气孔。
	《5》
	公道杯的功能,在于分汤。
	之前在武夷山时,我们在正岩深处的山场里,找到一处废弃已久的老茶厂。
	推门入内,打算泡杯茶歇歇脚。
	不过,在里面找到的茶具,大都破旧不堪。
	十个茶杯里有十个是杯口磕裂的,而公道杯也是非常老旧的瓷质造型,且布满茶垢。
	在一旁的山泉水里洗了好久,还是不能洗净。
	但走了大半天后,又晒又热又渴,在这样的简陋环境下喝茶,只好选择将就。
	发现那个公道杯的断水功能,实在是太差。
	水流断断续续不说,还容易洒出。
	推测过去,这应该属于瑕疵品。
	因为出汤嘴没有合理延长,从而影响到出汤的顺畅性。
	它们不像玻璃或瓷器那样光滑,会影响水流倒出的通畅性。
	其二,出汤嘴的设计要合理,不能太窄太扁。
	在实际使用时,更能确保出汤流畅、水流线条优美!
	《6》
	在公道杯的器型上,要注重体验感。
	简而言之,不要选太宽、太窄、太重、太扁的。
	原因一概是,它们的“握感”不佳。
	杯口过敞的公道杯,优势是方便热茶降温。
	但劣势同样是散热过快,容易加速“茶凉”。
	在喝茶时,人未走,茶已凉。
	这一点,着实太过尴尬!
	更何况,杯口过敞的公道杯,不利于聚香。
	落入茶水中茶香分子,容易快速四散到周围的空气里。
	反过来看,整体造型太扁太窄的公道杯,同样不是好事。
	最现实的一点,窄窄的杯子底部容易成为茶垢集中地,难以清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