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中国瓷器发展史及整套瓷文化体系

时间:2023-09-08 10:01来源: 搜狐 作者:未知浏览: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
 普洱茶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原料纯净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时,会发出类似金属相撞的清脆声音。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价的精品,但部分国宝级瓷器并不在中国国内。欧美人士在结婚时,便特别喜欢送赠高级瓷器茶具
 
  历史起源
 
  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汉族特长。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所选瓷土必白纯细腻,所制瓷器质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珑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窑变色从一种发展为窑变红、窑变绿、窑变紫三种彩。
 
  清代生产“彩瓷”,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杰出,又有“天青釉”,仿拟五代柴窑瓷色,还有霁红瓷和霁青瓷等。现在著名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闻名。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各色瓷器。此外,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湖南醴陵的红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密不可分。当部分掺有高岭土(或长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铜、氧化铁、氧化亚铅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烧结陶器时,会自然在陶器表面结成一成薄釉(日本信乐烧最早就是这样出现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明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以素瓷(没有装饰花纹,以色彩纯净度的高低为优劣标准的瓷器)为主。明代以后以彩绘瓷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个瓷器制作国家日本也与茶道文化界也发扬了其独特的器。
 
  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
 
  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长崎有田烧、冈山县备前烧等。另外欧洲自18世纪起亦开始制造瓷器,今天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地,特别是英国已建立起多个高级瓷器品牌。
 
  制作流程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经过如下几道工序:
 
  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制坯:经过模具等,将瓷泥制成所需要的瓷器外形,并将坯胎凉至半干,再置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通过对瓷胎上釉顺序的不同,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种不同的种类。
 
  上釉:依照瓷器的几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圆口瓷器(指通过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径较圆的器皿种类)将瓷胎浸泡在釉浆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保证釉浆的均匀分散,是重要的一点。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均属此类: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涂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发展历史
 
  商代釉陶胎质薄,硬度高,胎釉结合紧密,吸水率低,烧成温度已达120度左右。其物理、化学性能与陶器已有质的区别,但又与现代瓷器有一定的差异,因而人们将这一时期的釉陶称之为“原始瓷器”。它的出现为瓷器的发现奠定了基础。原始瓷器的生产,从商周到战国、秦、西汉时期都不曾中断,烧制工艺也在不断提高。其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当时流行的青铜器造型,另一类是民间使用的生活器皿。装饰纹样有水波纹、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席纹、网纹、圆圈纹、曲折纹等。
 
  中国瓷器的烧制成功,始于东汉晚期。在浙江宁波、上虞、永嘉、慈溪等地均烧成了成熟的青瓷。这些青瓷制品胎质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釉面光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仍是瓷器生产的主流,其产地以浙江地区为中心,并扩大到江西、福建、湖北、四川和北方的河南、河北等地。这一时期青瓷的常见器形均为常见的生活器皿。
 
  隋陶瓷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日用瓷器出现了过度性的变化,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胎色以灰白色居多。青瓷仍是其生产的主流,南北各地均有生产,一般器里满釉,器外施釉不及底且有不同程度的流油现象。白瓷烧制技术日臻完美,其精品胎质洁白,釉面光润,釉中已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
 
  及至唐代,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概之为“南青北白”。其品种新颖多样,造型浑圆饱满,,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富变化。越窑青瓷胎质细腻,釉质均匀,浑厚滋润,如冰似玉;邢窑白瓷胎质坚硬,胎釉洁白,具有“白如雪”之美誉。
 
  五代十国时期的瓷器生产是在唐代名窑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造型多是沿袭晚唐风格,但制作较前精巧,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烧制工艺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是其支烧工艺提高的表现,这些为宋瓷产业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古代窑址遍及全国各地,各地磁窑为满足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需要,烧制出了丰富多彩的品种。
 
  宋代经济发展,带动了陶瓷生产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创新,涌现了一批名瓷名窑,其产品使其他窑瓷竞相仿制,形成了一些产品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近似的磁窑体系。“定、汝、官、哥、均”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名扬四海。定窑以生产白瓷而驰名,其构图工整严谨的印花器,被其邻近的磁窑所效仿,形成了定窑瓷系;汝窑位于河南汝州,其釉汁具有莹润如堆脂的质感;专为宫廷生产的官窑,产品精益求精;哥窑产品的器身布满裂纹,具有缺憾美;钧窑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影响了临汝、宝丰、磁县等南北诸多窑场,形成了钧窑系;此外,还有以白釉釉下黑花器为代表的磁州窑系;以犀利潇洒刻花清楚著名的耀州窑系;以翠绿晶润的梅子青为极致的龙泉窑系;以建窑为代表的黑釉产品,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烧出了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产品;以浙江余姚的越窑为代表的越窑系产品,工艺精细,造型规整,釉色青绿,划花装饰纤秀;景德镇窑烧制的独具特色的青白瓷,形成了另一大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磁窑体系。
 
  元代在中国陶瓷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宋、金时期的主要磁窑——钧窑、龙泉窑、磁州窑等仍在继续烧造,但是元代制瓷业的突出发展则集中体现在江西景德镇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上。
 
  元代钧窑继续生产宋钧的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以月白色釉为主,此时已不见玫瑰紫釉和海棠红釉;造型多为民间生活器具,已不见陈设用具;装饰则采用色釉、堆贴花和镂空三种技法。
 
  龙泉窑早期以生产南宋时盛行的粉青釉为主,器型高大,胎体厚重,后期创烧出高足杯、菱口碗、凤尾尊等新器型。磁州窑以烧制白釉黑花为主,造型具有硕大、浑圆、厚重的特点。
 
  景德镇窑继续生产青白瓷、白瓷和黑瓷外,还创烧出卵白釉、青花瓷、釉里红、红釉和蓝釉等高温色釉瓷以及孔雀绿釉等低温色釉瓷。元代青白瓷较之宋代略显青色,胎体增厚,器形增多;卵白釉瓷器微青,造型以常见器形为主,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在唐宋制瓷基础上烧制的青花瓷,色白发青,光润透亮,装饰纹样独具特色;此时创烧的釉里红瓷传世较少,其纹饰简单,器形较少。
 
  两宋、辽金时期瓷器的生产名窑辈出,产地遍布全国各地,各个磁窑的产品都有直接的市场。经过元代的过渡,到了明代,景德镇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一跃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它生产的瓷器几乎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虽然仍有一些地区在制作特定类型的陶瓷器,但在质和量上都无法超越景德镇的瓷器制品。因此景德镇瓷器代表了明代陶瓷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明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兴盛,使景德镇的民窑制瓷业十分兴旺。明代宫廷于洪武初年在景德镇设置了专烧宫廷官府用瓷的御窑厂,御窑厂拥有最好的支持艺人,为了满足宫廷官府的需求,御窑厂拥有最好的制瓷艺人,为了满足宫廷官府的需求,烧瓷不计成本,精益求精,并且大力创新。因此明代官窑瓷器的新品种不断涌现,继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器创烧成功之后,明代又有斗彩、五彩、素三彩、黄地红彩、白地绿彩等大量的釉上彩绘瓷器创烧成功,中国陶瓷也由此进入了以彩绘瓷器为主的新时代。此外,除了传统的青釉、白釉瓷器之外,在明代,红釉、蓝釉、甜白釉、黄釉、酱釉、绿釉等各种高低温色釉均能成功烧制,它标志着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们已完全掌握了各种金属元素的呈色技艺。明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进步与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代的产瓷区和明代一样,虽然发布很广,但代表整个时代制瓷业发展水平的仍然是瓷都——景德镇。
 
  清代景德镇民窑产量巨大,制瓷水平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烧制了不少精品。但是,代表清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无疑还是景德镇的官窑瓷器。特别是清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不仅选派官员到御窑厂监督窑务,还亲自过问官窑瓷器的制作。在最高统治者的直接干预下,康熙、乾隆、雍正三朝的景德镇官窑集中了瓷都最好的能工巧匠,烧瓷不计成本,制瓷刻意求精,元明时期已有的瓷器名品,如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素三彩、红釉、黄釉、蓝釉、白釉、青釉等都得到了重新恢复和发展,而且还创烧了中国古瓷中的绝品——粉彩、珐琅彩等彩瓷佳作。此外仿制历代名品,如宋代的五大名窑以及青瓷中的龙泉窑等,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甚至超越前代的水平。这时官窑瓷器器形不仅丰富多样,而且精巧多变,构思奇妙,像转心瓶、转颈瓶和各种仿生瓷以及仿竹雕、木雕、牙雕、玉石、铜器等工艺品的器型都能烧制;官窑瓷器的釉彩、纹饰、装饰手法等更是齐全多样,绚烂多彩。清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官窑制瓷,不仅集历代名瓷名品工艺及时之大成,并且多有创新和发展,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历史,也由此达到了几千年来的历史顶峰。
 
  嘉庆之后,随着清王朝国势的逐渐衰微,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整个国家步入了衰落不振的历史阶段,制瓷业也不列外。终清一世,虽然景德镇官窑民窑还在大量生产,但工艺水平和艺术风貌都与前三代相距甚远。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道文化 制作技术 普洱茶 普洱 工艺 收藏 原料 茶具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