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养壶是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

时间:2023-11-03 17:47来源:宜兴陶然居 作者:宜兴陶然居浏览:
俗话说有壶之人有福,壶是孕育茶香的摇篮。养壶已和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真正的好壶,仅仅是泥好、工好、形好还不够,必须通过养,才能使壶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紫砂壶,为什么人人称好?除了因为紫砂泥原料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吸水率、透气性等性
普洱茶
俗话说“有之人有福”,是孕育茶香的摇篮。养壶已和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真正的好壶,仅仅是泥好、工好、形好还不够,必须通过“养”,才能使壶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紫砂壶,为什么人人称好?除了因为紫砂原料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吸水率、透气性等性能独特,容易吸收汁,留下浓郁香,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香,还由于紫砂壶把玩得越久,颜色越显古雅光润。养一把紫砂,学壶之有容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泡茶的时候,就和你结缘了。外养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热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生辉了。平时用壶沏茶,应以手经常抚摩壶身,一日十遍、百遍。如此使用日久,壶身定会日渐细腻、晶莹、光滑、净亮,如玉似鉴,手感舒适,且能心神宁静,给人以古朴之神韵美感。另外,如果壶暂时不用,亦应将壶用清水洗净,壶身内外擦干,使其不积湿气,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用壶的关键是一壶不事二茶。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中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这样用久了,散发的茶香才纯净。否则,相互混杂,几无个性可言,养出来的壶品性也不见得高雅。养一把紫砂,学壶之有容经过“盘养”过程,数月,乃至数年之后,一把紫砂壶的面貌便大不一样了,按行家的话说:壶经养护,雅致倍增。紫砂壶经久用、久养、浑圆、脂润,方敦厚重。愈是紫砂好泥,愈能养出个名堂;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如果本来就是名家设计、制作的高档料壶,那么说不定就真能重现“一两紫砂、一两黄金”的身价呢。
养壶的过程是对茶人内心的历练,养壶者养心。养壶是心急不得的,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反而不得其所。养壶的每个细节都要细心,养壶的过程简单,但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养,急于求成,如果此刻你仍浮躁,你的壶一定没有养好,至多是点表面的浮光掠影,而不是发自内在的内敛之光。等你能做到平心静气,宠辱不惊了,你的壶就一定养好了。好的壶是茶人内心的风景,如此长年养壶,养到后来,怕已分不清养的是壶的气质,还是自己的气度了。玉不琢不成器,壶不养不出神,这种水滴石穿之功,不温不火之韵,正是壶艺陶冶性情之境界。养一把紫砂,学壶之有容养壶养的就是自己的心。我们通过养壶,在养的过程之中,通过泡茶、擦拭壶身、不断摩挲壶体,使自己发现壶的美、欣赏壶的美、爱护壶的美,而我们通过发现、欣赏、爱护美的这个过程,使我们自身的心灵美起来。
另外,我们又不妨用养壶的心情,让自己去学壶之“有容”,而又不急于“盛满”;以岁月为茶,去涵纳岁月,也让岁月蕴养自己。这样,到最后,当岁月流逝如倒掉的茶,我仍如壶,有着茶也带不走的温香!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文化 紫砂壶 普洱茶 普洱 原料 泡茶 茶壶 紫砂 茶香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2016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
2016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
英国别样的茶文化
英国别样的茶文化
英国独有的红茶文化
英国独有的红茶文化
以“线上茶金融、线下茶文化”
以“线上茶金融、线下茶文化”
“三巡”活动为主线的茶文化交
“三巡”活动为主线的茶文化交
连江长龙镇着力建设该市最大茶
连江长龙镇着力建设该市最大茶
回族的民间茶文化之饮茶习俗
回族的民间茶文化之饮茶习俗
中国茶文化包含了哪些内容
中国茶文化包含了哪些内容
中国古代唐朝饮茶文化的发展情
中国古代唐朝饮茶文化的发展情
古刹灵隐寺主办禅茶文化论坛
古刹灵隐寺主办禅茶文化论坛
四川茶文化进社区活动今日开启
四川茶文化进社区活动今日开启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召开第六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召开第六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