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栽培 > 种植知识 >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

时间:2016-09-25 11:06来源:中国茶文化传播联盟 作者: 六安瓜片浏览: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即在明确有害生物种群发生动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把有关防治措施加以协调应用,使其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限度之内的管理措施。其中重要的是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把农药等可能引起对自然控制的破坏压至最低限度,维持生态平衡。由于茶园茶树多年生
普洱茶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即在明确有害生物种群发生动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把有关防治措施加以协调应用,使其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限度之内的管理措施。其中重要的是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把农药等可能引起对自然控制的破坏压至最低限度,维持生态平衡。由于茶园茶树多年生常绿,茶丛茂密郁闭,生态环境比较稳定,既利于多种病虫和天敌生存繁衍,群落的网络结构也比较丰富,自然控制的潜力相应较大。这是开展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在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中,首先需要考虑茶叶生产过程中经常性的丰产优质措施,诸如茶叶采摘,做到以农业技术防治为基础;合理施用化学农药,维护自然天敌对害虫的生态控制能力;发展生物防治,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过多依赖化学农药,不仅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量,也在盲目杀灭天敌,削弱其自然控制能力,破坏茶园生态平衡,助长一些害虫再增猖獗。必须从合理用药做起,选择并协调运用其它措施,组成恰当的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恢复发展茶园良好群落结构和自然控制能力。
    防治指标:系指病虫危害给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防治指标的确定,首先是通过某种害虫的饲养观察,测定平均每头虫口的取食量及其经济损失,调查研究当地天敌等自然控制因素,特别是优势种天敌对害虫的攻击效应的测定;进而田间划小区选取或接种不同的病虫密度,观察记载其茶叶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情况,最后折算经济损失并联系防治成本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指标数值。主要茶树害虫的防治指标如下:
    茶尺蠖:三龄前平均每丛10头,三龄后平均每丛5头。
    油桐尺蠖:三龄前平均每丛5头,三龄后平均每丛2头。
    茶小卷叶蛾:采摘后平均每丛10头幼虫。
    茶毛虫:每亩1000头幼虫。 茶黑毒蛾:每亩1000头幼虫。
    茶蚜:平均被害芽梢达10%,芽下第二叶虫口20头以上。
    茶树地方品种(local varieties of tea plant)
    在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和茶类地区内,经人工选择或在当地长期栽培利用过程中逐渐演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树品种。亦称当地品种、农家品种。一般皆缺乏较系统的育种和鉴定程序,但都比较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茶类要求,也具有某种独特的性状、特性和一定的栽培面积。中国茶树地方品种种类很多,有的地方品种经过鉴定后还可以直接扩大推广的范围。茶树地方品种按照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系地方品种和无性系地方品种两类。有性系地方品种的茶树皆采用种子繁殖,在茶树组成中往往包含若干不同类型成分,组成一个群体,故亦称为“茶树群体品种”。
    无性系地方品种皆以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进行繁殖后代。同一品种的植株,在形态、特征、特性上的差别较小。而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较显著,所以从形态上很容易识别。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叶采摘 茶园茶 普洱茶 中国茶 普洱 茶树 茶叶 茶园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勐海格朗乡帕沙古茶树
勐海格朗乡帕沙古茶树
昌宁县漭水乡沿江茶山河古茶树
昌宁县漭水乡沿江茶山河古茶树
普洱茶树上的“宝”
普洱茶树上的“宝”
云南野生古茶树资源哪里寻
云南野生古茶树资源哪里寻
茶树种植与纬度的问题
茶树种植与纬度的问题
茶树起源地杂谈
茶树起源地杂谈
铁观音茶树的载培特性
铁观音茶树的载培特性
乔木茶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乔木茶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古茶树——自然之韵
古茶树——自然之韵
云茶银剑、云茶奇蕊茶树品种获
云茶银剑、云茶奇蕊茶树品种获
螃蟹脚是风格独特的茶树寄生植
螃蟹脚是风格独特的茶树寄生植
茶树小绿叶禅的防治方法
茶树小绿叶禅的防治方法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