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独特的装饰工艺手段——绞泥

时间:2023-11-10 14:26来源:半壶纱娘小艺 作者:佚名浏览:
紫砂壶,在制作和烧制过程中,有几种较为独特的工艺手段所产生的效果,容易被误认为特殊的紫砂泥。主要是制作过程中的绞泥、调砂和铺砂等装饰工艺手段,烧制过程中的窑变现象和焐灰手段等。 绞泥 紫砂绞泥是紫砂壶制作的一种工艺手段,或紫砂壶的一种装饰技法,不是某种
普洱茶
紫砂壶,在制作和烧制过程中,有几种较为独特的工艺手段所产生的效果,容易被误认为特殊的紫砂泥。主要是制作过程中的绞泥、调砂和铺砂等装饰工艺手段,烧制过程中的窑变现象和焐灰手段等。
绞泥
紫砂绞泥是紫砂制作的一种工艺手段,或紫砂的一种装饰技法,不是某种特殊的紫砂泥。
绞泥技法就像做干层糕,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收缩率相同而烧成后色泽效果不同的紫砂泥,按照自己预先设定的图案或花纹,捶打成泥条,然后层层盘筑在一起,制作成紫砂壶等紫砂器。不同颜色的图案和花纹组合在一起,色调对比鲜明,可创造出多种变幻的美丽花纹,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瓷绞泥技术始于唐代,最早运用于瓷器上,主要盛行于山西、河南和陕西一带。最初是用白、褐两色(或多色)泥料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按照需要切成泥片贴于制成的器物上,或全器利用绞泥成型,再施釉烧成呈绞纹的器物。宋代瓷器的绞泥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技术要求更加苛刻,内容愈加丰富,产品更具东方神奇的魅力。元代绞泥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明代,瓷器绞泥几乎绝迹、失传,嘉靖年间却落户于宜兴紫砂器皿上。
南京博物院馆藏紫砂壶中,有早期类似现代的“紫砂绞泥壶",但似云、似木纹的花纹,只出现在底片和盖片上,且花纹很不规则,如果按现在的标准来评判,可能还算不上是绞泥,属于花泥。或许是当时的制作者,或有意、或粗心,将那时的底槽泥(上等紫泥)和中槽泥(一般的普通紫泥)掺和到一起而造成的花泥,略具绞泥底蕴,体现的是一装饰效果。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和吕尧臣等,在紫砂绞泥工艺方面,都有独到的创造。李大师最早在绞泥工艺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吕大师则把现代绞泥工艺推向了高峰。吕大师把紫、红、黄、绿等泥料绞在一起,形成变化无常的自然纹理,独创出“吕氏绞泥"。不仅创造了紫砂艺术的新形式,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图2),纹理自然逼真,毫无矫揉修饰之感,令人望尘莫及。
一般绞泥作品是这样来完成的:先在纸上设计出绞泥器皿的花纹草图,然后按图用原始制陶盘筑成型的方法,一边用色泥绞制图案花纹,一边以盘筑的方法相粘接,制成器皿坯胎,待坯胎晾干,湿度适宜时,再用手拉辘轳制作法,把绞泥坯胎,放在辘轳转盘上,旋削、车圆,内、外、上、下修正整圆,使坯胎厚薄均匀,花纹越来越清晰,形制越来越规范,然后达到设计要求,烧制成陶。
 
绞泥工艺的表现手法有“层叠法"“层盘筑法"“糅合法"“按压法''“包裹法"“镶嵌法“镶接法"“通透法"等等。现代紫砂绞泥造型有绞泥壶、绞泥杯、绞泥果盘、绞泥烟盒、绞泥盆等。绞泥纹样有木纹、水波纹、云纹、席纹、雷纹、山水纹、犬牙纹、圆圈纹、花团纹、礼花纹等,并由单纹样发展到连续纹样。
绞泥容易因色泥烧成温度的不同,导致紫砂壶产生裂痕,这对制作者的功力和对泥料、火候的把握是个考验,所以施以绞泥工艺,必须对泥性及泥料的最佳烧制温度及其收缩率有足够的把握,成功的几率才大。紫砂绞泥技术,不仅创造了紫砂新的艺术形式,而且极大了丰富紫砂的艺术内涵。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制作过程 紫砂壶 普洱茶 普洱 工艺 紫砂 制作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紫砂壶花器谱写自然之美
紫砂壶花器谱写自然之美
紫砂壶的选购攻略
紫砂壶的选购攻略
普洱茶的搭档紫砂壶
普洱茶的搭档紫砂壶
紫砂壶开裂的N种可能以及如何
紫砂壶开裂的N种可能以及如何
喝茶之余如何去品鉴紫砂壶
喝茶之余如何去品鉴紫砂壶
紫砂壶你是喜欢粗砂的还是喜欢
紫砂壶你是喜欢粗砂的还是喜欢
使用紫砂壶如何进行保养
使用紫砂壶如何进行保养
紫砂壶买来泡什么茶好呢 有何
紫砂壶买来泡什么茶好呢 有何
清楚了解每个时代的紫砂都有哪
清楚了解每个时代的紫砂都有哪
我喜欢刚柔并济的紫砂方壶
我喜欢刚柔并济的紫砂方壶
莲子紫砂壶:连生贵子
莲子紫砂壶:连生贵子
紫砂壶的发茶性你有所不知
紫砂壶的发茶性你有所不知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