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营销 > 市场分析 >

神秘的东方树叶如何走向世界

时间:2023-11-15 10:11来源: 茶周刊 作者: 林玮浏览:
神秘东方树叶的沉与浮 茶之西传久矣。早在17世纪初期,物质形态的茶叶就传到欧洲,而作为文化符号的茶之世界传播,却要远远早于此。洋人们早在见到茶叶之前,就已经知道茶的存在了。 这种富有医疗功效的神奇树叶,很快在欧洲变成了一种典型的东方文化符号。它神秘又充满
普洱茶
神秘东方树叶的沉与浮
之西传久矣。早在17世纪初期,物质形态的茶叶就传到欧洲,而作为文化符号的“茶”之世界传播,却要远远早于此。洋人们早在见到茶叶之前,就已经知道“茶”的存在了。
这种富有医疗功效的神奇“树叶”,很快在欧洲变成了一种典型的东方文化符号。它神秘又充满了清香,成为西方人对其所未能涉足、亲闻的国度的想象——西方对“茶”的原始想象或有“野蛮”“落后”,甚至带有“巫术”的成分;但是,这种想象很快被涌进欧洲码头的金贵茶叶所打破,并随着茶叶的大量进口,而成为其日常生活的组成元素。它在西方国家的文化生活意义之高,竟可以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曾几何时,大英帝国的“圈地运动”推进至东方,印度沦为其殖民地,南亚次大陆承担起了欧洲茶叶主要进口地的角色。于是,“茶”文化故乡的中国不再是“茶”符号的唯一出产地,百年来印度茶叶产量始终高居世界之最,“茶”成了印度的文化符号。
  
近两年,中国茶叶产量一跃而起,超过了印度;与之相伴而生的是生产过剩,回归茶叶物质功效的“文盲营销”法则风靡网络。这实与“茶”的文化符号价值,相去甚远。前者注重的是茶叶的销量及其经济效益,是硬实力;后者关注的是“茶”形象的中国特性,是软实力。事实上,“茶”之所以不同于其他饮料或日用品的地方,而在于其文化内涵。那么,在中国,作为文化符号的“茶”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其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途径又何在?
  
被经济化的文化符号
笔者曾参与过一项“中国文化符号调查”,面向全国大学生发放的两千多份问卷回收结果显示,在270项中国符号中,“茶”的代表性排在第20位;五分制评分标准中,“茶”平均得分为4.094。它未能入选最具代表性的10项中国文化符号(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国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却在最具推广价值的10项中国文化符号中列为最末(孔子、汉语/汉字、中医、书法、功夫、中餐、京剧、长城、古典诗词、茶)。
 
作为文化符号的“茶”,在获得了大学生认同,认为其对外推广价值优越的同时,又被视为对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不足。这显然是与“茶”在建国以来的若干年间,被逐渐淡化其文化涵养,沦为日常生活之器物层面的进程相关。如果按照冈仓天心的说法,中国“茶”文化品位降低的时间甚至早至元代。随着茶产业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兴盛,“茶”的文化属性得到了彰显。可惜,这一文化复兴的过程之推力,却多来自市场。相对于“文盲营销”片面突出茶叶物质层面的功效,“文化营销”则是利用“茶”的文化价值来实现经济效益。在“营销”的运作下,“茶”文化符号看似又重新站稳了脚跟;只是这“脚”没有踏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而是踩在了市场经济的浪潮里。由此观之,作为文化符号的“茶”,在中国文化符号调查中出现两种排序之差异,当在情理之中。
  
具有产业高度的“生活美学”
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角度看,“茶”文化的当前面目是堪忧的。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的排序而言,“茶”的推广价值不如“汉语/汉字”“中医”“书法”“功夫”“中餐”“京剧”“古典诗词”;代表性上也输给了“汉语/汉字”“书法”“中医”“文房四宝”“造纸术”“古典诗词”。显而易见,这些排序高于“茶”的文化符号,大都不具产业化的能力。可以说,“茶”能够产业化乃是其天生的优势,但这一来自于硬实力的优势当如何转化为软实力?
  
进一步分析“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在大学生中,男生对“茶”文化符号的评价要略低于女生,分别是4.05和4.10的成绩;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茶”文化符号的评价要略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打分分别是4.13和4.03;家庭所在区域不同的大学生对“茶”文化符号的评价之差异,得分与排行如下:东部沿海(4.15)>东北(4.138)>西南(4.129)>南部沿海(4.12)>中部黄河流域(4.09)>西北(4.04)>北部沿海(4.02)>中部长江流域(4)。
 
不难看出,“茶”的文化价值之被认识,乃是有某种客观规律的。以“清、和、寂、敬”为精神内涵的茶道,阴柔多于阳刚。物质条件宽裕的城市,对其认识也要高于农村。而惯有茶叶消费传统的地区(如东北、西南),对“茶”的评价也要稍高;沿海开放地区要高于内陆。这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茶”之建设,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一方面,对“茶道”的认识和挖掘应更为全面,在传统红遍白山黑水之间的茉莉花茶绿茶之外,开辟出工夫红茶乌龙茶等品种的文化空间;另一方面,把“茶”文化与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其通过作为物质生活的必需品而逐渐成为文化精神的审美品,让农村、西北内陆等稍落后地区也能够通过生活而认识“茶”的文化价值。一句话,中国“茶”文化应该是一种全面、深刻而又超越的现代“生活美学”。
  
走向世界需“文化身份认同”
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茶”要走向世界,根本仍在于世界对“茶”文化身份的认同性。从日常生活角度来说,茶已经成为世界级的饮品;但在文化身份上,不仅有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竞争,还有代表西方传统文明的咖啡、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可乐等饮品的角逐。因而,深化对作为文化符号的“茶”之认识,有意识地宣传和打造具有中国传统的“茶”品牌,将中国文化融入到一碗或淡或浓的茶汤之中,其意义就在于树立“茶”文化符号的中国性,由此方能及世界性。这实在是一项与在茶叶产量、茶园面积等硬实力指标上一争高下的市场行为大大不同的文化工程。
 
中国人对于这种对符号注入民族特性的文化工程,不乏经验。“书法”“刺绣”“丝绸”,甚至“端午节”“中秋节”等文化符号,莫不在国际上面临着竞争。但由于它们的文化内涵里满是“中国特色”,实在是别人抢也抢不走的。至于“佛教”,更是由外来文化转变为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举世公认。与它们相比,“茶”文化具有良好的产业属性,与日常生活也更为密切。
  
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茶”要走向世界,一方面要克服来自硬指标的束缚,使之在作为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之外具有中国精神的超越层面;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日本茶道式的纯粹审美,片面强调“茶”的文化内涵(禅意)。它应该带着浓郁的中国式精神、美学、智慧,走进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茉莉花茶 工夫红茶 中国茶叶 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茶产业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