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古代文人品茶谓高雅

时间:2018-06-07 16:33来源:未知 作者:文哥浏览:
唐代以后,饮茶之风遍于华夏,品茶是文人最清高斯文的雅举,甚至成为人生品位的一种标志。 元朝,苏州有一书香门第,住着兄弟二人,兄长陈宽,精通孔孟儒学,名闻遐迩,常有文人学士来到他们居住的绿园研学求教。开始,陈宽只与客人谈学论道,从不设茶招待,日久,招致


    唐代以后,饮茶之风遍于华夏,品茶是文人最清高斯文的雅举,甚至成为人生品位的一种标志。


    元朝,苏州有一书香门第,住着兄弟二人,兄长陈宽,精通孔孟儒学,名闻遐迩,常有文人学士来到他们居住的绿园研学求教。开始,陈宽只与客人谈学论道,从不设招待,日久,招致登门者的背后议论和讪笑。一天,陈宽又与几位来访者对坐清谈,其中一客借题讲起了“故事”。他说,腊月二十三日是灶王升天的日子,天下各家灶神都穿着黑衣,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所作的好事坏事。这年,玉帝忽然发现一位灶神穿着白衣,便问其故,那位白衣灶神回答:“我是苏州绿园陈宽家的灶神,陈宽家有客来从不烹待客,所以未有烟火熏及我身,故而白衣。”故事讲完,满堂哄笑,陈宽十分尴尬,从此再有客来,就不得不烹待客了。


    不仅文人不饮茶会招致嘲笑,即使边关武将不饮茶也同样会受到讥讽。唐代威风凛凛的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郭子仪,坐镇太原、屡建奇功的名将马燧,因不弄琴,不品茗,也招致贬议。当时颇有名气,快嘴快舌的诗人郎士元是一位嗜茶者,一次他就借题说:“郭令公不入琴,马镇西(燧)不入茶。”意即二人不懂斯文。马燧闻后,耿耿于怀。一日,马燧偶遇郎士元,便说,你说我不入茶,明日请光临舍下领教一下为何。郎士元知马燧不悦,只好允诺来日赴约。


    唐代有一种富家食品,叫“古楼子”,用最好的羊肉一斤,加入酥油和香料,夹入巨饼之内烘烤,半熟而食。食“古楼子”因油腻大而半熟,必须边吃边饮佳茗,方才能下咽和消化。翌日早餐马燧细嚼此饼,却不饮一滴茶,等郎士元到来,已经干渴难耐,便令上茶。俩人边烹边饮,已经急不可待的马燧一口气喝下了二十余碗茶,郎士元并不干渴,但按照你一盏我一盏的规矩也不得不喝下了二十余盏。郎士元起身要走,司马燧不放,俩人又喝了7碗。郎士元实在坚持不住了,顾不得礼节,起身就走,啷跄狂奔,未及跨上马车已经屁滚尿流了。马燧过意不去,派人送去200匹绢以示慰问。


    明朝宪宗时期,也有一个不用茶招待客人而被嘲弄的故事,当时朝中有一位官拜翰林院编修、侍讲的叫陈音,可谓是一介大文人,但人们既不叫他的官衔,也不称其姓名,而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陈也罢”。为何叫“陈也罢”呢?原来,陈音对经学很有研究,也常有文士登门求教,按当时的习俗,当用茶招待客人,这是不可缺少的礼仪。一次,有一位远客到来,宾主坐定后,陈音喊“泡茶!”,可他夫人对客人往来泡茶待客,不胜其烦,故在后堂回答:“没有柴火,没法烧水”,无法烧水当然不能泡茶饮茶,陈音只好说了一声:“也罢!”无奈宾主谈兴很高,说得口干舌燥,陈音想嚼点茶叶解渴,就又喊道“送点干茶叶来吧!”不料,又听夫人回答:“茶已吃完,还没去买!”陈音只得又长叹一声:“也罢!”于是,“陈也罢”的外号就传开了。


    这个笑话般的故事并非流传,而是载于明代的《王剑珍闻》,可见饮茶的重要,对于待客来说它几乎到了须臾不可或缺的程度。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为何 茶叶 饮茶 品茶 泡茶 品茗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饮酒可成仙 品茶可成道
饮酒可成仙 品茶可成道
雅俗共赏才是品茶的最高境界
雅俗共赏才是品茶的最高境界
良品茶 候良人
良品茶 候良人
每一次品茶都被它那独特的口感
每一次品茶都被它那独特的口感
2016年古域岩鼎礼品茶
2016年古域岩鼎礼品茶
由禅品茶品的是一种人生味
由禅品茶品的是一种人生味
品茶香知茶趣 茶香一味品人生
品茶香知茶趣 茶香一味品人生
不污染常持心 品茶亦如品人生
不污染常持心 品茶亦如品人生
4招教你变成资深品茶高手
4招教你变成资深品茶高手
品茶须静下心来才不辜负了好茶
品茶须静下心来才不辜负了好茶
品茶悟道——“诚心能够产生力
品茶悟道——“诚心能够产生力
静心品茶香 生命本恬淡
静心品茶香 生命本恬淡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