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茶器韵:虚扁壶虚怀若谷逍遥自在

时间:2023-09-04 10:22来源: 茶百科 作者:佚名浏览:
虚扁壶,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它的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
普洱茶
虚扁,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它的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
紫砂中的扁壶,最早见于明代时大彬款制作的调砂“虚扁”,其后名家均有制作,此类器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扁”。根据紫砂壶造型不外乎仿生象形、仿古青铜器、几何抽象等方法,我们还是先看青铜器的扁壶,以做对比。
扁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700年)。陇县曾出土高20cm,宽20cm的铜扁壶,作酒器用。战国时代的铜扁壶就已经很精美了(见藏于史密斯博物馆的战国扁壶)。这就说明,扁壶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
 
虚扁壶,原矿紫砂·金黄朱泥,容 量:130CC 
春秋时期的扁壶是什么样子的呢?在介绍中说它是“扁体长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为龙形,后为龙形。腹饰大鸟纹,圈足饰波曲纹,间饰似云纹。此器造型独特,纹饰新奇流畅。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尤其最后一句“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最关键,那就是为什么大约相近朝代中器物造型会出现了突变?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边陲的蛮、戎、夷、狄等少数民族也乘机内徙,与中原诸夏杂居,至战国时有些少数民族因融入华夏族而消失了,于是有了新的华夏族。
从时间上看,经过夏商周三代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融合,不光是语言、人种的变化,使用器具也必然会有互相的借鉴和演变。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即便是两个对手之间也会通过学习对方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综上,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时代,都不能挡住民族文化的交流。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文化的交流,从大的方面有服装,语言,小的方面呢?那就是他们的器具-水(酒)囊。       
   
《土尔扈特部落史》详细记载了蒙古族同胞们水囊的制作方法:“蒙古土尔扈特人盛酒皮囊,用牦牛皮或骆驼皮制成。制作时首先剃光皮子上的毛,压上精美的图案,在坑里烟熏十天左右,这样就制成了长期不腐烂不发臭,而且有异香的皮革。将皮革用香肠线缝实,再用牲畜骨胶将针眼里外抹密实即成。
酒囊大的可盛50~60公斤,小的可盛1公斤。具有不走味,不撒酒,不怕挤压,不怕摔打,不怕颠簸的优点,便于驼背上,马背上携带。一个酒囊可用70~80年,传至三代。每一家祖父祖母要替未来的孙子制作2~3年酒囊做为遗传纪念,不送给别人。有的客人如果不懂客人的习俗想要,会得到说明式的婉拒。土尔扈特人的酒囊也从不制作往外卖”。
“囊”,口袋的意思,盛入水后形状扁圆。形状扁圆不占空间,背负在腰间或是驼在牲畜上都比较方便,用兽皮制作,取材容易。
有资料显示1957年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俑上,所驮两件酒器都是扁体的,而左侧的小扁壶与北齐釉陶扁壶一模一样。以此两点来看,扁的造型非常适合于游牧民族在马背上使用。
中原汉族人为定居生活,从他们的使用习惯来看,并不以方便为首要目标。日常使用的盛器中以容量大,便于使用,取材方便是需要首先考虑的目标。装饰,祭祀是次要的,而且它们也都是从实用器皿发展而来的。汉族人制作盛器材质以陶和金属为主。
 
以青铜器或陶器制作扁壶会出现一、容量小,二摆放不稳定的后果。因此无论是为了抽象的表现美观,还是实际使用来说都不会,也没有必要发明出这种造型。至此,唯一结论就是从少数民族的实用盛器“囊”借鉴而来。
由此初步有了扁壶的形成过程。
春秋之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扁壶的制作,但是材质从金属逐步的转变为陶瓷器。
到了明代,由于质地相近,紫砂的兴起使一大部分陶瓷的从业者转变到了紫砂工艺里面来。他们的转变也同时使陶瓷的造型创作方法融合到了初生的紫砂文化中来。
时大彬,这个紫砂历史上的奇才,他创作了的玉兰花瓣、印包、僧帽等壶的造型都是通过借鉴瓷器,日常仿生,象形提炼抽象而来的。
 
松石绿鱼藻纹高执扁壶给了我们一个阶段性的实物演变参考,从最早的囊演变到青铜器,嘴、盖、颈部都更接近于紫砂壶了。
然后,紫砂从业者在创作过程中还是考虑到了实用性,因为以前的扁壶多做酒壶用,不必频繁的淋水,冲洗,也不必考虑到功夫茶冲泡时候高壶身对于茶叶茶汤的控制上的影响,也不必更多的考虑出水和容量等等一系列茶道的要求。
将壶身放倒,首先不会水位太高闷,而且实用时候摆放更加稳定,放倒后的壶身高度恰巧和当时一本线装书的高度差不多,也是放在书桌上泡茶品饮时所用,所以,取了个名字叫“书扁”。这位紫砂壶历史上的奇才也许就是通过瓷器的扁酒壶而发明了紫砂壶的虚扁。
 
虚扁,它随着历史一路演变而来。从少数民族的皮具到汉族的青铜器—陶瓷,从马背上的实用器皿到中原文人墨客们书桌上发闲远悠思的雅玩,从盛水酒到注满幽香的茶汤,皮具粗犷的美,通过紫砂转变为了含蓄,包容,典雅……
“虚扁壶”又叫“水扁壶”、“书扁壶”。因发音相近,宜昌发音几乎相同,指的是同一紫砂壶样式。意思上,书扁更恰当,水扁或虚扁都不大通顺,但虚扁用得较多。
“虚扁”散见于各大紫砂典籍图谱。此壶式在各个时代都有名家加以临摹再创作,佳作不绝。“虚扁”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这么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明·时大彬 虚扁壶 高:62毫米 口径:98毫米,底刻款:『源远堂藏大彬制』 上海博物馆藏品   
此壶为紫砂壶形制中少见的极扁造型,艺趣盎然,也是早期(明代)紫砂壶几何形体造型的代表作品。
此壶造型奇特挺拔,器形线面屈曲和谐,寓潇洒于纤巧中,形虽扁而气度却昂,刚柔相济,是时壶中的神品。泥质为较粗质的调砂,经烧成后,粗而不糙,毫无粗糙的感觉,粗犷中豪气盎然,这种选料制品,乃时大彬偏师出奇之佳作,反映出紫砂的特有肌理效果,与另一件南京博物院藏“调砂提梁壶”的泥质完全相同,泥色、火候、制技等显然是出于一人之手的茗壶。小巧的嘴与小圆把,配置壶体,端庄而秀美,这样朴致、凝重的小壶,正是当年士大夫阶层自酌自饮和清赏的珍玩,被人们称之谓“神品”。壶底刻有『源远堂藏大彬制』七字楷书款,刻款铁划银钩,笔力遒劲,这也是鉴定时壶真伪的依据之一。
 
清·乾隆 陈鸣远 调砂虚扁壶,高:49毫米 口径:85毫米 底印:鸣远  宜兴陶瓷博物馆藏品
这是陈鸣远最具光货造型特点并显示非凡功力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壶形极扁,适合冲饮绿茶。器形线面屈曲和谐,形虽扁气却昂,纯朴大度。泥质用粗砂调制,配比恰当,肌理质感与形制十分和谐,目视为粗,手接则细,浑朴之中有峭拔之势,调砂的颗粒给人以银光闪烁之感。
 
清 陈觐侯 黑铁砂虚扁壶 底款:『陈觐侯制』 高8.5cm 长7.2cm
此壶为砂壶形制中的极扁型,艺趣盎然,也是早期紫砂造型的代表作品,器形线面屈曲和谐,寓潇洒于织巧中,形随扁而气却昂,刚柔并济,神品也。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它的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
 
清 荆溪若林制 大虚扁壶 高8.5cm 宽28.1cm
壶平口唇边,弯流,圆柄,圈足。平盖,圆钮。足内钤『荆溪置』三大字篆书款,印内下方又钤『若林』二字,形成印中印,颇具一格。紫砂色泽偏红,且夹有细密的黄砂,好似银光闪烁。壶身细腻圆润,把、流弯曲有致,盖口严密。此壶器既大又扁,其成型难度较大,故比较少见。
 
『宝』字款 朱泥小虚扁 
顾景舟 高虚扁壶 盖印『顾景舟 生于乙卯』 底印:『陶壶外史』
壶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圆扁葫芦,长流的转折呼应重心略向上的环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盖钮巧妙地凸起令壶的重心上移,腹似虚实有通壶显得精实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这三点搭配最是高明。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制作方法 普洱茶 功夫茶 紫砂壶 历史 茶叶 冲泡 泡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紫砂壶的熟刻与生刻
紫砂壶的熟刻与生刻
“半瓜壶”的造型特点
“半瓜壶”的造型特点
偏爱圆器紫砂壶的理由
偏爱圆器紫砂壶的理由
“君方”壶的基本特征
“君方”壶的基本特征
识别“全手工制壶”和“半手工
识别“全手工制壶”和“半手工
买的紫砂壶是否“实用”呢
买的紫砂壶是否“实用”呢
蛋包提梁壶
蛋包提梁壶
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
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
一壶淡茶 仍品恬然生香
一壶淡茶 仍品恬然生香
为什么同一泥料紫砂壶的表面质
为什么同一泥料紫砂壶的表面质
紫砂壶三境界在于养身养气养心
紫砂壶三境界在于养身养气养心
爱壶的女人优雅淡定
爱壶的女人优雅淡定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